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少泉 《地震》1990,(6):40-52
地震处在自然破裂系列广阔的背景中。为了在此背景中研究人们十分关注的地震问题,本文首先对全球、全国、大华北、唐山地区四种尺度下的地震资料进行频度—震级统计。在此基础上,引入广义b值概念。然后,分别从地震分维的整体观、地震过程的整体观和地震预测的整体观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引出有内涵的F值,并指出地震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最后,在自然界破裂现象整体观的指导下,提出为首都地震圈在矿山建立应力监测哨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阶区等)外,地震活动微弱,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阶区等),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地震断裂带深部破碎的非均匀程度对于该地震断裂带滑动特性至关重要,而对于地震断裂带深部的破碎非均匀程度研究是目前地震地质比较薄弱的环节.本研究以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的Reelfoot断层为例,采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来揭示断层的破碎程度.首先采用小震位置拟合出地震断裂的几何形态,然后沿断裂走向,利用中微震震源机制求解非均匀应力场的应力形因子R值和应力方向,并分析了应力形因子在空间的不均匀性,得到如下结论:(1)Reelfoot断层受到近水平方向上的NEE-S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为主,而断层中部张应力轴方位出现较大的随机性,表明断层中部的构造应力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介质松散度和破碎程度较高;(2)Reelfoot断层两端张应力轴接近垂直方向,跟周围的逆冲型应力场一致,表明断层端部的破碎程度相对较低,能够承担加载于其上的构造应力;(3)Reelfoot断裂带的非均匀应力方向和应力形因子表现为由断层中部向两端逐渐过渡的结果,表明了应力场反演结果的连续性.本研究提供了揭示断层破碎程度的一种研究思路,并且实例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鸦陈断层的地质特征及活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清卫  吴怡 《华南地震》2000,20(3):71-75
在郑州市地震小区划研究中,发现市北面可能存在一条通过市区的老鸦陈断层。通过对物探、地质和卫星遥感等资料的收集解释分析,以及开展地质、深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汞气测量,查清了该断层的位置、产状和活动性,为该市的地震小区划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融安断裂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国华 《华南地震》1997,17(1):63-66
通过对融安断裂的地貌和内部结构的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更新世仍在活动的断裂,区域历史地震研究和现今的小震活动表明,这是一条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的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7.
前言地壳内发生的地震绝大部分是断层急剧滑动引发的 ,至少规模比较大的地震是由于原有断层滑动而产生的。一般认为这些断层总是在不断反复进行时而粘附 ,时而滑动的过程。譬如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就是地质图上早已标绘了的野岛断层的滑动引起的 (即使在地表也能明显地看到 )。由此“活断层”一词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近造成巨大灾害的 1 999年 8月的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和 1 999年 9月的台湾地震均表明 ,地震是地质图上所标绘的活断层的滑动引起的。那么 ,原有断层上的滑动运动 (断层运动 )是怎样一种状况 ?滑动始于断层的哪一部位…  相似文献   

8.
王华林  陶九庆 《地震研究》1995,18(4):397-404
本文论述了剖面逆断层束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提出了用剖面逆断层束研究古地震事件的准则。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证明了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它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位于大地震破裂远场范围的断层上发生的余震通常可用破裂在这些断层上造成了静态应力变化来解释(Stein and Lisowski,1983;Reasenberg and Simpson,1992)。这表明断层相互作用以及地震发生的时间可受附近前面破裂的影响(Hudnut,etal,1989;Jaume and Sykes,1992;Harris and Simpson,1992;Stein,1999)。本文我们揭示小地震作为地壳力学状态“标志”的潜在能力。我们研究南加利福尼亚1992年兰德斯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此地震发生在由许多断层引起的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地区。我们首先用一种新的技术估计区域地震活动性对兰德斯地震的响应,然后将相同的方法用于根据地震活动性确定主破裂上滑动分布的反问题。假定合理的参数,我们得出与直接由兰德斯主震得到的滑动剖面(Ward and Heaton,1994;Hudnut,et al,1994)相一致的可信结果。我们的结果提供了监测上地壳的力学状态、研究导致断层破裂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几何弯曲断层活动性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霆虓  傅容珊  林峰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09-2518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大尺度几何弯曲断层(长约750 km)的二维模型,并利用接触单元技术模拟断层间的作用,模拟了几千年时间尺度内走滑断层的活动,探讨了具有一定几何形态断层对断层系统活动的影响.几何弯曲的断层导致了应力的集中,而且在断层的地震事件中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也为孕育大震提供了条件.和平直断层的模拟结果比较得知,断层的几何弯曲不仅影响地震破裂长度、改变了地震滑移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能量释放的空间位置,改变了地震轮回周期.此外,弯曲断层应力的不均匀也使主震前往往有前震发生.另外通过模拟可以看出,弯曲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地震,使得地震-频次曲线偏离G-R公式,说明了对单个断层而言,特征地震可能更能体现断层的地震活动,这对我们进行地震预测和危险性分析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断裂滑动速率估计小江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军  汪一鹏 《地震研究》1999,22(3):251-259
本通过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规律,认为断裂在具有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同时,在特征地震之间还有次级破坏性地震。故推导了滑动速度、离逝时间与潜在震级之间的关系,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中段主要段落的潜在地震震级。潜在地震级较高的段有小江西支断裂非段和小江东支断裂东南段,其潜在震级都接近7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石屏—建水断裂带结构特征、新活动表现特点及1799年与1887年两次石屏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震害分布情况的分析研究,得出该断裂带全新世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3.6毫米/年;1799年与1887年两次大地震震级分别达7级与7.5级,以及该断裂未来三十年内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性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The Jiaocbang arcuate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numerous arcuate structural belts in Sichuan.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 further argument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and the new activity of the Songpinggou fault and affirms that the Songpinggou fault is an active fault in the Holocene epoch. The Diexi M7.5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1933 on the west wing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near the apex of the arc. Many authors have given quit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at earthquake. The authors have mad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ime and again over recent years. Besides this, the authors have also further studied the shape of intensity contour lin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ismic hazards, the left-lateral dislocation of buildings along the Songpinggou fault, the NWtrending ground fissures that develop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after earthquake,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it is still conside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33 Diexi M7.5 earthquake was the Songpinggou fault on the west wing of the Jiaochang arcuat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The Jiaochang arcuate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numerous arcuate structural belts in Sichuan.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 further argument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and the new activity of the Songpinggou fault and affirms that the Songpinggou fault is an active fault in the Holocene epoch. The Diexi M7.5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1933 on the west wing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near the apex of the arc. Many authors have given quit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at earthquake. The authors have mad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ime and again over recent years. Besides this, the authors have also further studied the shape of intensity contour lin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ismic hazards, the left-lateral dislocation of buildings along the Songpinggou fault, the NWtrending ground fissures that develop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after earthquake,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it is still conside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33 Diexi M7.5 earthquake was the Songpinggou fault on the west wing of the Jiaochang arcuat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5.
在对震中区及其外缘区域考察和有关资料分析基础上,本文对1979年鄂西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通过震中区的一组北东向断裂为龙会观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6.
South Segment of Minjiang Fault and Diexi Earthquake in 193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exi earthquake(M7.5)in 1933 is a great event that occurred at the east border of Qinghai- Xizang Plateau in the 20th century.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hape ofisoseismal lines and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arthquke.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ewlyfound north-south trending active fault and ground fissures of Diexi earthquake,this papertends to hold that,as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Miujiang fault,this north-south trendingactive fault might be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vent.  相似文献   

17.
论三水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柏林  郭钦华 《中国地震》1999,15(3):247-256
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相继发生ML3.7和4.4地震,由于这两次地震震源浅,具有震级小,烈度高和地震面波发育的特征,因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震源深度与盐矿开采注水-抽水深度接近,故震源机制解表明该震为一次沿F7断上滑错动的正倾滑型地震,显著,这与盐矿注水-抽水采盐有着成生联系。由于注水-抽水极盐使开采地段产生一定规模的采空区,注水沿F7断层的渗透所产生的孔隙压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加  相似文献   

18.
赵和云  杜学彬 《地震》1993,(2):15-20
景泰6.2级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虽有9个地电台,但有短临异常的台站仅三个,且异常时空分布规律性差。由于这些特点,尽管震前已发现了这些异常,但终因不认识其复杂图象而未作出短临预报。本文利用地电异常与断裂展布、发震应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解释了景泰地震前地电短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这种异常图象是特定构造格局下的真实反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震前作出地震三要素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钱洪  周荣军 《中国地震》1999,15(4):333-338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发生在青同原东南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发震构造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分歧。本文基于野外新发现的南北向活动断裂以及叠溪地震地面破裂的研究,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作为岷江断裂南延部分的南北向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华北地区第3地震活动期和第4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特点,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G-R关系,青藏块体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日本海沟欧亚板块一侧8级地震和华北地区7级地震的关系以及郯庐带地震活动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华北地区未来3年甚至未来10年地震活动水平为6级,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