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乐光禹 《地质论评》1958,18(6):428-432
一、引言本文所谓太行山北段,是指河北省西部唐县到房山一带。讨论的区域包括唐县、完县、满城、易县、洡水和房山等县的各一部分。这一区域在地理上是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在地质上应属山西地台而临近河淮地台和燕山准地槽。搞清太行山边缘的地质  相似文献   

2.
河北鳞片云母矿的开发利用问题韩文华(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石家在综合地质大队)鳞片云母(碎白云母)是河北优势矿产之一。几年来,地质工作者相继在灵寿、行唐、阜平、曲阳、唐县、赤城、滦县等地发现和评价了一批鳞片云母矿产地。尤其是灵寿县境内,先后由河北省地质矿产...  相似文献   

3.
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之一,许多学者对晋陕峡谷以及黄河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晋陕峡谷区唐县面上是否存在古黄河沉积物以及唐县面是否属于黄河阶地,学术界尚存在不同见解.本文以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期基岩侵蚀面上18个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在各露头剖面砾石层及现代黄河中采集21个样品进行砾石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德-府谷地区存在与现代黄河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的唐县期基岩宽谷,其形成时代至少在8.0Ma之前.唐县期宽谷底部各剖面砾石成分复杂性指数大多高于1.5,平均磨圆度接近2或在2以上,以次圆和圆为主,但磨圆度方差在0.5以上,砾石中远源组分比例大,具有长距离搬运和来源丰富的特征,由此推断该地区在中新世中期已经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流,是现代黄河贯穿之前的一部分,即古黄河.晋陕峡谷的下切使唐县期宽谷高出现代河面约170m,成为该地段黄河的最高一级阶地.该地区红土层中下部的砾石透镜体,砾石成分简单,复杂性指数在1左右,磨圆普遍较差,除个别剖面,平均磨圆度都在1.5以下,以次棱角状为主,且不同砾石磨圆程度相差不大,磨圆度方差在0.32以下,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应该是来自河谷两侧支流的洪积物.  相似文献   

4.
对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4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河曲地区共发现3级河流阶地,更高的则为唐县期宽谷;唐县期宽谷的海拔高度约1000 m(拔河高度150 m),而3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10 m、80 m和12 m。黑峪口地区也存在唐县期宽谷,宽谷之下发育5级河流阶地,唐县期宽谷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970 m和940 m之间,5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30 m,80 m、50 m、12 m和4 m。延水关地区共发现6级河流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期间形成,6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180 m、130 m、95 m、50 m、20 m和4 m。壶口地区共存在8级阶地,也全部为第四纪期间的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260 m、210 m、180 m、120 m、80 m、60 m、35 m和15 m。对壶口最高阶地进行了地层学研究,发现这一阶地上覆厚度约110 m的黄土地层,黄土层的最底部为L13,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古土壤断代都指示了这一阶地的形成时间在距今1.1 Ma左右。综合晋陕峡谷地区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3.3 Ma之前,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古黄河在此夷平面上主要以侧蚀拓宽为主,下蚀极其微弱;3.3—1.1 Ma,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黄河小幅度下切;而1.1 Ma以来,受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的影响,黄河发生剧烈下切,1.1 Ma阶地和晋陕峡谷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5.
刘运明 《古地理学报》2018,20(3):477-488
对黄河晋陕峡谷河曲、黑峪口、延水关和壶口等4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河曲地区共发现3级河流阶地,更高的则为唐县期宽谷;唐县期宽谷的海拔高度约1000m(拔河高度150m),而3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10m、80m和12m。黑峪口地区也存在唐县期宽谷,宽谷之下发育5级河流阶地,唐县期宽谷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位于970m和940m之间,5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130m,80m、50m、12m和4m。延水关地区共发现6级河流阶地,全部为第四纪期间形成,6级河流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180m、130m、95m、50m、20m和4m。壶口地区共存在8级阶地,也全部为第四纪期间的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约为260m、210m、180m、120m、80m、60m、35m和15m。对壶口最高阶地进行了地层学研究,发现这一阶地上覆厚度约110m的黄土地层,黄土层的最底部为L13,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古土壤断代都指示了这一阶地的形成时间在距今1.1Ma左右。综合晋陕峡谷地区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3.3Ma之前,鄂尔多斯地块内部构造极为稳定,发育了唐县期夷平面,古黄河在此夷平面上主要以侧蚀拓宽为主,下蚀极其微弱;3.3-1.1Ma,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稳定可能被打破,黄河小幅度下切;而1.1Ma以来,受鄂尔多斯地块快速抬升的影响,黄河发生剧烈下切,1.1 Ma阶地和晋陕峡谷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6.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钱学溥 《中国岩溶》1984,3(2):27-33
<正> 华北地区的山地,在燕山运动以后,没有经历剧烈的造山运动,基本是同步振荡式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表现为剥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华北山地十分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面与多级河流阶地。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在华北地区,古老的剥蚀面很少保留下来。因此,对唐县期以前的地文期论述较少。1980年,笔者在平顺县赵城附近找到了完整的岩溶剥蚀面。既而进行了一些测绘、钻探和孢粉鉴定等工作。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成果,对华北地文期和岩溶发育历史的划分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杨志坚 《地质论评》1958,18(1):25-40
一、引言由于工作的关系,两年来,作者曾在华北平原边缘的唐山、河北的曲阳、唐县、井陉、元氏、山东的历城及河南的嵩山南北等区域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中以古生界地层为重点,实测了一些地层剖面,从而也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总的说来,华北平原边缘古生界地  相似文献   

8.
夷平面占据大的地域范围,其形成跨越长时间尺度,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论问题。对夷平面的3个主要类型,即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基于夷平面与地层的关系,对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以及一些综合的年代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夷平面发育、最终形成和解体深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深入剖析两者各自作用后,详细阐释它们对夷平面的共同影响;最后对中国夷平面研究尤其华北地区夷平面研究的进展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有关山西地堑系南部中条山北麓唐县面的演化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捷     
李捷,号月三,河北成安县人.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中的一位.后留地质调查所工作十余年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19年赴河北西部涞水、易县、蔚县、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地区调查地质矿产,著有《直隶易  相似文献   

10.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 ~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积.河湖相地层所含砾石层的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当时汇入古湖的河流是发源于周围抬升区的短小河流,形成一个局地规模的湖泊水系.晋陕峡谷北段唐县期夷平面之上分布两期红粘土覆盖的河流砾石层,形成年代分别在4.9Ma前和3.7Ma前;砾石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它们所指示的河流流向向北,与黄河流向相反,是一个不同于现代黄河的古河流,它将保德古湖水系与河套盆地联系起来.3.7Ma前,强烈的地面上升导致河湖相沉积结束和唐县期夷平面抬升,风成红粘土堆积其上,地形起伏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水系进入重新组织阶段;1.2Ma前,黄土高原南部的河流将原北流水系袭夺,黄河形成;最近1.2Ma的强烈地面上升,导致黄河不断下切并发育多级阶地,逐渐形成现代壮观的深切峡谷地貌.  相似文献   

11.
震旦系,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不含煤的。最近在河北省唐县王家会村的震旦系地层中已經挖出煤来了。合煤地层出露在震_旦系下部,可能相当于高于庄层。其下伏岩层是五台系片麻岩类岩石。那里拜无煤层露头出现,地表能看到的是每层仅厚数厘米之黄灰色钙胃夏岩、黑色碳箕真岩和薄层状烬石灰岩互层。  相似文献   

12.
韩影山     
韩影山,河北省唐县人,著名地质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在河南地质调查所、中南地质局、河南省地质局工作,历任地质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9年任河南省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曾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河南省人大代表、第六届河南省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13.
杨杰 《地质论评》1958,18(2):129-137
一、地文河北唐山市(市街),恰恰建设在平原中间突然隆起的一群小山南坡的平原上面(图1)。这群小山占据的面积,大致是东西二公里,南北三公里。主峰相当陡峭,位置在该区北部,大约高出平原100米,名字叫作唐山(唐山市可能是借用他的名称)。往南,山势和缓,如是就形成一个平顶圆丘,它的名字叫西山,大约高出平原四、五十米。在它上面还有未侵蚀掉的鲜红土质沉积,因此很像是唐县期的地面。在其周围的山坡和山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东部奥陶系地层南北向沉积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振远 《沉积学报》1986,4(4):41-51
前言笔者与地矿部第二石油指挥部地质大队下古生界专题队合作,对山东莱芜,龙古1、2、3井,嵩山、峰峰、唐县、京西诸剖面(图1)的奥陶系进行了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方面的工作。根据所得资料,对华北地台东部奥陶系南北向沉积特征提出一些认识。华北地台东部是指华北地台太行山以东的部分。现在,大量资料证明,华北地台东部与西部在奥陶纪有诸多不同。本文仅讨论东部沉积环境南北向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中段左权羊角镇发育新生代玄武岩, 记录了太行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与玄武岩发育相关的地貌面及其上的地层特征分析, 初步确定该玄武岩是上新世末期到早更新世初期的喷发产物, 初步揭示了太行山中段区域上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历史, 主要存在6次构造隆升与剥蚀期: 在唐县期宽谷面形成的基础上, 于上新世晚期存在一次隆升和一次稳定侵蚀期, 并侵蚀形成“U”形谷; 早更新世初, 玄武岩开始间歇性喷发, 同时发生以西武家坪为中心的地区上拱, “U”形谷为玄武岩充填, 之后经剥蚀堆积形成第四级阶地面; 早更新世末, 该区再次发生隆升, 并形成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末, 该区发生隆升, 形成第三级阶地; 晚更新世以来, 太行山中段又连续发生两次抬升, 从而在玄武岩体上形成了4级阶地, 形成太行山现今地貌。研究同时表明, 太行山中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主要发生于上新世末到早更新世时期。这一认识为探讨太行山中段晚上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提供了具体证据。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石河南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清风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将其连为一体,称为石花洞系。石花洞系为多层溶洞,可分为上下8层,即洞外山顶穿洞(唐县期)和洞穴上下7层。多层溶洞的每一层形成于岩溶水的水平流动带,新近纪以来,随着北京西山间歇性隆升,形成上下不同海拔高度的8层溶洞,可以和北京西山永定河的8级阶地对比,也可以和G.B.Barbour划分的8次华北地文期对比。石花洞的8层溶洞显示北京西山的8次抬升。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014-1019年大喷发的历史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钟燮  刘嘉麒 《地质论评》2006,52(5):624-627,i0005
长白山火山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一,是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一座近代活动火山。目前,国内外许多火山学者为了研究长白山火山最近一次大喷发年代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年代资料,但一直未取得有关这次大喷发历史记载的证实。笔者等通过再次收集和查阅了大量文史古籍资料,通过整理、筛选、考证、对比和分析处理,首次发现了长白山(白头山)火山,于公元1014~1019年间一次大喷发的历史记载。这对于研究长白山火山喷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确保广西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贝红 《广西地质》2001,14(2):41-43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调整和发展中的广西地勘局,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证实地勘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与回顾地质矿产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创于1957年,是我国第一所探矿工程专业性应用技术研究所,到1982年底已有二十五年历史。在这二十五年里,经过了不少变迁与曲折道路,但是这个研究所,沐浴着党的阳光,在部和各级领导关怀下,通过全所职工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前进,为地质找矿事业和探矿工程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