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平庄盆地古山矿区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岩性特征、垂向层序、沉积断面结构、砂砾岩体的几何形态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平庄盆地古山矿区含煤岩系—杏园组和元宝山组的5种沉积相类型,即扇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湖成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论述了煤系沉积相类型的空间配置及不同环境的聚煤规律。并对矿区的找煤远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河南新郑矿区山西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郑矿区山西组形成于海退环境,自下而上由滨岸海退旋回和二个不完整的三角洲旋回组成、二_1煤是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河口纵向砂脊上的潮坪泥炭沼泽沉积,由于纵向砂脊呈南东向排列,厚煤带也呈南东向展布。二_1煤形成后,高建设性浅水三角洲继续快速向东南方向推进,在下三角洲平原顶部形成了二_3煤。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依兰矿区地质背景和老第三纪含煤地层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含煤段古地理类型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滨浅湖环境。在初期填平补齐作用后,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达连河组下含煤段的上、中、下三个煤层群。  相似文献   

4.
张井  于冰 《中国煤田地质》1999,11(1):30-32,84
运用煤岩学方法,研究了伊宁煤田Ya-8煤的成煤环境及其煤相。该煤层主要形成上,下三角洲平原地带,划分出国种煤相,用煤岩特征来划分煤相是成煤环境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聚煤盆地富煤规律是煤地质学研究之焦点。富煤规律研究的突出进展主要包括聚煤模式、富煤带和富煤单元以及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富煤单元和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更清楚地揭示煤赋存规律与成因煤相和工艺煤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聚煤盆地优质煤的预测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莫时旭  许桂生 《湖南地质》1997,16(4):227-231
邵东保和堂矿区龙潭组1,2煤形成地下三角洲平原废弃期,3煤形成于三角洲建设期,前者聚煤条件较好。在三角洲废弃破坏期,潮汐水流对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的煤层有较强的发行作用。本文提出了潮汐对煤厚,煤质及煤岩组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谋  宋暖和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10-12,20
从聚煤环境特征研究着手,总结出本区龙潭组是在总体海侵条件下形成的陆相至过渡相-河控三角洲沉积,其可采煤层1煤和3煤均发育在废弃的三角洲朵叶上,可采煤层的厚度与其底板砂岩的厚度及环境类型关系密切。在砂岩厚度中等地带,煤层发育较好。研究成果对本区龙潭煤系的资源勘探及开采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谢声  杨孟达 《湖南地质》1991,10(4):267-274
嘉禾袁家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建造,并非泻湖—潮坪体系环境。而是一个较完整的三角洲体系,即建造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为三角洲海退(进积型)序列;建造的上段为三角洲海进(退积型)序列。建造中的6煤层,属下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中等厚带相互重叠对应;建造中的2、5煤层,属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薄带(或无砂区)相互重叠对应。以上聚煤规律的查明,对煤田普查勘探、煤矿井的设计和生产,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滇东老厂煤田晚二叠世聚煤环境剖析与成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东老厂煤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剖析了典型的潮坪聚煤环境和三角洲聚煤环境及其成煤作用。该区晚二叠世的海陆过渡环境演化顺序为:局限碳酸盐台地—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聚煤环境,其中从龙潭中期末至长兴期各种聚煤条件配合最有利于聚煤。所以,后期的潮坪和浅水三角洲是该区最重要的聚煤环境。据此,初步建立了该区晚二叠世聚煤期的环境演化与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两淮煤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广泛发育有多重堡岛沉积体系,它是在陆表海基础上或由陆表海演化而来的。与一般堡岛体系不同点是:堡岛在平面上多重分布,在垂向上相互交替;由陆向海,堡岛规模、密集程度、砂岩结构与成分成熟度、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变化;潮坪极为发育,潮汐流是重要的水动力条件;聚煤作用在广阔的泥炭坪与泥炭沼泽上发生,成为该区除三角洲聚煤模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砻潭组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反映成煤环境的综合标志的系列指标划分出三种四类基本煤相,即Ⅰ1-强还原型腐泥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Ⅰ2-强还原型富类脂组或富高氢镜质组的腐殖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Ⅱ-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煤  相似文献   

12.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存在活动体系成煤环境和废弃体系成煤环境。前者的海相成煤环境主要为泻湖泥炭坪,陆相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平原沼泽意义最大。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海相为主的成煤环境逐渐被陆相为主的成煤环境所取代,由盆缘到盆内成煤环境总体呈环带状展布。成煤环境差异性影响了成煤特点,这些成煤特点成为识别海、陆相煤层的显著相标志。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模式的多样性,以陆表海滨岸成煤模式、废弃碎屑体系成煤模式和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杨子荣  张鹏飞 《地质论评》1995,41(6):537-543
金宝屯盆地是一中生代内陆盆地。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协尔苏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砾岩和砂岩,灰黑色、黑色细砂岩和粉砂岩、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砂岩组成,平均厚110m。区内不同沉积环境,出现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盆地的不同部位。下部砾岩段沉积期以冲积扇环境为主;含煤段沉积期为冲积扇-河流-湖泊环境组合;成煤后演化为曲流河环境;上部砂岩砾岩段沉积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聚煤作用发育于盆地中的湖泊分布区,发生于盆地快速沉降之后的整体稳定、缓慢沉降阶段的早期,煤层直接覆于湖相厚层泥岩之上。盆地仅经历了一个快—慢沉降旋回,煤层的形成受控于这种“无振荡聚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分析了区内童子岩组第三段上亚段沉积环境:3号煤层为河控三角洲相沉积;5号煤层为下三角洲平原型沉积;7号煤层为海湾潮坪型沉积;9号煤层为独立障壁岛泻湖沉积。研究成果对区内煤岩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早二叠世早期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吉虎  张恩惠 《河南地质》1997,15(3):186-191
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陆表不断向南退缩,早期沉积一套潮坪相泥岩,中、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二1煤形成于潮坪上的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厚度大,分布广,富煤带位于濮阳、长垣、太康以西和鹤壁,焦作、宜阳一线以东地区。二2煤发育在上、下三角洲平原地渡带上,富煤带分布于兰考、淮阳一带。山西组沉积时古构造对聚煤作用上有控制作用。坳陷区通常为富煤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山东梁宝寺区山西组系一套浅水三角洲环境沉积,发育有可采煤层3煤组,其沉积环境演化大体可分5个阶段,即: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沉积;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沉积;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上三角洲平原沉积。  相似文献   

17.
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西山窑组煤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煤质优良.笔者从成因角度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进一步探讨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岩组分特征、煤相类型.结果表明,煤层微观煤岩以镜质组为主,惰性组次之,含少量壳质组.相学分析表明,该区聚煤沼泽类型以湿地森林沼泽相为主,干燥森林沼泽相次之.少数样品指示成煤过程中短时期、周期性深覆水或开阔水域沼泽相存在.煤相分析显示威煤环境具网状河三角洲沼泽相沉积特征.煤岩和煤相分析为聚煤环境分析、煤质评价和预测、煤的可选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沉积相、煤层特征和煤岩煤质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煤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按成煤的古地理位置分为上三角洲煤相和上、下三角洲过渡带-下三角洲煤相两大类型.根据成煤的原始质料、结构构造、煤岩特征和成煤前后环境,详细划分出八种泥炭沼泽相.着重探讨3号煤层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相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9.
淮北煤田下石盒子组七煤段沉积模式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田地质工作者发现,我国晚古生代煤系高建设性三角洲成煤作用尤为发育。采用地层垂直层序分析,砂体分析,岩矿及地化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等方法,并编制了分析性图件,对本区七煤段进行剖析,认为该段是一套以浅水三角洲环境为主的沉积组成;同时,对其成煤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网格单元法,对贵州中西部地区划分网格单元,优选反映煤炭聚煤规律的煤炭特征地质变量作为网格单元的赋值对象,系统地收集贵州省煤炭现状调查数据库中典型核查矿区成果数据,对网格单元赋值,开展贵州中西部地区上二叠统煤炭聚煤规律研究。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由宣威组至吴家坪组,含煤地层厚度、硫分值呈上升的趋势,灰分值、挥发分值呈下降的趋势,发热量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在贵州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划分的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成果的基础上,对网格单元内煤炭特征地质变量数据开展统计研究,探讨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对上二叠统煤炭聚煤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对上二叠统煤炭聚煤规律影响较大,岩相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向海相过渡,聚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三角洲平原相→潮坪-泻湖相→局限台地相→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中,河控上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