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自1986年10月20日在成都开幕以来,经过五天的学术交流,今天就要闭幕了。我受会议领导小组的委托,就本届会议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向大会作简要总结。 这次会议是继1980年4月第一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之后,又一规模宏大的全国性泥石流会议。来自全国泥石流科研、教学、勘测、设计、管理和防治实践第一线的80多个单位180多名代表(其中正式代表128人,特邀代表10人,列席代表50多人)欢聚一堂,交流了六年多来我国泥石流研究和防治方面的丰硕成果,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  相似文献   

2.
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会议,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云南省科委、云南省计委组织,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省计委国土办、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主办。出席会议的84名代表分别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及11个省、市(北京、云南、四川、陕西、青海、河北、辽宁、山西、甘肃、江西、台湾等)的53个单位,其中有我国老一辈的泥石流、滑坡专家、水土保持专家、水利工程专家和管理专家,也有一大批年轻泥石流、滑坡专业学者和来自滑坡、泥石流防治实践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与管理干部;日本的滑坡工  相似文献   

3.
1986年10月20-24日,第二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于成都召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国泥石流研究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与会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有180余人之多。代表人数为历届同类会议之冠,会议规模空前。 代表中既有泥石流学科带头人,又有长期从事泥石流工作的实干家,还有刚出校门的泥石流队伍的生力军。与会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会议收到论文128篇,其中不少论文资料丰富,观点新颖,有新创见,水平较高,引人注目,显示出我国泥石流研究工作的蓬勃开展,泥石流学科变化的日新月异影响深远。 纵观五天会议,使代表们感受很深的事情有: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情况 我所泥石流研究室是1972年正式建立的。但从建所开始,泥石流研究一直是我所的主攻方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泥石流室大部分科技人员与我所泥石流室合并,我室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员最多、力量最强、方向明确、体制健全、仪器设备配套、面向全国的研究室。 廿年来,我所泥石流室的科研人员,与院内外许多兄弟单位协作,对西藏、云南、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福建、江西、河南、新疆、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和和广东等省区的泥石流进行了考察、观测试验和治理1)。其中1966年组织的中国科学院山崩  相似文献   

5.
(一)1983年12月5—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石圈保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6月1—3日在巴黎举行,第二次会议于1982年5月3—7日在布拉格举行。我所周必凡和丁锡祉同志分别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学术委员6国10人(苏3人,美、法各2人,中、日、捷各1人),联合国官员2人以及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苏联17名科学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会议。苏联地质部部长E.A.柯兹洛夫斯基和教科文组织地学司司长V.谢尔巴瓦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的议程之一是讨论《滑坡和泥石流》专著的定稿及出版问题。会议认为,经6国(日、美、苏、中、英、法)6人编委于1983年7月24日至8月2日在东京全面审定并作了适当修改补充后,该专著第一卷——基础理论部分可以在1984年出版,而第二卷——区域性问题仍需在近期再举行一次编委会审定。《滑坡和泥石流》这一专著的出版,将有助于加强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并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持的全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于10月14—19日在四川南坪县召开。会议内容有:1.验收南坪县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2.总结泥石流防治经验,进行学术交流;3.成立四川省地理学会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全省16个地州市及18个泥石流重点县的代表,有关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省级机关、出版部门、有关部队及兄弟省的代表共12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或报告计20多篇。 会议由以省人大常委冀文广同志为首的领导小组主持,刘纯夫副省长会前曾到南坪参观过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7.
我首先代表中国科学院对第二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四个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研究协调中心和成都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联合筹备组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向省市领导给予会议的指导和支持深表感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沙中 《中国沙漠》1985,5(4):58-59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于1985年10月19日-25日在烟台市召开了代表会议及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的部分理事及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代表们一致表示在"七五"期间为控制某些地区的沙化倾向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1985年1月7—1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会议代表70余人,提出论文40多篇,除中美日的科学家外,还邀请了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专家参加。这次会议共有四个专题: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洪水及台风。 会议除涉及上述四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分布外,还涉及到预防、减轻这些灾害的工程措施特点、结构及新材料等方面。 我所有四名代表参加了滑坡和泥石流专题组,并在会上宣读了两篇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论文。 在会上各专题组充分讨论了继续合作的必要性和办法。以第二专题为例,通过三方科学家的讨论、协商,计划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泥石流学家高桥保教授,应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的邀请,于1982年10月18—20日在成都讲学三天。讲学的内容有:1.日本泥石流研究现状;2.泥石流及其堆积过程;3.潜在泥石流及泥石流危险区的确定;4.泥石流的防治;5.土壤侵蚀及人类活动。我国30多个从事泥石流工作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交通、矿山、水利等生产单位和设计部门的50余位专家和科研人员听取了讲学内容,并与高桥保教授就泥石流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刘希林  陈宜娟 《地理科学》2010,30(4):558-565
以川西地区60个县(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框架下,基于国内现有区域泥石流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对区域泥石流危险度8项评价指标中的3项进行了调整,用年平均降雨量取代洪灾发生频率,用流域相对高差取代≥25°坡地面积百分比,在多雨地区雅安市所属的8个评价单元中用年平均暴雨日数取代大雨日数。通过采集研究区15 a来自然、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运用ArcGIS 9.0的成图技术,得出川西地区泥石流危险度、易损度和风险区划系列图。研究表明,川西地区泥石流高风险区共24个县(市、区),是四川省泥石流风险的重点防范区。  相似文献   

12.
该项工作主要是以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为点,小江泥石流为面,自1974年以来数百次降水过程中的百余次泥石流实测资料为依据,论证了降雨是暴雨泥石流形成的直接因素,是暴雨强度和前期降水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了含A,B,C值(由沟床及流域物质条件决定)的预报模式,并于1982—  相似文献   

13.
甘肃天水地区为低频泥石流事件的典型多发区,区域内不仅具有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还为低频泥石流的孕育提供极佳的地形地貌条件。2013年7月21日,甘肃天水麦积区马跑泉镇大沟村发生大型泥石流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次泥石流发生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属于典型小流域低频泥石流。本次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大沟村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从地质条件、成因分析、形成过程与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独特的形成机制,采用模型计算泥石流临界径流深,反演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强度,为此类缺少降雨资料的低频小流域泥石流计算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理学会于1982年10月14日至21日在南宁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专门的农业地图学术讨论会议。出席的代表来自21个省(区),47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会议共收到论文74篇,其中6篇在大会上宣读,其它在分组中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小型农业地图展览,共展出农业地图和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末,由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全川泥石流综合防治的管理、统筹和协调工作以来,又一个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通过验收。 1984年4月19—23日,我部在雅安市举行的四川省雅安陆王沟、干溪沟泥石流(简称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鉴定验收会议上,验收了雅安泥石流治理工点,这是四川泥石流治理的又一个好榜样,因为该工点的治理原则可行,工程质量好,效益明显,治理结果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在此之前的1983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南坪县召开的四川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议(简称南坪现场会议)上,验收了南坪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点,它已为四川泥石流治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持的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于1981年11月17日至23日在云南省东川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85个单位的地学专家、水文泥沙专家、工矿交通方面的工程技术专家和泥石流专业研究人员100多人。会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于1980年4月间在成都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来自铁路、公路、航运、矿山、城建、工程兵、水利、水电、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部门70个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120多篇,有13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  相似文献   

18.
亚洲中部地区水资源与环境国际学术会议于1993年10月5—16日在中国乌鲁木齐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新疆水利厅、新疆国土局、新疆科委和啥萨克斯坦科学院、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哈萨克斯坦科学院水文地质与水文物理研究所、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委员会、哈萨克斯坦泥石流防治指挥部共同主办。到会正式代表74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毛德华研究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3篇,有35位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这些论文已被收入用英、汉、俄三种文字编印的《亚洲中部地区水资源与环境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中。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的声波是泥石流声波预警的重要媒介,声波的特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开展容重为1. 3 t·m~(-3)、1. 5 t·m~(-3)、1. 7 t·m~(-3)、2. 0 t·m~(-3)和不同流量(规模)的34次室内泥石流实验,采集了泥石流流速、流量(规模)数据及声波信号,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滤波器对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分析研究了泥石流容重、流量对声波最大振幅、时域频域、声波能量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声波振幅的高低可反映泥石流规模的大小,泥石流声波最大振幅与流量表现出线性正相关性;泥石流声波最大振幅随容重呈线性增长趋势,拟合函数系数与容重满足线性正相关性,据此可以估算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及规模;不同容重的泥石流声波能量分布频带不同,稀性泥石流的声波能量均匀分布在高(Band3)、中(Band2)、低(Band1)三个频带上,过渡性泥石流的声波能量集中在中、高两个频带上,粘性泥石流的声波能量集中在中、低两个频带上。通过对声波能量分布的分析,可以对泥石流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1月17日—19日在伊尔库茨克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西伯利亚和远东地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七届地理学家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在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中地理学家的任务”。这样的会议已成为定期会议,每隔3—4年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召开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