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震队,曾在浅海进行了地震勘探工作,获得了品貭较好的地震记录,并在海上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将分别介绍这次海上地震勘探中工作方法方面,和地震记录方面的一些特点.本文所引用的实际资料均取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震队的1959年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2.
由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政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筹备的“1 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纪念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9月 1 7日~ 1 8日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召开 ,9月 1 9日~ 2 1日进行了野外地震地质和 1 30 3年地震遗址考察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 ,山西省副省长梁滨 ,临汾市副市长高清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以及来自全国的近 1 0 0位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在 1 30 3年洪洞 8级地震纪念会上 ,邓起东、高孟潭和苏宗正等 3位研究员就1 30 3年洪洞地…  相似文献   

3.
李玶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球科学家。生于1924年3月20日,祖籍湖北大悟县。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百业待兴,先生与肖楠森教授一起协助南京市政府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深感这方面人才的急需,先生上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创办工程水文地质专业,获批准后即开办,为我国早期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讲授军事工程地质学,并从事沿海地下工程选址。1959年调入北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构造、工程场地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至今,同时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硕士和博士。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先生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在该地区围绕三峡坝址区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空目测。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发现了该区断块结构的特点,以及围绕断块的活动断裂带与强震的成因联系,认为完整的断块内部不会发生强震。三峡坝址就位于该区的黄陵断块内,故其未来受地震的影响,主要来自断块外围大断裂带的活  相似文献   

4.
野外地震地质观测塔捷沃相为了详细研究拉恰地震,组织了国际性的震中考察队,其成员有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瑞士以及格鲁吉亚的地震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考察的先遣队于1991年5月2日抵达震中区,立即布设了数字化加速度计台网和一个野外地震台。得到的资料直...  相似文献   

5.
1992年美国加州地震预测——翁文波教授作学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翁文波教授于1992年7月7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作了题为“1992年美国加州地震预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翁文波教授在1992年1月对美国加州1992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道 《内陆地震》2000,14(4):350-353
泥火山是特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的一种构造流体地质现象,在世界上的分布较熔岩火山少。泥火山的出现通常与生油气带有关。据报道,在阿塞拜疆共和国、格鲁吉亚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及俄罗斯的塔曼半岛和肯切半岛等地都有泥火山广泛分布[1]。1948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发生7.3级地震时,在极震区引起泥火山重新活动;1959年12月17日巴库泥火山突然喷发时,又有有感地震伴随发生[1],可见,泥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本文将对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的动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作一分析。1 北天山地区泥…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概况陈运泰,高文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于1994年1月27日至2月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由越南国家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地震工程学报》2020,(2):F0003-F0003
《地震工程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刊期季刊(自2016年起变更为双月刊),A4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工程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结构地震工程、生命线地震工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工程地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同时刊载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论文。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10.
《地震工程学报》(原《西北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刊期季刊),自2016年起变更为双月刊,A4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工程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结构地震工程、生命线地震工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工程地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同时刊载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论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3.
1 概况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成立于 1993年 ,其前身是新疆地震局地震地质队和工程地震研究室。二者曾在新疆开展了大量地震地质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工程技术咨询服务 ,例如富蕴地震断裂带研究、阿尔金断裂带研究、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活断层地质填图、天山活断层填图、乌鲁木齐市活断层研究、新疆古地震研究、乌鲁木齐市地震小区划、伊宁市地震小区划、库尔勒抗震设防规划以及泽普石油基地等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为新疆的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积累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并且培养出一支较高素质和…  相似文献   

14.
郭培兰  陈鑫 《高原地震》2010,22(3):23-29,6
通过对2005年10月27日平果4.4级地震的系统分析,积累该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序列、地震前兆等资料,对地震预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俞维贤  谷一山 《地震研究》1994,17(2):177-182
本文通过耿马县城1988年11月6日7.2级地震的宏观列度考察,结合县城区的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表明:耿马县城北坡北西向断层的存在是造成耿马县城高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县城场地质因素的地震易损性指数的分区性是造成县城区建筑物破坏强度出于灶区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6—1990年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地震地质考察的资料,对古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地震构造条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云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地球物理学类科技期刊,是地震系统内发行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之一,曾荣获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奖项。1内容及受众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也刊登反映地震学进展的综合评论及动态性文章,在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和促进地震信息交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史料、碑文考证、现场访问和地质、地貌、水文调查资料,论证了湖南“大庸1786年茅岩地震山崩,河道雍塞,逆流数十里”并非地震造成,而是外动力触发的地质现象。作者据此认为不存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湖南大庸5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质》2000,22(12):62-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地质、地貌和构造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地震局和地质所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14C、U系、K—Ar、TL、ESR、FT等测年实验室及孢粉分析室,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于临汾盆地对300年前的临汾大震发震构造虽作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同认识和存疑。考虑到继续以临汾论临汾恐难获新识,本文另辟新径,从华北、乃至中国东部更大范围类似地震构造环境所取得的大震(M≥7.4)发震构造的某些共性,应用地质类比方法,在论证临汾地区存在NE向控震背景基础上,进而评述和探讨了临汾大震的可能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