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有机物含量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刘瑞玉等,1992;余日清,1995;李荣冠等,1995)。大型底栖动物有些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虾蟹类;有些种类是经济类动物的主要饵料,如多毛类的沙蚕;有些种类是环境的指示生物,如小头虫等。因此,研究底栖生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海洋水产增养殖和海洋环境学具有重要意义。一、基本原理与理论推导摆动差分模型是建立在邓聚龙(1985)静态GM(0,N)模型基础上的,GM(0,N)模型表达式为:X1(1)=b1X2(…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因此,对其数量动态研究为渔业资源补充和可持续利用及对海洋生态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80-1990年对胶州湾进行了连续长达10年的底栖生物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刘瑞玉等,1992;孙滨等,1992;孙道元等,1990;吴耀泉等,1992;崔玉珩等,1994)。孙道元等于1991年5月-1994年2月对胶州湾10个生物监测站的底栖生物作了进一步采泥取祥调查(孙道元等,1995,1996)。为了比较多年来胶州湾底栖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作者又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1998年2月-1999年11月对原设的10个生物监测站(图1)做了8个季度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取样调查,对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等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包括底栖细菌、底栖微藻及底栖原生动物等单细胞原核和真核生物,是底栖微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中有关底栖生物的研究仅涉及利用网筛分选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缺少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方法与规程,严重制约了对海洋整体食物网能...  相似文献   

4.
张晓举  丁龙  冯春晖 《海洋科学》2016,40(10):43-48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00的种类有14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日本游泳水虱、毛蚶、日本长尾虫。底栖动物丰度平均值为244.2个/m~2,生物量为52.52 g/m~2,棘皮动物是生物量的重要贡献者。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认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在20%的相似程度上可分为5个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不同底质条件是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1995年3~11月对胶州湾北部软底海域进行了 两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891.3 inds./m2和41.9 g.w.w/m2。与该海域有关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历史 资料相比较,本研究所得到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值显著增加,生物量值则有较明显的下降, 初步分析了发生这些变化主要原因。丰度和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所研究海域底栖生物群落 处于中等干扰(即污染的影响 )状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3年8月福建北部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受扰动情况和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运用香浓-维纳(H′)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AMBI)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少,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物种小型化;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受干扰程度与环境压力梯度基本一致,宁德市因海洋开发活动较少沿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质量高于福州近岸海域;多样性指数H′、AMBI、M-AMBI等3种指数对福建北部近岸大型底栖生物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AMBI指数、M-AMBI指数评价生态等级要高于多样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于2000年1-3月,对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密度等生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区潮间带表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0.38g/m^2,栖息密度为80.53个/m^2,以期为合理开发与保护东寨港红树林区底栖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夏季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8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海洋生态调查所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及环境参数,研究了夏季大亚湾海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其中环节动物8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25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动物4种;环节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2.94%,是构成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类为短吻铲荚螠和波纹巴菲蛤。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ind·m~(–2)和84.83g·m~(–2)。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将大亚湾的底栖动物分为5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夏季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石油类。BIOENV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丰度与有机质和重金属的铅、铜和镉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型底栖动物是盐沼湿地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本文以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10月在江亚南沙、上沙和下沙的不同区域沿高程梯度设置固定采样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沉积物和植物进行取样调研,分析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大型底栖动物沿高程梯度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低潮带环节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均最高,中潮带软体动物的物种数最多,高潮带甲壳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均最高;(2)不同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大型底栖动物沿高程梯度的分布特征也有明显差异;(3)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生境因子主要包括沉积物中值粒径、氧化还原电位和植株密度等,不同区域、不同生境中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生境因子也有一定差异;(4)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改变了生境条件,进而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产生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高程之间环境条件的差异,进一步探讨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