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新疆北天山中石炭统的复理石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于北天山晚古生代优地槽内的中石炭统由下部蛇绿岩套和上部复理石组成.复理石是由暗色火山碎屑浊积岩组成.它在垂向上具有粒度和层厚规律性变化的特点.并且还具有两个向上变细减薄的辫状水道充填、废弃层序,表明浊积岩的沉积作用受控于浊积扇体系.火山碎屑浊积岩底痕构造不发育,这可能是它们与再沉积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的区别之一.经化学分析,岩石组合系数(δ)小于3.3属钙碱系列.复理石相中发现了8种遗迹属,它们均包括于与浊流有关的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中.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天山中石炭统的复理石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充填于北天山晚古生代优地槽内的中石炭统由下部蛇绿岩套和上部复理石组成.复理石是由暗色火山碎屑浊积岩组成.它在垂向上具有粒度和层厚规律性变化的特点.并且还具有两个向上变细减薄的辫状水道充填、废弃层序,表明浊积岩的沉积作用受控于浊积扇体系.火山碎屑浊积岩底痕构造不发育,这可能是它们与再沉积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的区别之一.经化学分析,岩石组合系数(δ)小于3.3属钙碱系列.复理石相中发现了8种遗迹属,它们均包括于与浊流有关的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中.  相似文献   

3.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变形特征和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综合研究显示,大草滩群是秦岭晚古生代弧前增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逆冲席顶盆地.大草滩群可与祁连山中晚泥盆世沙流水群和雪山群相比较,向东、南分别与同期异相桐峪寺组、铁山群相对应,显示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构造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大草滩群的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闫臻  王宗起等 《地质通报》2002,21(8):505-515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变形特征和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综合研究显示,大草滩群是秦岭晚古生代弧前增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逆冲席顶盆地。大草滩群可与祁连山中晚泥盆世沙流水群和雪山群相比较,向东、南分别与同期异相桐峪寺组、铁山群相对应、显示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构造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5.
日喀则群砂泥质复理石的浊积层序非常发育,包括富泥的粘性高密度浊流、砂质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和Pickering及Hiscott(1986)的限制性泥质高密度浊流的沉积层序。其中,低密度浊流沉积层序的组合与鲍马(Bouma)层序很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沉积的粒度、粒级分布范围、层序厚度和相组合等特征的不同。沉积相序、古流向和物源分析表明,日喀则群复理石盆地的南侧主要发育单向物源的海底扇体系,而盆地北侧以发育双向物源和多种沉积流体的复合沉积为特征。值得指出的是,特殊的浊积类型——限制性泥质高密度浊流沉积的发现为论证日喀则群复理石盆地属残留盆地又提供了一条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若尔盖东部下包座地区广泛发育的三叠系西康群,大量沉积构造表现为一套近源相滨浅海→斜坡浊积扇→半深海盆地复理石→浅海陆棚相沉积。岩石地层格架属Ⅰ型层序  相似文献   

7.
西康群是松潘-甘孜复理石沉积盆地的主体,分布范围广、岩性单调,强烈的构造变形和褶皱叠加导致地层原始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破坏殆尽,基于野外露头的沉积学研究较少,巨量复理石的沉积模式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详细研究了川西马尔康-金川县一带西康群典型剖面的沉积构造、砂板比、古流向、砂岩粒度及矿物组成,讨论了西康群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复理石沉积环境属于海底扇扇中-扇端,局部存在砂质碎屑流或等深流的参与和叠加改造;存在两期次的海底扇,其触发机制均为海平面下降,导致三角洲向陆架边缘进积形成海底扇,而随着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的逐渐消耗,沉积物供应量逐渐减小,海底扇的规模及影响范围逐渐缩减,形成两期向岸退积的海底扇沉积。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建造属于受周缘造山带提供多源或线源,多期次叠加的,以细粒浊积体为主的海底扇,海岸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经过二次搬运使得砾级粗粒沉积物进一步破碎,形成中-细粒砂岩及泥岩为主的扇体沉积。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内蒙古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东凹陷九佛堂组-沙海组可以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九佛堂层序和沙海层序),分别对应九佛堂组和沙海组;识别出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相、近岸浊积扇相、远岸浊积扇相及湖泊相。在层序格架内,利用钻、测井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对沉积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了体系域内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最终建立了该时期沉积发育模式:在盆地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浊积扇,在盆地缓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沉积,在盆地深洼带主要发育远岸浊积扇和风暴岩。  相似文献   

9.
王起琮  李文厚  赵虹  王岚  屈红军 《地质科学》2006,41(1):54-63,I000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一段湖相浊积岩主要分布于子长县寺湾和横山县庙沟等地区,位于长一段上部。岩石类型包括:块状砂岩,近基的中细粒砂岩,远基的粉砂岩及细砂岩,不规则砂、泥岩互层和深湖相泥岩。据岩石组合类型将该浊积扇划分为上扇和中扇,其沉积序列为向上粒度变粗、砂层变厚的进积型浊积扇沉积序列。根据底部印模构造指向,物源区大致位于研究区的北东。本文总结了浊积扇的演化,探讨了该浊积扇的发现对于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及油气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浊积岩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浊积岩主要为长石砂岩,以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粒度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可见泥底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粒序递变层、鲍玛序列等。最常见的鲍玛序列有ABC型、AB型、ADE型、AE型、CDE型和A段叠置型,具备浊积岩的典型特点。识别出薄层浊积岩和中厚层浊积岩,其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可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浊流砂体是半深湖—深湖区发育的良好储集体,其分布区可作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1.
彭志军  吴攀登  刘松柏  张鹏 《地质通报》2016,35(9):1506-1511
青海贵南县过马营一带隆务河组为一套典型的浊流沉积,对此套浊积岩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过马营一带隆务河组浊积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地层层序及鲍玛层序特征分析,探讨其沉积环境特征,并与典型浊积扇模式对比,建立沉积模型。综合分析认为,隆务河组由下向上的3个段分别位于浊积扇的外扇、中扇、内扇,其中中扇辫状河道发育。此研究对于西秦岭造山带的沉积环境分析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广泛发育、出露较好。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对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3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与描述,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展布规律以及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扇三角洲相及冰川相6种沉积相、10种亚相及15种微相;并详细阐述了各种相、亚相以及微相的沉积特征;2)明确了研究区中—新元古代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深入探讨了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充填特征,并将其划分出大陆裂谷早期沉积(熊耳群)、大陆裂谷晚期沉积(小沟背组—云梦山组)、中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白草坪组—黄连垛组)和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董家组—东坡组)等4个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13.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由轻微变质的泥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中,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杂)砂岩,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经历了压溶、交代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发育与浊积岩相关的层面、层理构造及沉积旋回发育。研究表明,按照宋热组、江雄组和姐德秀组地层层序,郎杰学群岩相总体呈现外—中扇砂板岩相向中—内扇砂板岩含砾岩相演化,向上变粗变浅,中源和近源/分支水道亚相增加;以姐德秀组下段中部为界可分为A和B两个层序,它们分属浊积扇演化的两个不同阶段;推测研究区及邻近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较大规模向南迁移进积的舌状浊积扇。  相似文献   

14.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之上的岩浆岛弧;卡姆斯特组形成于活动大陆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的切割岩浆弧.沉积相、相组合及生物生态等沉积特征显示两组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海底斜坡和海底扇中扇-外扇盆地平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和地层对比研究,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海底斜坡沉积是东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卡姆斯特组海底扇-海底平原沉积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两套沉积响应记录的环境演化受控于中亚型造山带复杂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衢盆地的沉积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祖辅平  李成  王彬 《沉积学报》2004,22(3):417-424
金衢盆地发育在古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前中生代的构造格架和地质特征对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金衢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沉积构造、沉积中心以及岩相变化的研究;分析了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讨论了晚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环境演化。研究表明:①金衢盆地是由挤压到拉张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界大多为正断层;②地层序列在盆内不同位置变化较大;③沉积相:金衢盆地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色,并且演化序列比较清晰;冲积扇相以冲积扇裙的形式分布于盆地南北两缘,且有一定差异;河流及沙洲相分布于盆地中部,即衢县和龙游之间的区段;三角洲相主要有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正常三角洲;研究区发育湖泊相,其中滨浅湖和半深湖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北西缘中三叠世发育一套巨厚的深水沉积陆源碎屑岩.基于岩相剖面测制、面上地质调查和岩矿鉴定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贵州册亨一带中三叠世许满组-边阳组共识别出6种岩相,叠置构成3种主要岩相组合:岩相组合I以砂质碎屑流沉积为主,指示扇根—内扇沉积;相组合II代表扇中沉积作用的产物;相组合III为外扇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夹少量陆源碎屑岩。乱石沟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及台子组位于中元古界中部,混合沉积较为发育,其混合沉积类型及其主控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对陆源碎屑来源及台子组石英砂岩形成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根据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组合对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相进行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结果对混合沉积类型、陆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元古代神农架地区沉积背景及其沉积演化历史。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由大量花岗岩、少量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的古陆。乱石沟组—台子组岩石组合特征及混积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活动是控制混积岩分布及混合沉积类型的主要因素。乱石沟组及大窝坑组沉积早—中期,神农架地区毗邻古陆,扬子北缘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形平缓且水深较浅,以广泛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为特征;大窝坑组沉积晚期及矿石山组沉积早期,扬子北缘开始进入强烈拉张时期并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神农架地区与古陆拉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台地,以发育缺乏陆源碎屑砂的清水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矿石山组沉积晚期及台子组沉积时期,扬子北缘的持续拉张导致神农架地区进入较深水环境,早期滨岸沉积物崩塌形成重力流搬运至神农顶一带,形成“间断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处于中元古代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台子组沉积之后,神农架地区彻底与古陆分隔,不再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为扬子台地北缘由窄大洋向开阔洋盆演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南缘结合部位的牛首山地区,出露一套连续的中—上泥盆统陆相沉积组合。该套沉积组合的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区的变化特征,可帮助理解阿拉善和华北陆块及相邻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根据野外研究结果,该套沉积组合在牛首山南麓石峡沟地区呈现河流相、湖泊相和小型冲积扇相共同发育的沉积面貌,可分为河道、堤岸、河漫平原、滨湖、浅湖、扇根、扇中和扇端共8个沉积亚相。其中,中泥盆统石峡沟组总体呈现由河流沉积向湖泊沉积过渡,而上泥盆统老君山组则呈现下部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与河道亚相的粗碎屑沉积,上部由滨湖沉积向浅湖沉积过渡的沉积组合变化特征。牛首山地区老君山组砾岩层数、厚度及砾石砾径分别呈现向南逐渐减少、减薄和减小的特征。古水流分析结果显示,石峡沟组下部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北东东—东向物源区,上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南东向物源区,而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东向物源区。结合前人对老君山组古水流的系统测量、石峡沟组和老君山组砂岩碎屑锆石研究结果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晚泥盆世时期阿拉善地块东南缘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该时期的沉积物为一套具有向南水体逐渐加深的陆相沉积组合,沉积物源区主要位...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侏罗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主力生油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北缘。通过对柴北缘侏罗系标志层、岩性特征和沉积体系的综合研究,明确了主要露头剖面侏罗纪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类型。本区侏罗系主要发育 5 种类型沉积相,包括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带的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根据侏罗系内部及其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和沉积旋回演化,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湖盆沉积到晚侏罗世挤压坳陷沉积两大沉积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