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伟军  孙照渤 《气象学报》2000,58(3):309-320
文中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异常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结果发现,各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中心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表明,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而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和中、东端的强度变化,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则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西端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并且这种影响分别与500hPa高度场上的PNA遥相关型和WP遥相关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太平洋表温度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黑潮区域正SST异常进,风暴轴和急流均明显北移,并且风暴辆的强度在入口区显著增强,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而在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主要向东南方向明显扩展,强度也在太平洋中东部显著增强,但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同样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冬季太平洋SSTA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异常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 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同期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 SVD分析表明,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 ENSO区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而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ENSO区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激发500hPa高度场上的PNA遥相关型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和中、东端的强度变化,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则通过激发 500 hPa高度场上的 WP遥相关型,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西端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  相似文献   

4.
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奇异值分解 (SVD) 分析.结果表明, SVD得到的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冬季黑潮区域的海温异常与风暴轴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可能通过加强风暴轴入口区的斜压性, 激发或加强500 hPa高度场上的WP遥相关型, 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入口区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  相似文献   

5.
王善华  黄莳 《气象科学》1995,15(1):27-35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波谱分析方法,讨论了1953年1月至1977年12月北太平洋500hPa高度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周期,并讨论了它们分别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方涛动指数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北太平洋500hPa高度场的年际变化异常型主要为高度场大范围偏高,此异常型具有60个月,40个月,和20个月显著周期,且在6-0个月,40个月周期上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方涛动指数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6.
夏季中高纬500 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对1949~1988年40个夏季的中高纬500hPa高度场以及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作分析,然后通过交叉相关讨论夏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场最明显的异常型为副热带型(ST),极地北美型(PA),4波型(FW),以及3波型(TW)。夏季北太平洋SST的主要异常型为赤道东太平洋型(EEP),阿拉斯加湾型(BAL),热带中太平洋(CTP),以及北部北太平洋型(NNP)。而夏季北大西洋SST的主要异常型为赤道大西洋型(EAL),加勒比海型(CAR),东部北大西洋型(ENA)和中部北大西洋型(CNA)。夏季中高纬海气之间的最强相关出现在海气异常对应的空间位置上。这种区域性或邻域性的海气相关呈正相关的特征。但海气之间的相关耦合不及冬季紧密,赤道SSTA与中高纬500hPa高度异常的相关不显著。太平洋SSTA所对应的5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中心多为局地性,而大西洋SSTA所对应的500hPa高度场的相关中心呈现更有组织性的,甚至是波状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分析1948年到1988年40个冬季的中高纬500hPa高度场以及全球海表温度异常(SSTA)场的最主要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通过交叉相关来讨论海气的同期相关特征。结果显示,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场最明显的异常型分别是太平洋北美型(PNA),西太平洋型(WP),西大西洋型(WA)以及东大西洋欧亚型(EAEU)。冬季SSTA最明显的区域是赤道东太平洋(EEP)和赤道大西洋(EAL)。其次是中纬度东北太平洋(NEP)及两大洋西部(NWP和NWA)。中高纬度海气之间有很好的相关。与中高纬度500hPa高度场PNA型明显相关的是中高纬度东北太平洋(NEP)和赤道东太平洋(EEP)的SSTA。前者的强相关中心在中高纬;后者的强相关中心在中低纬。而与WA型明显相关的是中高纬度北大西洋的SSTA。中高纬度海气之间最强的相关在海气异常对应的空间位置上。而且这种区域性或邻域性的海气相关呈正相关,暖SSTA对应于正高度异常,冷SSTA对应于负高度异常  相似文献   

8.
采用T42L9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冬季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赤道西太洋正SSTA能显著增强风暴轴区域在气尺度扰动的强度,与风暴轴发展有关的涡动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也在风暴轴的入口区得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冬季欧亚积雪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3个冬季,欧亚积雪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进行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冬季欧亚积雪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欧亚积雪面积正异常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主体位置南压,并且中心强度减弱;积雪面积负异常时,结果相反.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欧亚雪盖面积异常所导致的冷却效应异常通过改变欧亚大陆及其下游北太平洋上空的高度场,进而改变东亚急流和斜压性,从而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东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SST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发现赤道东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流区海温与山东夏季降水相关性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夏季旱涝年同期,前期SST异常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发现同期SST异常显著,前期赤道东太平洋SST负异常与500hPa,大气环流负WP相关型关系密切,北太平洋流区海温异常很可能受环流异常的调制,利用2-4月高相关区SSTA做当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的试验和利用赤道东太平洋区3月、北太平洋流区7月海温做长期夏季  相似文献   

11.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is conducted of 15 winter tropical Pacific SST with 500 hPa filtered potential height variance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storm track. It is shown that the first coupled mode obtained depicts the effect on the track of SSTA over equatori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Further composi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STA over there during winter can give rise to or invigorate PNA teleconnection response pattern in 500 hPa height field which, in turn, exerts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vigor and east-west displacement of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especially over its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相似文献   

12.
A T_(42)L_9 GCM integration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Northwest Pacific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on the Pacific storm track(PST)during winter.Resultsshow that warm(cold)Northwest Pacific SSTA can give ris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decreased)baroelinicity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anomaly area and its downstream in such a way asto make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strengthen(weaken)in its entrance where the 500 hPa synopticperturbation height variance,kinetic energy,and low-level upward and poteward transient eddytemperature fluxes who exhibit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of mid-latitude barolinic waves in theirdeveloping phases,show great enhancement for the warm case,suggesting that the Pacific trackcan be reconstructed in its west side only as a result of an external forcing,viz.,warm NorthwestPacific SSTA during winter.  相似文献   

13.
A T42L9 GCM integration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Northwest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on the Pacific storm track(PST)during winter.Results show that warm(cold)Northwest Pacific SSTA can give ris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decreased)baroelinicity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anomaly area and its downstream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strengthen(weaken)in its entrance where the 500 hPa synoptic perturbation height variance,kinetic energy,and low-level upward and poteward transient eddy temperature fluxes who exhibit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of mid-latitude barolinic waves in their developing phases,show great enhancement for the warm case,suggesting that the Pacific track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its west side only as a result of an external forcing,viz.,warm Northwest Pacific SSTA during winter.  相似文献   

14.
采用T21L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著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此风暴轴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ENSO事件对冬季北半球太平洋风暴轴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每日客观分析资料及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ENSO事件对简报北半球太平洋风暴轴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El、Nino(La Nina)年,风暴轴区域斜压性强(弱),风暴轴位置向东(西)扩展(收缩)且强度强(弱),与风暴轴发展有关的涡动热量通量和运量通量也同时增强(减弱),由此揭示出ENSO事件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丁叶风  任雪娟  韩博 《气象科学》2006,26(3):237-243
本文使用ECMWF再分析网格点资料(ERA-40),分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层上北太平洋风暴轴(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规律。分析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北太平洋风暴轴冬季强且偏西南,夏季弱且偏东北。在近45 a里,冬季及夏季风暴轴在整个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具有整体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各个高度层上冬季风暴轴于1985年前后一致性地发生了由弱至强的年代际跃变;夏季风暴轴发生年代际由弱至强跃变的时间在各个高度层上略有不同,对流层中高层的跃变时间与北太平洋大气海洋系统1970年代的跃变时间一致。在冬季风暴轴活动偏强年里,中纬度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增强的同时,位置也有所北抬,反之亦然。夏季风暴轴活动偏强(弱)年则主要表现为瞬变扰动在气候平均位置上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17.
吴中海 《气象学报》1982,40(1):109-116
本文对1975—1979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定位误差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误差分布不符合二维正态分布的原因,影响路径预报的程度以及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