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 5 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则  杨宇  宋周莺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528-1540
能源要素作为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作用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能源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等随之演变。采用弹性脱钩指数和广义LMDI方法,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增长都呈现指数型增长曲线,且两者的增长态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②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脱钩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二者之间的关系整体表现为弱脱钩的相对乐观状态。③ 不同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转型,天然气、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为拓张负脱钩或拓张连接状态。④ 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中,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量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投资拉动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土地效应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为35.65%。产业结构效应、劳动力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整体贡献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煤炭消费为主、总量增长迅速、结构演进缓慢、使用效率低下使得中国目前能源消费调控问题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和通径分析法确定了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子及各因子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人口总量、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利用效率,其中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是直接推动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而城市化水平和对外贸易规模则通过间接作用推动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表面上看起来会引发能源消费增加,但是其间接影响都是负的,从而使得这两个因素整体上表现为减缓了能源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袁顺全  千怀遂 《地理科学》2003,23(5):629-634
应用多项式模型把气候耗能量从能源消费总量中分离出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和美国气候耗能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温度是美国近50年来影响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中国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它们之间存在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旱涝灾害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温度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如果仅考虑气候耗能量,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变化正处于由气象灾害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6.
嫩江下游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嫩江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湿润度逐渐下降、降水量减少、年径流减少等原因导致了沼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沼泽湿地减少的面积距主要公路和铁路的最短距离成幂指数关系;与主要城市最短距离的e指数关系并不显著。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对眼前利益的追逐是沼泽开垦为耕地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受自然因素制约,能源资源稀缺,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以广州市1988―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理论结合库兹涅茨曲线等方法,分析广州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总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他们都处于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假说的前半段;2)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库兹涅茨曲线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3)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指标也不适用于分析库兹涅茨曲线关系。随着广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高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大量开发运用等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同发展时期应考虑不同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等的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8.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通过建立模型对河南省经济空间集聚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在高水平县域集聚区,县域经济增长与相邻县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区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2,25(3):272-277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和居民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新疆地州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978-1990年,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在缩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本都呈逐年扩大趋势;从地州居民收入来看,1978-1999年,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基本是逐渐缩小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呈扩大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正义、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的消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际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边际能源消耗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助于SPSS软件对不同研究区域的样本数据进行线性与非线性回归分析,模拟能源消费历程,预测全国及29个省级行政单位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为0的年份(即经济增长,但能源消耗不增长),并得出能源消耗时空特征的结论.在时间发展维度上,研究时间段内我国能源消耗经历了4个阶段,整体趋势呈"双驼峰"状,目前我国处于能源消费的第四阶段,预计还要经过16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能源消耗最佳状态;在空间分布层面上,边际能源消耗变化率等级大致沿西北-东南线阶梯状由内陆到沿海逐渐提高,能源减耗潜力逐渐增大.提出促进极限值尽早出现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河北地区高温热浪时空特征及其对工业、交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温热浪是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近几年,高温强度有所增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选取高温日数、高温热浪频次、极端高温等指标,对河北地区1956-2009年高温热浪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地区高温热浪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形成以南宫为中心的高温热浪中南部中心;近20年高温热浪发展较快,重度热浪尤为活跃,且河北地区高温热浪多发生在6月、7月,8月较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高温热浪对城市供电供水、工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并提出了该区工业、电力及社会综合应对高温热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气环流形势,从天气系统的定义出发,面向气象业务MICAPS格点文件数据格式,在矢量旋转追踪法等值线分析的基础上,有序提取等值线的控制点。经过滤波、查找各等值线特性点、剔除异常点等处理,获取沙尘暴高空影响天气系统的基本节点。利用多种特征参量设计了方便可行的算法,完成了槽脊系统的数据构建、分析并确定其地理位置。通过对数据场数值结构分析,建立了确定闭合天气系统位置及其高、低性质的算法。使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相应的沙尘暴高空基本影响天气系统类别自动分析软件,为实现概念模型自动预报系统、提高沙尘暴业务预报现代化水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扎龙保护区湿地扰动因子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许林书  姜明 《地理科学》2003,23(6):692-698
扎龙湿地的扰动因子有气候、洪水、火、水利工程、农业活动等因子。这些扰动因子给湿地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扎龙湿地在扰动因子的作用下,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景观破碎等,进而导致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湿地扰动因子进行分析,掌握它们的作用过程和发生机理,对湿地的利用、保护以及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Note on rain-triggered earthquake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karst geolog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ently reported rain-triggered seismicity from three separate storms occurred exclusively in karst geology.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how the hydrogeology of karst controls rain-triggered seismicity by channeling of the watershed after intense rainfall directly into the karst network. Such channeling results in very large increases in hydraulic head, and more importantl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he vertical stress acting on the underlying pore-elastic media. Rapid loading upon a pore-elastic media induces seismicity by increasing pore pressure at depth in a manner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from reservoir impounding. Using a simple 1-D model of a pore-elastic medium, it is shown that the instantaneous fluid pressure increase at depth is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the pressure step applied at the boundary, followed by time-dependent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associated with the typical linear diffusion problem.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change in fluid pressure necessary to trigger earthquakes, and leads to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to be tested: Unambiguous rain-triggered seismicity will only occur in karst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基于FEFLOW和GIS技术的矿区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是山西亟待解决的重大需求问题。针对山西矿区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现状,通过分析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开采现状等监测数据资料,以FEFLOW模型和GIS技术为平台,构建山西矿区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进行地下水动态研究,模拟并预测了4种不同情境下矿区地下水动态过程,从而定量分析采矿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揭示矿区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矿区开采强度提高10%、30%、50%时,地下水整体流场和运动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但在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发生突变,等值线形变,且在东南部形成一个水位变化剧烈的低水位带,迫使地下水流向发生偏转。水位分析表明采矿活动会造成地下水位整体下降,下降幅度与开采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表明,当开采强度保持现状或提高10%,地下水系统仍然处于正均衡,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当开采强度提高30%、50%时,系统转为负均衡状态,补给量小于排泄量,地下水水量大幅度减少。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保护矿区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有效遏制矿区水环境恶化、确保矿区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评述了国内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动态,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有关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研究经历了研究背景由耕地无保护向耕地严格保护过渡,研究方法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和计量为主转变,空间落点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城镇化速度快、耕地资源禀赋条件好的中部地区转移。在某一研究论题断面上,东、中部地区始终先于西部地区。得出以下结论:经济、社会因子与耕地数量保护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已近饱和;耕地质量变动对耕地利用与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探讨亟待深入;我国应开展广义的耕地保护,走"目标多样化、政策多样化、途径多样化"的可持续耕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forest phe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related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 optical camera was used as a near-earth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evice to obtain forest images, and the data of Green excess index (GEI) in the images were calculated, which was fitted wi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curve of GEI data by double Logistic method and normalization method. LSTM and GRU deep learning models were introduced to train and test the GEI data. Moreover, the r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deep learning model were verified, and finally the model predicted the trend of GEI data in the next 60 days. Results showed: In the aspects of forest phenology training and prediction, GRU and LSTM models were verified by histograms and autocorrelation graphs, indicating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redicted data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real data, LSTM and GRU model data were feasible and the model was stable. The differences of MSE, RMSE, MAE and MAPE between LSTM model and GRU model were 0.0014, 0.013, 0.008 and 5.26%, respectively. GRU had higher performance than LSTM. The prediction of LSTM and GRU models about GEI data for the next 60 days both showed a trend chart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GEI dat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GRU and LSTM were used to predict GEI data by deep learning model, and the response of LSTM and GRU deep learning models in forest phenology prediction was realiz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RU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LSTM model. It could further reveal the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of forest phenology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orest phenology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道路和城镇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位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从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道路与城镇出发,进行区位优势度理论与方法研究。确定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为区位优势度研究的基本指标;根据交通和城镇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的方式,基于网格的思想,建立了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模型及平方根法的区位优势度模型;利用GIS和网格技术实现了区位优势度各模型的计算。以泽州县全域为研究对象,应用所建立的模型与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泽州当地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技术方法是合理性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之后,城市群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体系,成为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概念,其研究都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强调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密切的功能联系。中国学者提出了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等概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都市连绵区的界定立足于都市区基础之上,亦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接轨。但城市群在国内更为流行,且被写进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国内城市群研究却存在着概念含糊、界定模糊等问题。城市群是都市区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才能避免概念以及空间尺度的混淆。中国官方并未有都市区的界定方案。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加强对都市区和城市群界定的研究,立足于都市连绵区基础之上,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集聚与扩散模式,建立起中国城市群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