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新与河西走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雪雁  张志良 《中国沙漠》2002,22(2):192-196
通过对河西绿洲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制约河西走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有;①然环境障碍;②人力资源素质障碍;③技术障碍;④观念障碍;⑤组织制度障碍;⑤市场障碍。指出要实现河西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河西走廊创新体系:①技术创新,建立节水型、日光型农业体系;③经营管理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洲特色农业;③组织制度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④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村乡镇化建设,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1)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4)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科技竞争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6)生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些困境,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是;(1)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3)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拥有12亿人口、9亿农民的泱泱大国,毛泽东一生充满感情地 关注农民。他指出:不要忘记农民.忘记了农民.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 书,在中国也没有用,并提出了“农业 是基础”的思想。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发韧于农村。20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年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选择三个村:分别代表着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4.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大量的农村经济信息筛选、分析,最后制订出方案,实现辅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目标。即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农户的微观农业生产、家庭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实现宏观计划控制与微观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使分散无序的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有序的商品经济轨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北干旱区的开发进入一个新时期西北干旱区是资源大区、农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尤为突出。为谋求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根本保障。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西北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集市场农业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于一身,是干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王硕果  唐亚 《山地学报》2006,24(B10):343-348
旅游是合理开发并保护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我国西南地区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开发景点之一。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参考政府部门相关资料,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民生活的可持续性为研究内容,探讨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并对资源的优化管理模式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结论表明,旅游开发在对地方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的同时,对于当地农民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增收;当地农民受旅游开发的影响较小,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有限;旅游开发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农民薄弱的环境意识,仍然是当地生态环境巨大的潜在威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农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资源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农村持续发展与科技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5a来,中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但近年钝化;农民基本解决温饱但未脱离贫穷;主要农区生态条件改善,非农区丘陵山区恶化;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特征和已经形成的小康经济建设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较高层次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9种农村小康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我国不同类型区的农民发展小康经济提供宏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不断发展。该文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取得的成就,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转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效推进,"三农"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分析了"三农"面临的挑战,认为资源约束、发展动力、农民增收和福利保障、生态环境等问题是当前"三农"发展的障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落后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及干旱区实践模式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SARD)提出的背景及其概念,结合干旱区实例介绍,阐述了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岱  蔺雪芹  刘旭  孙鸣喆 《地理研究》2014,33(9):1706-1715
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间变化轨迹刻画和空间分异格局归纳两个视角,解析都市农业影响因素的共栖关系和互动效应,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北京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本底仍是制约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影响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中北京都市农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瞄准城市发展需求,提升都市农业产品层次;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政策调控潜力,强化都市农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9,38(11):2595-2605
农民增收是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农户生计适应性与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发现了农户生计对经济发展的响应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特征。2009年成为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开始降低的拐点。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增收难问题早在2005年就已显现,东部地区在2012年开始出现农民增收难问题。城镇化发展、地区科技投入均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其提高生计水平和获取稳定收入的能力。应着力推进村镇化发展与乡村转型,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为农民自我发展创造机会与平台,提升其生计水平与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物安全,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末,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5.
有关循环经济下农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各个产业逐步建立起与之相支持的文化、法律、政策、经济和生态体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建设,无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现阶段农业政策法制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在农业方面实现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中国农业制度来适应这一新兴理念。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② 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griculture remains one of the dominant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across the European Union (EU), not least in respect of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on landscapes. The Agenda 2000 reform of the EU'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 introduced rural development as an integrated part of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second pillar of CAP. Multifunctional farming, more than any other rural activity, has a role to play in integra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 of how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can facilitat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s addressed in terms of mechanisms and inherent possibilities. Results from a case study in Östergötland in Swede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five other European case studies. Som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Pillar 2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rural inhabitants to continue living in rural areas and that the policies are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and suppor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farm diversificati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can be seen as a key component in various diversification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as well a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8.
黄河、辽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中国北方两个有代表性的大河三角洲,通过比较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结构状况,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北方三角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通过水土整治工程,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和良性循环,通过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9.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①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②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③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