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青海省气象局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来,全省没有统一、规范的报文处理系统,虽然个别站针对本站开展的生态业务项目设计了一些处理程序,但对减少或增加本站观测项目时软件的实用性较差。本文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介绍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编报程序。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思路和步骤;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如监测标准规范、站网布局、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实际 ,参照全国天气监测网数据编报、发报、存储、分析、加工服务产品的工作流程 ,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库管理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Web技术 ,在全省气象通信网和局域网的环境下 ,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自动编报、采集、实时传输、综合分析处理、服务支持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框架及其评价方法。以青海省13个主要流域和水系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科学、系统、具可操作性的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和相对的分级标准,选取了评价方法,通过综合判定,得出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分。为青海省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对青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海红  许正旭  张海珍 《气象》2005,31(12):65-68
青海省已开展的生态环境监测项目有沙漠化、沙尘天气、土壤水分、土壤特性、大气特种、牧草特性等监测内容.青海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系统为保证综合、连续、长期积累监测资料,准确、及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的现状 ,提出了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系统主要包括 :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如监测标准规范、站网布局、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分区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基础工作。本就影响青海省各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及其权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各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生态区的生态质量评分值,结论是:青海省境内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其中环青海湖湿地农、牧结合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分为6.17,为全省最优;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牧业生态区为5.76;东部岭谷农、林、牧生态区为5068;祁连山地林、草、冰、裸牧业生态区为5.52;柴达木盆地荒漠绿州牧、农生态区为5.46,依次表现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一般、较差、最差。  相似文献   

8.
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确定了青海省城镇聚落人工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各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省会城市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生态环境质量总分值为7.21。州地市级城镇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西海镇、平安镇、隆务镇、恰卜恰镇、结古镇和大武镇。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好的生活质量又离不开生存环境对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本省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资源更新较缓慢,为此青海省气象局根据本省的自然情况,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项目,旨在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使气象部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常遇见的疑难问题,跟同行们共同探讨以促进本省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有条不紊地开展。  相似文献   

10.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气象部门要主动为各级党政领导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解决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点调查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利用NOAA/AVHRR监测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者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1981-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资料序列,分析了青海省近20年来草地生产力变化的时间特征及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光学遥感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传感器对地物进行特定电磁谱段的成像观测,是遥感科技中发展最早,也是目前对地观测和空间信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手段.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电子学与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空间、高光谱和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光学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技术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前景.本文首先概述了光学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光学遥感图像的数据特点及光学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阐述了光学遥感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光学遥感信息技术与应用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科学自身的发展等等对气象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从这些方面就气象服务体系、信息加工系统、信息获取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及气象资料的组织、管理工作等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在RS与GIS支持下,以Landsat TM和ETM及SPOT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多源与多时相数据、遥感数据与生态环境基础图件相结合和内业处理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和遥感影像处理及DOM制作方法,得出近15 a辽宁土地面积变化及趋势。结果表明:近年辽宁耕地、水域和工矿等用地面积逐年上升;湿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5.
SharpMap在青海省气象信息网络数据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NET环境下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青海省气象信息网络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由气象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网站及一个空间信息平台构成。气象数据能够实时入库,并具有底图制作、基于地图的数据检索、数据统计和图形绘制等功能,将查询结果叠加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直观方便。系统于2009年在青海省气象台投入使用,提高了青海省气象台气象数据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为青海省气象台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系统采用SharpMap技术实现了空间信息平台,并应用Ajax等技术提高了系统效率,本文对其在网络数据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可移式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青海省河南县和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秋(春)季降水系统中尺度结构外场试验观测的方法和技术,对这两个地区云和降水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另外,使用两步变分方法反演了风场结构,分析了层状云和对流云的中尺度回波强度和动力结构。结果表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可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云物理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包括风场中尺度结构、辐合线位置等;青海省河南县及周边地区秋季降水以对流云降水为主,低空辐合是对流云旺盛发展的重要原因;河南省许昌市春季降水既含有对流云降水也含有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过程伴有低空辐合,层状云内风场比较均匀,但风的垂直切变明显,多为暖平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青海省绝对湿度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基于青海省4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1—2017年常规观测资料,运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青海省及4个生态功能区绝对湿度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绝对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a来,全省及4个生态功能区年及逐月绝对湿度变化特征明显;季节、月际变化特征显著;绝对湿度具有较好的经度地带性和海拔地带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绝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对青藏高原农作物种植以及气候预报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论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主要论述了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国内外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和科学计划;从长期定位监测与遥感动态监测两个方面,提出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与信息服务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9.
宁夏气象3S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参数条件下的分层量化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与评估技术,建立了从GPS、RS实时数据采集、校正、反演到GIS多源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的一体化气象3S系统,实现了宁夏气候和农业基础资源信息从传统的定性、单点静态分析到定量和定位的动态精细评估的转变,为农业区划、农业结构调整及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数字、高精度的客观评估和实时监测系统,初步实现了农业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