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桥地区是下扬子区比较活跃的油气勘探区,前期工作主要寻找构造油气藏,虽有成果,但均未成规模。随着上扬子地区礁滩相气田的突破,生物滩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相带。在江苏黄桥地区多口钻井发现大量的生物滩指向特征,证明黄桥地区有生物滩发育。结合区域地质情况,以沉积相分析为依托,测井地震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黄桥地区生物滩体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和地震属性分析,确立一套黄桥地区生物滩预测方法。刻画出生物滩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岩溶分布,指出黄桥地区栖霞组有利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有利勘探区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本文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结合部分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及上扬子勘探成果,重点对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等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从构造沉积充填角度将下扬子区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地区的无锡-黄山断隆带构造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其西北部的无锡-黄桥低褶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具有形成下古生界弱改造型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二叠系油藏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不仅突破了下扬子古生界的油气发现,而且完善了下扬子区上组合的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理论,使下扬子古生界油气勘探工作得以重启。黄桥地区龙潭组顶部致密砂岩油藏具有与CO2气伴产的特性。通过大量最新地震钻井勘探发现的资料,岩石薄片鉴定、物性和测井资料解释以及油气流体包裹体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区上古生界油藏的成藏模式与油藏类型的特征,提出了针对储量评估与有效开发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错时相"出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类型包括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微生物岩、蠕虫状灰岩、扁平砾石砾岩等,其发育与特定的古构造、古海洋环境、古生物环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伴随着中生代古海洋生态的恢复而消失。研究"错时相"对于进一步认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和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崂山隆起地层属性及油气地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烃源丰富,保存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地区海相上组合(主要为中生界、上古生界)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叠加改造,生、储、盖油气成藏诸要素被改造调整,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基于海相上油气组合的成藏演化过程与时空匹配的分析,可以认为上油气成藏组合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三次油气的关键充注期后,基本没有经历大的油气破坏和改造作用;成藏要素在时空上有效配置,将是下扬子地区最有油气勘探前景的海相油气成藏组合。沿江地区,处于南北对冲前缘带,是海相地层的弱变形区,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成藏配置较好,发育“古生新储”、“古生古储”的油气藏,为下扬子地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
崂山隆起为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稳定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较好的油气前景,但其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等缘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该文采用类比方法,运用相同沉积演化历史环境的四川盆地测井和地震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南黄海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震相和储层分布特征。根据简化的Zoeppritz方程引入岩石弹性模量,对南黄海崂山隆起地震测线进行叠前三参数反演,获得相对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数据体,沿着研究目的层提取以上3种属性参数进行3D聚类分析,再反投到地震剖面上获得地震相,在地震相的控制下再次进行聚类交互,分别获得各地震相下有利储层的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南黄海崂山隆起下二叠世和石炭纪时期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生物礁相4种沉积相,相应发育岩溶型白云储层和礁、滩相储层,储层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大,但后期的构造运动对储层孔隙也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地区与上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岩性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相油气勘探是近十年来我国油气勘探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南黄海地区分布着厚层的前新生代海相地层,为深入了解该套地层,通过收集南黄海盆地的钻井资料以及下扬子陆区的地层资料,将其与上扬子四川盆地的海相地层进行岩性对比和沉积演化分析,了解两套地层的异同性,认为南黄海盆地与上扬子四川盆地的海相中—古生界沉积演化在印支运动以前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均为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稳定沉积,只是在中—古生代构造运动改造时间、规模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下扬子地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具有充分的可比性。还就上下扬子地区的烃源岩特征和油藏保存条件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这有助于通过借鉴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评估南黄海海相地层油气潜力,探索南黄海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克百地区测井、试油资料的分析,总结了二叠系油气的分布特征,结合构造、沉积发育特征,分析了二叠系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在佳木河组和上乌尔禾组,平面上油气主要沿地层尖灭线和断层分布,往凹陷中心,油气分布减少。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有地层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复合油气藏。二叠系油气的分布主要受不整合、断层及岩相展布的控制,由于各控制因素在各层位油气分布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各层位油气分布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中扬子地区所发现的多处“古烃源灶”或“古油藏”以及中、下扬子地区中—古生界油气显示的特征分析,中—古生界油气显示非常丰富,均以碳沥青、轻质油、凝析油、天然气为主,显示了其高演化、古油层蜕变为储层沥青的特征,证实了中、下扬子地区过去曾经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事件。通过分析高演化海相地层的烃源类型、构造演化以及整体封存等成藏条件,认为中、下扬子地区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烃源岩的“再次”补给能力和区域保存条件将成为控制中、下扬子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烃源类型多样,以多源补给为主导。比较完整的“构造活动平静区”和优良区域盖层的发育区是海相地层较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物礁为南海周边区域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本次基于XK-1井岩心及薄片中主要造礁生物种类、数量、分布规律与生态特征的分析,开展了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碳酸盐岩-生物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推测了盆地内生物礁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主要发育珊瑚、钙藻及苔藓虫三类造礁生物,同时,根据其分布特征,结合建立的礁、滩复合体沉积模式将XK-1井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13个演化阶段。提出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造礁生物有从珊瑚逐渐向钙藻及苔藓虫演变的趋势,而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造礁生物又从钙藻和苔藓虫逐渐向珊瑚演变。明确了该区中新世以来发育早中新世三亚组一段沉积时期、晚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上新统莺歌海组沉积晚期至第四纪乐东组沉积时期3个主要造礁期和早中新世三亚组二段沉积早期、中中新世梅山组沉积中期2个次要造礁期。  相似文献   

13.
以二叠系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沉积相分析为核心,以组为单位编制了下扬子-南黄海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烃源岩和储层分布,分析二叠系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型构造背景,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的地势为沿NE-SW向展布的轴部低、西北及东南两侧较高的沉积面貌和格局,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滨岸-沼泽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斜坡-盆地相等主要优势相;根据烃源岩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测龙潭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扬子陆区的安徽东南部到江苏东南部、海区的南黄海盆地中部,综合评价其有机质丰度高、平面分布稳定、厚度大,是二叠系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指出崂山隆起的东南部和东部紧邻生烃中心,三角洲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条件优越,晚期保存条件好,是有利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并已显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在系统研究扬子块体构造旋回演化及沉积发育的基础上,以地质类比为手段,剖析了上、下扬子区宏观地质特征的异同,认为上、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演化具有"早期统一、晚期分异"的特征,主要控制因素是扬子块体与周缘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分异的界限大致是以印支运动为界。通过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上、下扬子区典型叠合盆地成藏要素存在时空关系上的可类比性,并与构造旋回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对南黄海盆地勘探的指示意义,认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南黄海油气突破的潜力区,深层油气勘探需重点关注,以及古隆起对油气聚集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海域的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远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近40年成果证实,处于扬子地块之上,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发育了较完整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结合我所近几年来地震、地质研究成果,阐述本区海相中、古生界分布残存情况及生储盖特征,研究认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滩海地区实现少打井多探明油气储量。首先给出利用地震数据求取容量维(振幅维)、关联维和R/S分析分形维等3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并阐明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在分析滩海地区地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制作地质模型和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分形维数计算,探讨了应用地震道的分形维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的方法。在胜利滩海地区的应用实践表明,分形分维技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由地震波形等引起储层和油气层的变化,是1种比较好的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方法,在滩海地区的油藏描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油气资源丰富.滩坝砂岩具有砂泥互层、单砂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点,增大了滩坝砂岩储层的地震识别与预测难度.通过分析滩坝砂岩与古地形、古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相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等技术对滩坝砂体进行有效识别,指导了该区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8.
辽河滩海地区为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量接替区,搞清其成藏特点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总体上,油气富集带围绕生烃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且已发现油气藏多分布于主干断裂附近.但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存在差异性:西部和中部聚油,东部油气并存;西部缓坡带主要为反向正断层控制下的断块油气藏,中部和东部陡坡带为主干断裂控制下的断...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扬子地区印支末期应力场的分布特征.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断裂的展布方向,定量分析了扬子地区压应力及主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扬子地区印支末期构造特征的主要因素.据此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边界条件发现,在印支末期,当华北地块为SE向挤压时,模型中压性应力场低值区的分布范围及主应力方向分别与扬子地区已知断裂密度及展布方向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测井、试油等资料的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莫里青断陷双一段油气分布特征,并结合构造、沉积的发育特征,分析了双一段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莫里青断陷双一段油气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下部的Ⅱ砂组,平面上油气主要沿断裂在靠山凹陷东西两侧分布。从西北边界到生烃凹陷向东南缘,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断层以及断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双一段油气分布主要受断层、沉积相带以及不整合面分布的控制,不同的构造单元影响因素也各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