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上榆泉井田内施工钻孔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对赋存于区内太原组的12、13号煤层进行了分析,利用煤层等值线图得出井田内12、13号煤层在区内沉积特征呈东厚西薄分布;并对13号煤层上覆砂体(桥头砂岩)厚度进行了对比,得出煤层与砂体分布呈负相关:即砂体厚处煤层相对薄,而砂体薄处煤层相对厚.同时对煤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本区内煤层沉积相为河流三角洲相.  相似文献   

2.
为认识构造对五宫煤矿瓦斯赋存的控制,分析了瓦斯地质演化特征,探讨了构造样式及组合对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表明,煤系沉积后发生两次生气作用,生成了较多瓦斯。断层以逆断层为主,封闭性较好;煤层受断层影响而发生结构变形,可吸附更多瓦斯。断层使矿井处于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中,阻碍了瓦斯的逸散。褶皱受断层切割多呈单斜构造,瓦斯顺层向上逸散受断层封堵。研究区构造封盖层组合类型为褶皱逆断层类型,盖层透气性较差,有利于瓦斯的保存。  相似文献   

3.
利用构造学、沉积学、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简要分析了鲍店煤矿基本地质条件及影响瓦斯赋存的不同因素,论述了研究区影响瓦斯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煤层顶板岩性和上覆基岩厚度。总结了鲍店煤矿瓦斯涌出规侓,认为该井田瓦斯涌出量东北部偏高,西南部较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太原组的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采用了标志层、煤岩层组合特征、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等方法,对矿区内煤层、岩层进行了综合对比。确定了该区主要煤层的赋存层位、形态、分布及变化特征,对周边地区找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寒婆坳矿区位于涟源煤盆地南缘,矿区构造总体为一南北向的向斜,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含煤2~3 层.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西部出露印支期天龙山花岗岩体,岩浆的侵入对煤层的赋存形态、结构构造、煤质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矿区煤层的影响,并提出了矿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旋风沟铜矿床产于新太古界宋家山群绛道沟组下部地层,为变砂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严格受地层和构造控制,矿体赋存于石英岩含铜沉积建造中,形态比较规则,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同时保持了原始沉积特征,后经区域变质作用,原始赋矿层中的金属硫化物变质重结晶,并在褶皱转折端富集.铜矿体主要赋存于宋家山群石英岩中,其相邻围岩为斜长角闪岩和绿泥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和绿泥片岩为寻找此类铜矿的主要岩石标志.矿体的产出受褶皱转折端控制,因此,含矿岩层中的褶皱构造为找矿的重要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对登封大平矿井内外大量构造形迹的描述,通过对其形成机理,相关因素的探讨剖析,提出了“挤压外推滑移构造”的新认识。在总结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与“重力滑动构造”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就其对煤层赋存的控制作用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疆巴里坤矿区唯一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根据煤层赋存状态可分为西区、中区与东区,通过对矿区大量钻孔数据和生产矿井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基本查明矿区煤层气赋存状态为水平方向上从西到东呈阶梯状增长、垂直方向上随煤层埋深呈线性增长的赋存规律。矿区煤层气赋存受多种控气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成煤聚煤,为煤层气的生成提供了原始条件;后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西部矿区煤层抬升露头,中东部矿区逆冲、压扭性断层发育,断层面的封闭性与构造煤的透气性共同导致煤层气在近断层处的应力集中带聚集形成气顶;地下水对游离态煤层气形成有效封堵,且随着煤层埋深煤层含气量有显著增大的趋势。上述控气地质因素共同造成巴里坤矿区煤层气赋存呈现西部逸散、中东部富集形成水力封堵-断层型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9.
玉井西井田地处大同国家规划矿区南区边缘,区内交通方便,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区内构造中等,井田内曾有多个老、小窑进行开采。通过对井田的地层、构造、主要含煤地层、可采煤层、含煤性及煤质特征等方面的总结分析,进而更好地对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侏罗纪到新生代彰武盆地构造发展可分为8个阶段。早新华夏系属成盆期构造体系,控制了以八道壕煤系为代表的晚侏罗世九佛堂组的聚煤作用;北西构造系同沉积构造控制了彰武盆地早白垩世小型断陷盆地的聚煤作用;中新华夏系等成盆后构造通过后期形变控制了盆地内现今煤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