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表旋转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炮集数据的常规叠前深度偏移波场外推的计算量非常大,控制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是基于快速的组合炮技术,通过在目的层上控制震源波场,高效实现对地质目标的高质量成像. 组合炮所需的合成算子,由在目的层定义的震源波场反向外推到地表建立. 本文提出一种更快速的地表旋转控制照明方法,直接在地表对震源波场进行面向目标的照明控制,实现目标区域高质量成像. 该方法只需对某一核合成算子进行简单的几何旋转建立合成算子函数,避免了复杂的波场外推. 这种新的控制照明方法与快速的一般组合炮偏移效率相同,但对复杂目标区域的成像能力显著增强. 应用本文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深层复杂构造非常理想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2.
三维并行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动理论的三维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不含任何物理假设,利用波动方程算子的3个性质,合成炮震源及炮震源记录,将面炮记录合成与相位编码合成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和计算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的合成理论. 通过双重叠加把三维叠前五维数据转换为三维数据,既保证了成像质量同炮记录偏移成像一样精确,又显著地提高了计算效率,且适于复杂地质构造成像. 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合成算子,使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基于MPI并行算法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 SEG\EAGE盐丘C3_NA数据模型上的试算结果和新疆三维起伏地表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概念、实现方法进行了分类和阐述.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是通过对震源和炮记录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合成,从而进行地震照明成像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可以分为平面波偏移和小束波偏移.理论模型的处理效果证明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有很高的计算效率,并且还可以提高地下特定目标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可控震源定向照明方法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野外噪声很强,即使使用组合震源地震也无法获得满意信噪比的地震数据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控震源阵列的定向照明控制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形成定向地震波.通过仿真研究合成了8激震器可控震源阵列分别采用简单组合及定向照明技术得到的单炮地震记录,可以看出采用合适的延时参数,定向照明单炮地震记录的反射波信噪比高于组合地震情况.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采用0.89 ms延时参数,各反射波信噪比分别提高了10.19 dB,3.23 dB和1.02 dB.由此可见,可控震源定向照明地震技术是一种提高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震源谱的尾波多台多震综合求解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尾波观测的经验公式,选用北京遥测台网东部9个台站所记1989-1990年唐山地区10个地震的数字化记录,采用多台多震综合求解法,得到各地震的震源因子,并和单台多震法求得震源因子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多台法所得震源因子精度明显优于单台法;且两者均比直达S波所求波谱比的精度提高1倍以上。提出了以一定的震源模型为基础,由震源因子求震源谱的方法.结果表明,ω一次方模型(即震源港高频部分与角频率ω的一次方成反比)较二次方模型更适合于本文所用的数据(震级范围为ML,3.0-5.2).由于尾波能有效地消除震源辐射因子和单一路径的影响,故易于得到较多的资料和较高的精度,为研究震源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设计了适合测定微震震源机制的一种实用方法并研究了它的特点。方法由三部分组成:(1)用Maeda(1988)改进的傅里叶方法(Aoki,1986)测定辱震源机制解;(2)选择最终震源机制解;(3)评估最终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本方法的特点总结结如下:(1)在测定震源机制解中,应用了由Maeda(1988)改进的傅里叶(Aoki,1986)。这种方法的精度与以10°为格点搜索法之精度相同,但计算时  相似文献   

7.
基于波场延拓的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地质体成像的最可靠方法,但存在着计算量大、对观测系统适应性差等缺点。面炮偏移是波动方程实现精确叠前成像的另一类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不存在偏移孔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照明方法,解决平面波在目标区域的能量补偿问题。本文采用面炮成像技术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通过对面炮震源下行波场的质量控制以及射线参数的个数和范围的选取,以达到最佳的成像效果。采用不同深度点上的控制照明技术,较大地提高了目标地层的成像精度。数据实验表明面炮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其成像精度与单平方根算子的共炮点道集偏移和双平方根算子的共中心点道集偏移相当,但在计算速度上要快得多,而且易于并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叠前地震数据的平面波深度偏移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套基于平面波分解的波动方程叠前地震数据深度偏移方法. 通过对共炮点道集和共偏移距道集地震数据的平面波分解,分别得到适用于单平方根波场外推方程和双平方根波场外推方程的共ps(炮点坐标平面波参数)平面波道集和共ph(偏移距坐标平面波参数)平面波道集. 在对共炮点道集和共偏移距道集地震数据的平面波分解时,不需要进行通常意义下的τ p变换计算. 通过对共ps平面波道集和共ph平面波道集的偏移效果对比,我们认为在速度弱横向变化介质中,两种平面波道集偏移方法的效果相当,但对于速度强横向变化介质,共ps平面波道集偏移方法的效果要优于共ph平面波道集偏移方法. 在计算效率方面,共ps平面波道集偏移方法与共ph平面波道集偏移方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广义地震数据合成及其偏移成像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波场的线性叠加原理,提出了对地震共炮道集及其震源进行线性叠加的一般方案——广义地震数据合成的方法.利用这个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和要求得到各种不同的人工合成地震数据道集和震源,如平面波数据道集和震源、局部平面波(束)数据道集和震源以及面向目标的人工合成地震数据道集和震源.对于人工合成地震数据道集的偏移成像可应用单平方根方程实现.不同的合成地震数据道集具有不同偏移成像特性:平面波数据道集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局部平面波数据道集具有很好的方向性,面向目标的合成地震数据道集具有很好的面向目标特性.  相似文献   

10.
双平方根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剩余校正(RMO)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基于走时原理,在陡倾角和欠照明地区,因为不能得到充分的角度域信息而失效.本文将展示一种基于波场延拓理论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即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WEMVA).这种方法先利用成像优化方法获得剩余成像,再利用剩余成像反演剩余速度.此类方法继承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是一种线性反演方法,它要求对Born近似的展开序列作一阶截断.高阶部分的丢失必然带来巨大的截断误差,因此剩余成像必须也进行线性化,以适应大速度扰动和大延拓步长.因此,在此类算法中,剩余成像的获取和线性化是偏移速度分析的关键.在叠前偏移算子中,因为双平方根算子的数学表达式更为简洁,所以本文基于对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初步讨论,并通过模型验证其原理.  相似文献   

11.
面炮成像、控制照明与AVA道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波场延拓的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地质体成像的最可靠方法,但存在着计算量大、对观测系统适应性差等缺点.面炮偏移是波动方程实现精确叠前成像的另一类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不存在偏移孔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照明方法,解决平面波在目标区域的能量补偿问题.本文采用面炮成像技术进行叠前深度偏移,通过对面炮震源下行波场的质量控制和优选射线个数和范围,以达到最佳的成像效果.采用控制照明技术,较大地提高了目标地层的成像精度.与此同时,得到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道集,有利于叠前振幅解释和储层岩性预测.数据实验表明面炮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其成像精度与单平方根算子的共炮点道集偏移和双平方根算子的共中心点道集偏移相当,但在计算速度上要快得多,而且易于并行计算.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source‐receiver migration based on the double‐square‐root one‐way wave equation is modified to operate in the two‐way vertical traveltime (τ) domain. This tau migration method includes reasonable treatment for media with lateral inhomogeneity. It is implemented by recursive wavefield extrapolation with a frequency‐wavenumber domain phase shift in a constant background medium, followed by a phase correction in the frequency‐space domain, which accommodates moderate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More advanced τ‐domain double‐square‐root wave propagators have been conceptual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migration in media with stronger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that the full 3D double‐square‐root equation prestack tau migration could mee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e present a method for downward continuing common‐azimuth data, which is based on a stationary‐phase approximation of the full 3D migration operator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prestack tau migration of cross‐line constant offset data. Migrations of synthetic data sets show that our tau migration approach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strong contrast media. The real data example demonstrates that common‐azimuth prestack tau migration has improved the delineation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stratigraphic configurations in a complex fault area. Prestack tau migration has some inherent robust characteristic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It follows a velocity‐independent anti‐aliasing criterion that generally leads to reduction of the computation cost for typical vertical velocity variations. Moreover, this τ‐domain source‐receiver migration method has features that could be of help to speed up the convergence of the velocity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3.
Subsalt imaging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quality of the velocity model. However, rugose salt bodies complicate wavefield propagation and lead to subsalt multipathing, illumination gaps and shadow zones, which cannot be handled correctly by conventional traveltime‐based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MVA). We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by the wave‐equation MVA technique, introduced in a companion paper, and demonstrate the methodology on a realistic synthetic data set simulating a salt‐dome environment and a Gulf of Mexico data set. We model subsalt propagation using wave paths created by one‐way wavefield extrapolation. Those wave paths are much more accurate and robust than broadband rays, since they inherit 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multipathing of the underlying wavefield. We formulate an objective function for optimization in the image space by relating an image perturbation to a perturba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 The image perturbations are defined using linearized prestack residual migration, thus ensuring stability, relative to the first‐order Born approximation assumptions. Synthetic and real data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wave‐equation MVA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subsalt velocity analysis, even when shadows and illumination gaps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14.
控制照明与面向目标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地下水平层 状介质的假设,通常不能适应复杂构造情况。我们 从控制照明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成像 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需要一个由初步 地震解释得到的速度模型。利用单程傅立叶有限差 分波场传播算子将目标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 过分析从目标层延拓到地表的波场能量的分布,可 以确定目标层成像所需要的炮点或者检波点的位置。 利用SEG-EAGE盐丘模型数值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 用于设计面向目标成像的特定地震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平面波照明的偏移成像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地下复杂构造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影响,地震波对地下目标的照明出现不均匀,在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中出现成像阴影.根据地震数据最小二乘偏移/反演理论,和把地震波场照明结果作为最小二乘偏移/反演中的Hessian矩阵的近似对偏移成像进行补偿的原理,提出一种应用平面波照明结果对平面波偏移成像结果进行补偿以消除偏移成像阴影的方法.这种基于平面波照明的偏移成像补偿方法相对于局部角度域的照明偏移成像补偿方法具有计算效率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照明补偿的单程波最小二乘偏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小二乘偏移是一种基于反射地震数据与地下反射率间线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地震数据线性反演方法,相比常规偏移成像具有更好的保幅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照明补偿的单程波最小二乘偏移方法,首先利用单程波方程的稳定Born近似广义屏波场传播算子构建反射地震数据与地下反射率间的线性算子,然后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方法求解最小二乘偏移所对应的线性反问题.在迭代求解最优化问题的过程中,以地震波场的地下照明强度作为迭代反演的预条件算子加快迭代的收敛速度.单程波传播过程中考虑了速度分界面产生的透射效应,并用单极震源代替常规偏移中的偶极震源.把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层状理论模型和Marmosi模型地震数据的数值试验中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