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沙漠旅游资源利用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在条件适宜的大部分西部地区,应该全面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和“旅游兴西富民战略”。文章在分析我国沙漠旅游资源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沙漠资源开发中发展沙漠旅游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发与治理相结合,旅游产业与沙产业结合,保护性开发3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甘青藏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青藏铁路即将开通的机遇条件下,从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上分析了甘青藏3个省旅游联动开发的现势性和必要性,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提出了在3个省开展旅游资源点一轴式开发的设想,并提出了3个省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战略措施和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黄耀丽  魏兴琥  李凡 《中国沙漠》2006,26(5):739-744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三亚类、五个基本类型。沙漠旅游资源的区域独有性和景观异质性显著,且东、西沙区分别形成景观组合式与沙漠景点集合式旅游资源富集区。沙漠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旅游功能与旅游适宜性。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四种开发类型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把北方沙漠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国家沙漠治理的框架下,东部沙地及城镇边缘限制开发沙漠度假、娱乐类旅游,中部沙漠适度开发沙漠生态观光类旅游,西部沙漠大力开发沙漠原生态类旅游的战略,并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组织体验式旅游项目等为对策,发展我国北方沙漠旅游。  相似文献   

4.
万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山群岛是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南侧的丘陵性群岛,是我国南疆著名的海防前线,山海风光绮丽,港湾风情多姿,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文中对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及其特色进行了评价,从旅游开发背景、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开发基础、可进入性和市场条件五方面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最后提出万山群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评价和旅游地图的编制等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务有关方面专家在区域旅游开发(如资源评价、规划和战略研究)和旅游地图编制等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开发战略布局的演进分析,根据河南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的战略格局构想,将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格局概括为"弓箭式",并对此构想进行了释义,对河南省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此格局对未来河南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张谷英村的旅游开发条件作全面深入分析,认为其具有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稀缺性强、知名度高等优势,但也存在遗产资源破坏严重、旅游设施缺乏、管理滞后等劣势;旅游开发面临着宏观政策环境良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及带薪假期增多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区域内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古村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分配不合理等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旅游开发战略矩阵,提出了塑造品牌形象、提升景区品质、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村民参与力度、实施区域旅游协作等具体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莉 《热带地理》2005,25(2):181-184
边境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加快两部边境旅游的发展,对推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振兴西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空间竞争是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的现象。在对连云港、日照两市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和开发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连云港旅游发展的诱发因素,明确了该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连云港旅游开发应实施一体化战略:即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旅游文化开发与城市形象定位的一体化,旅游产业化与城市经济现代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进行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对区内各雅丹地貌景观异同进行了对比,通过SWOT分析定性评价了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旅游开发条件,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规模,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条件、旅游市场条件3方面定量评价了罗布泊各雅丹地貌分区的旅游资源,认为三垄沙和龙城属于1级景区,宜重点开发;白龙堆和楼兰雅丹属于2级景区,宜特色开发;阿奇克谷地属于3级景区,是辅助资源。运用面状容量法测算了雅丹地貌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旅游生命周期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湿地旅游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作为湿地旅游基础研究工作的湿地旅游资源分类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制约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正常开展。在界定湿地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旅游资源分类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应用于我国滨海湿地--泉州湾,能有效地指导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凯  路春燕 《干旱区地理》2012,35(2):281-287
 旅游知名度是游客旅游决策的主控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旅游目的地获取潜在客源的重要手段。以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为研究内容,从入境游客认知视角,在大样本入境游客实证调查资料的支持下,运用Moran指数和相关性检验,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属性,其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类型与等级差异。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地域相邻高度相关;沿海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存在高度相关;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知名度认知具有明显的类型或等级相关;国际焦点关注的入境旅游热点城市认知与其它城市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杨建明 《地理研究》2010,29(5):830-840
旅游生态负荷是指特定地域空间旅游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的压力,是旅游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旅游生态负荷现象诱发因素的分析,从旅游者压力、旅游交通负荷和旅游建筑性侵害3个方面寻找人口密度、旅游密度、千人客车拥有量、公路网密度、旅游饭店床位密度、旅游森林负荷6个相关指标,通过模型的构建,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省际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生态负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沿海大于内陆、东南部大于西北部的总趋势,其中旅游生态负荷最高的地区位于中东部沿海。针对中国旅游生态负荷的空间差异,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是保证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刘锋 《地理研究》1999,18(4):434-443
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的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发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62  
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1999-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分配、集聚、扩散的基本特征以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经济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流空间分配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内已形成4大旅游流产生地和5大旅游流集聚地;(2)旅游集聚场与扩散场的等级结构受市场原则作用,表现为K=3序列的空间模式;(3)旅游集聚场地域结构呈"U"型特征,而旅游扩散场呈"三级阶梯"状格局;(4)β、γ指数揭示旅游流空间网络相关性较差。今后加快长江、黄河流域旅游带以及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和东北旅游区等"二带三区"的旅游网络化建设,是我国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区域,是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刘敏  陈田  钟林生 《干旱区地理》2006,29(1):156-162
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杨小军 《热带地理》1994,14(2):186-192
福州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势,气候温暖,旅游季节长,客源市场潜力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好,为加速发展福州风景旅游业,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旅游收入、游客人数、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设施4个方面寻找评价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相对性指标,构建了一种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模型.评判结果表明,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具有从沿海向内陆、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从沿海向内陆逐步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传统直辖市,这与以往认为广东省居于旅游业发展之首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大大强化了东北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整个通勤圈时空压缩2 h左右,提升幅度均呈现距离高铁增加而衰减现象,且省际城市间的变化大于省内城市间的变化,东三省的变化大于内蒙东部区域的变化。沿线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将获得更大的旅游发展动能,并加快哈大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沿线城市“一日游”和“两日游”受益明显,偏远城市则在“七日游”方面受益较多;东北旅游应以高铁为契机,精心开发沿线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一体化合作,打造东北旅游新形象。高铁使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上出现“极化效应”,提升旅游产业供求效率的同时,拉大了城市间旅游差距,不利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今后应以高铁为核心完善快速交通干线布局,将更多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纳入高铁通勤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内客源市场发展潜力量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旅游业快速增长,国内客源市场日益重要。文章通过引入旅游客源市场强度来衡量国内各个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大小,运用定量化的方法对影响客源市场强度的指标进行了量化、精确化,并构建了计算各个省区市场强度大小的函数模型,经过综合评价计算得分,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等定级,然后就分类结果总结和概括出我国目前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规律并指出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