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贾国相 《矿产与地质》1997,11(2):141-144
BS盆地是发育在奥陶纪、志留纪、石炭纪及三叠纪基底地层之上的第三纪沉积盆地。油气化探评价工作中发现了南部辛街和北部田坝两处烃类异常,其异常分布地段及外围为泥盆系和石炭系。研究认为:辛街烃异常与泥盆系中烃类组份高含量有关;而田坝烃异常则与石炭系中烃类组份高含量及其浅层煤层有关。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地下水中的元素地域性分布与地方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瑞江 《吉林地质》1991,10(4):79-84
本文以吉林省地下水中的元素地域性分布规律入手,对吉林省流行的饮水型地方性疾病进行探讨。着重论述吉林省三大地域地下水元素及化学组份背景特征与地方病分布的相关性。同时,结合微地貌等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阐述地下水元素及化学组分特征与地方病发病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4.
在坝区水文地质调查及岩溶发育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中地表水、地下水的宏量组份、稀土元素含量、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雨季前后地下水水化学的变化表明存在断裂带或岩溶通道深部埋藏水向地表排泄的特征;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证实了坝址上游和下游均具有河水补给泉水现象的存在;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为进一步划分出相关的地下水系统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结果为坝区岩溶渗漏的工程处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太原西山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的初步商榷太原西山是我国华北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的标准地区之一。虽有许多地质学者作了研究,惟其意见至今还没统一。1956年夏,作者与甘佩荣同学到此收集毕业论文资料时,曾对本区之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有了一些新认识。故作者愿以自己亲身工作中的点滴之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逐年趋向恶化。本文在阐明区域环境条件、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地下水质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中供水城市地下水常量组份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应用模型对该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详细的预测研究。由于在模型中引用了溶液理论,建立了水化学平衡控制模型,使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浅层地下水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对比浅层地下水与河水及降水的环境同位素数据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浅层地下水直接起源于河水,其初始同位素组成为δD=-70.5‰,δ^18O=-10.5‰。稳定同位素研究证明,地下水中的高盐份主要是再度强烈蒸发的结果。利用环境氚,根据指数模型初步计算了地下水年龄和年平均补给量。  相似文献   

8.
氟广泛分布于地下水且与人体健康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存在高氟水。本文以江西省均村-高兴地区为例,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下水中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研究区地下水中F-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对研究区4个地下水系统中的442个地下水样品的F-、Ca2+、HCO_3^-浓度及pH值、TDS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Ca2+浓度、HCO_3^-浓度、pH值、TDS正相关,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较强烈的地下水交替条件及弱酸性的地下水特征是导致地下水中氟浓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永爱  王爱玲 《地下水》1995,17(4):147-148
本文从热力学能量转化原理入手,结合实际,对西窑矿泉水硅的形成方式进行了探索分析,提出了用热力学分析方法进行地下水物质组份成因推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淄博市洪山、寨里煤矿区隐伏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污染严重。水质污染突发于矿坑全面闭坑以后,污染范围与矿坑水区一致,地下水污染组份与矿坑水的高含量组份相同。水质恶化主要由矿坑水串层污染所致。在此针对串层污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家骅 《江苏地质》1991,15(4):253-254
地下水是十分宝贵的地下资源之一,它比地表水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水质稳定,含有特殊的有益组份,水温低,开发利用方便,投资少,易于防护等。因此地下水在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更成为城市供水和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水源。然而,开采利用不合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给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东北部浅层高铁锰地下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元素是影响江汉平原东北部浅层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及地下水环境特征,选择典型研究区,采集了13件地下水样品,测试了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以及酸碱度、矿化度和氧化还原条件,分析了上述条件对铁锰含量的影响,并与江汉平原腹地高铁锰地下水环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地下水以HCO3-Ca、HCO3-Ca·Mg型为主,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沿江地带,与江汉平原腹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一致,铁锰的含量相对偏低。研究区上部土层中铁锰的氧化物为地下水中的铁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地下水的酸碱度、矿化度和氧化还原环境是影响铁锰迁移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高铁锰地下水多呈弱酸性,矿化度较高,地下水中铁锰的含量与溶解氧具弱负相关,与氨氮具强烈正相关,表明相对还原的环境有利于铁锰释放到地下水中,江汉平原腹地处于更加还原的环境,是地下水中铁锰高于本研究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疆天山北部地区存在有石炭纪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并且其中许多岩石与铜(金)矿床伴生(如达巴特、阿希、土屋-延东、赤湖,等等)。埃达克岩富钠、高Sr但亏损Y与Yb,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正Sr异常与Nb、Ti亏损。高镁安山(闪长)岩是本次研究首次报道的,这些岩石无明显Eu-正Eu异常以及Nb、Ti亏损,普遍具有高的MgO和Cr、Ni含量,其中阿希金矿区一些样品类似于日本西南新生代Setouchi弧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类。富Nb玄武质岩富钠贫钾,具有微弱负.正Ba、Nb和Ti异常以及高的Nb/La比值,不同于大多数正常岛弧玄武岩。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具有高的8Nd(t)(+3.4-+9.0)和低的(^87Sr/^86Sr)i(0.7032—0.7043)。富Nb玄武质岩具有变化的εNd(t)(+3.6-+11.6)和(^87Sr/^86Sr);(0.7007—0.7067)。我们的研究表明,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可能是“埃达克岩交代的岛弧岩浆岩系列”。埃达克岩最有可能由石炭纪北天山洋的年轻洋壳在俯冲过程中熔融形成。另外,俯冲板片产生的熔体以及所释放的少量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交代地幔楔橄榄岩或与其发生反应:一方面,触发地幔楔橄榄岩发生熔融形成富Nb岛弧玄武质岩;另一方面,地幔组分迅速进入到板片熔体中,导致其地幔组分增加,乃至形成高镁安山岩。因此,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质岩组合表明:(1)天山北部地区石炭纪可能为岛弧环境而非裂谷环境;(2)天山地区石炭纪的地壳生长可能以侧向增生为主;(3)除了亏损地幔之外,俯冲洋壳的熔融可能也在地壳的生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俯冲板片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而其与地幔楔橄榄岩的强烈相互作用将导致地幔中的金属硫化物分解,成矿金属元素进入到岩浆中。这可能是新疆北部铜金矿化与一些埃达克岩、高镁安山(闪长)岩或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密切共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钟卓  张志斌  孙永峰  马猛 《地下水》2014,(4):125-126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是当前水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本溪市为例,选取其2010-2011年地下水资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本溪市地下水主要问题在总硬度、亚硝酸盐氮的超标,且溶解性总固体等常量组份的含量在这两年有增涨势头。因此,建议从管理层面加强宣传,以提高人们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思路;针对农业生产积极推广毒性低、残留期短的农药及化肥,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同时,从技术层面充分利用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技术、污染源滤液防治技术及工程措施提高地下水防污染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宗清 《地质论评》1995,41(4):320-327
川东地区石炭纪的构造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完整背斜很少,气藏一般赋存在背斜圈闭内。根据历年对川东石炭纪天然气的勘探所取得的大量地质、地震和测试资料分析,结合断裂、褶皱与储气层关系,本文对非背斜圈团气藏进行分类。这类圈闭在本区分布十分广泛,但其中以断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对天然气的聚集前景最好,其次为溶蚀岩性圈闭、岩性圈闭和残丘圈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下水本身所处的环境地质条件,地球化学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地下水化学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它与地表水、大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相接部位,气候类型多样、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多样,复杂的地质条件、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为锶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全省644个水点的样品检测分析,表明锶含量主要集中在0.09~1.00 mg/L,最高值达15.6 mg/L,锶含量≥0.40 mg/L、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含量的水点共有411个,占全部水点的58.1%,锶是甘肃省地下水中普遍含有并且含量较丰的微量元素之一。经统计分析表明,在水文地质单元上,以山前盆地第四系地下水为主的河西走廊平原区和以白垩系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为主的陇东黄土丘陵区地下水中最有利于锶的富集;地下水类型上,以中新生界碎屑岩地下水锶最易富集,而以变质岩为主的基岩裂隙水不利于锶的富集;循环特征上,以具备深循环条件的盆地型地下水系统最有利于锶的富集,而循环路径短、交替条件较强烈的局部水流系统中地下水锶偏贫。围岩中的锶丰度,决定了地下水中锶的含量,白垩系和新近系碎屑岩、古生界碳酸盐岩中锶丰度高,决定了白垩系碎屑岩地下水、新近系碎屑岩地下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具备锶矿泉水富集的物质条件;同时锶在地下水中富集,还与地下水所处的构造环境和地下水循环运移特征有关,盆地型的地下水流系统和进行深循环的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径流距离远,循环路径长,地下水在含水层的滞留时间长,有利于锶在地下水中的溶解和富集。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中铁元素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华 《江苏地质》2003,27(4):220-224
研究了地下水中铁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铁的形成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铁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全国325处富含偏硅酸地下水点的化学测试数据、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地质背景的分析,阐述了微量组份H2SiO3的富集特征与含水介质岩性的关系,以及富含H2SiO3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富含H2SiO3地下水的形成与不同含水介质岩性和SiO2平均丰度等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地下水中H2SiO3富集的最有利地质环境是中酸性侵入岩地层,其次是区域变质岩、喷出岩、碎屑岩。研究表明,地下水中的H2SiO3含量与水化学类型和pH值相关,推断出HCO3-Ca、HC03-CaNa型水和碱性、酸性水都有利于H2Si03的富集。  相似文献   

20.
目前经常应用的水化学分类法是:舒卡列夫(经斯拉维扬诺夫修改)法及布罗茨基法。舒卡列夫法考虑了地下水组份的六种主要阴离子及阳离子在水中的含量当其毫克当量百分数大于25%时之几种可能情形,而划分为49种水化学类型(如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