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回顾了几十年来对地震发生前、地震过程中和震后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研究和成果,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探索地震预报可能性为目的的。论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文及地球化学变化的机理,这些地下流体(包括地下水和气体诸如氢、氧和惰性气体)的起源和迁移流动现象以及详细介绍了早期和近代对有关地震的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变化的观测成果。同时指出了对地下流体和地球化学作为地震前兆来观测研究的困难所在以及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应该采取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例如多种手段和多种原理方法,开发有效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型以及适当的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张炜 《地震》1990,(5):47-53,60
本文对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现状进行了全面阐述。作者认为,为了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必须扩大研究领域,在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的同时,开展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球化学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震源及外国介质状态变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文中介绍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的建设及水化多组分综合观测所取得的成果,并给出了近年来在探索新的反映地震灵敏组分方面如汞和氢的震例。对我国水化地震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现状及合理的采水方式、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系统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1 地震地球化学发展背景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地球化学分为元素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衍生出地震地球化学.此为在地震学、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地下水、岩石、气体组分及化学成分等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背景地震晚期孕育过程的研究已经逐步扩展至整个孕震区介质,除了直接关注断层面上的力学状态,膨胀扩散模型和微破裂模型认为,断层之外的区域会出现与高应力—应变水平积累有关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Scholz et al,1973)。岩石物理实验、原地实验、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有关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中,短期前兆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予以充分关注。在转入研究不同地球物理场短期前兆异常问题之前,我们试图给出地震前兆的总体定义。在文献[1]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伴随并反映这一过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因而我们将可能解决(尽管仅在原则上)预报三要素,即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  相似文献   

6.
依据地球物理宏观资料、行星化学和地球化学微观分析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结果,阐明了地幔中存在丰富的流体,扼要介绍了若干流体引发地震的假说,简述了隐爆产生地震的机制。地幔矿物流体包裹体、高温高压相含水硅酸盐矿物与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整个地幔内普遍存在高能密流体,地幔过渡带和D″层是流体富集的地带,地幔中存在的总水量比海水量高出几个数量级。地幔高能密流体流动产生热对流,造成了固体地球内温度、电导率、地震波速度以及地球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高能地幔流体向外逃逸,不仅改变了壳幔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且为岩浆形成和地震孕育提供了能量。流体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降低断层带摩擦力以及岩石强度触发地震和流体爆炸或相变产生地震。流体爆炸产生地震是地核与下地幔流体以“运移—局部聚集—爆炸的幕式循环”反复进行,产生不同震源深度、不同震级的各类地震。然而,地幔流体的组成、行为及其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地震综合预报是相对单项预报而言的。它是研究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和空间环境等单因子之间的关系和组合,从而预测地震的科学。可以认为单项是纵向的深入,综合是横向的联系。很多横向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移用来作为发展地震综合预报的学科基础,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图象识别、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模糊数学等。然而综合预报的物理学基础则是震源物理—化学、震源环境及与之有关的前兆理论。  相似文献   

8.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是了解地壳构造,探索地震成因等课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模拟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理环境,研究地震孕育过程,许多实验应在不同的温压条件下进行。目前,国内外已建立起许多三轴实验设备。这些系统按其传压介质不同,可分为固体的,液体的和气体的三类。固体介质实验系统容易制造,容易达到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     
《地震学报》2000,22(1):112
傅容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专业毕业.一直从事地震、重力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主要从事地幔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国际地球深内部研究(SEDI)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和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陈学忠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地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成因、地震孕育过程、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及前兆机理的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李庆春 西安工…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苏联天山地震带的强化水文地质地震研究。在气体化学和流体动力学动态观测站上对众多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长期动态观测,表明了这些变化的稳定性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提出化学成分信息熵是水文地球化学系统随时间变化程度的客观特征反映,并在强震前表现出明显变化。活化能较小的组分只能反映低能级的地震事件,当K>13的大地震孕育时离子才发生变化。岩体内发展的机化过程是流体地球化学系统的主要扰动源。  相似文献   

11.
唐山大震前后在震源及其外围地区观测到了极为丰富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变化现象,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提取对地震规律的某些认识和假设,必将加速地震予报探索的进程。唐山地震从主震孕育、发生至余震结束是一个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主破裂发生前为主震孕育阶段,主破裂发生起进入余震阶段,前者以能量集累过程为主,后者以能量释放过程为主,前兆的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22年12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MS5.4地震,对震前地球物理观测中短期异常和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地球物理定点观测异常数量不多,但存在一定数量的电磁异常,可能与地震大小和震源区构造的走滑性质有关。震前异常数量出现阶段性变化,异常数量存在增加过程。异常时空演化存在3个阶段的不同变化过程:第1阶段表现为近源区的前兆异常向外扩展;第2阶段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第3阶段表现为异常向震中收缩靠近。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特别是异常的收缩或扩散现象,对地震的危险地区和时间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海城地震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后地震裂缝分布和形变测量结果,结合震区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海城地震孕育的地球物理环境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观测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确定地下流体来源,研究地下流体循环特征,分析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评估地质构造活动的程度,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结合深源流体监测和地球物理方法,揭示地震孕育、流体与震源之间的关系。此外,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构建断裂带流体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用于地震监测点映震效能的评估,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为地震新监测点的布设和震情跟踪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现今同位素在地震监测预测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全面认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监测预测应用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化学、地磁及空间物理、重力及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勘探地球物理、海洋及大气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熵值及其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震活动图象是地壳介质在构造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加之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实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图象的形态多种多样,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但即使如此,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还是发现在错综复杂的图象中,隐含着不同程度的预测信息。这些信息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预报和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关兵库县南部地震的调查研究工作简介1.探明活断层深部构造和动态特性的计划(断层解剖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预报研究,日本全国各大学协手在兵库县南部地震的震源断层附近进行如下的观测和实验研究。在该项研究中,将利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的方法综合探明活断层...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9届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有近2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46个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716篇,张贴展示论文695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不同构造区的强地面运动;地震孕育过程:定量模型和假设检验;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火山地震学;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评估中的新的地学信息技术;触发/诱发地震;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电磁信号;岩石圈结构的长周期研究和工程地震学;估计地震大小的新方法;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物理观测、实验约束和模似;地震成核、动力破裂及其终止:观测和物理模拟;今后的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灾害与危害的公众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迄令为止,人类对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认识,虽然还主要依赖于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间接测算以及室内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但毕竟看到了其模拟真实自然的困难之处和局限性,从而想方设法地向直接实地研究迈进。这期间,水库地震和注水地震的发现及相应的机制探讨,可谓是人类在大自然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一项宏大试验,水可能对复杂地质综合体有重大影响,乃至是诱导构造活动和地震的第一个自然要素。  相似文献   

20.
地球化学动力学是继地球化学热力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地球化学分支学科。地球化学动力学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如化学反应速度、各种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化学反应机制;二是物理方面的运动学,如流体动力学、扩散、弥散及热传导等。其中在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主要是水—岩反应化学动力学和同位素交换动力学,即对各种物质转换过程的研究。在流体动力学方面,主要是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运移及断裂对流体运移的控制作用,即对物质与能量的运输过程及其影响条件的研究。但自然界地球化学作用是转变过程和运输过程的耦合,化学反应是最主要的转变过程,流体流动是最主要的运输过程,所以把各种转变过程和运输过程结合起来,建立相互间的耦合关系,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地下流体的真实行为,这就是研究地下流体的流—固耦合理论。地球化学动力学方法在地震前兆成因机理解释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