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沛霖 《气象学报》1994,52(2):252-256
中纬度地区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已有过许多研究[1-6],陶诗言[7]归纳出三个必要条件:(1)对流层中下层为明显位势不稳定,(2)有强的垂直风切变,(3)中层十分干燥。同类的热带地区研究工作比较少见。本文根据1976-1983年3-8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局地强风暴和广州站逐日08时探空资料,分析了各月局地强风暴发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发现本地区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与中纬地区相比,在垂直风切变、中层湿度和稳定度等方面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过程的定量诊断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崔晓鹏 《大气科学》2009,33(2):375-387
降水, 尤其是强降水 (暴雨), 对国家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 然而由于同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 因此, 对降水的研究与预测十分困难。过去有关降水的研究大多关注水汽及水汽辐合 (输送) 的影响, 对与降水有关的水汽收支研究较多。Gao et al.(2005a) 率先将大气中水汽和云中水凝物 (云水、 雨水、 云冰、 雪及霰等) 的变化方程结合起来, 得到一个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从而可以将与降水有关的大气中水汽和云的演变过程在同一框架下定量地分析研究。本文利用一套21天长度的热带云分辨尺度模拟资料, 通过计算地面降水诊断方程中的局地水汽变化、 水汽辐合辐散率、 地面蒸发率以及云的变化率等各项, 分析了这些物理过程对降水的贡献, 指出局地水汽和云的变化率、 水汽辐合率, 地面蒸发率等均对地面降水有重要贡献。区域平均资料分析表明, 若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共存, 则产生强降水; 若存在水汽辐合但局地大气增湿或者存在水汽辐散但局地大气变干, 则引起中等强度降水; 若水汽辐散与局地大气增湿共存, 则造成弱降水。将降水划分成对流和层状降水进行分析发现, 对流降水率一般大于层状降水率, 水汽辐合是对流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 而局地大气变干则是层状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区域平均局地大气变干主要发生在降水性层状云区, 而最强的局地大气增湿则发生在对流云区和晴空区; 最强的局地云的消散发生在层状云区, 而最强的局地云的发展发生在对流云区。  相似文献   

3.
一次局地强风暴的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一次发生在杭州附近的局地强风暴进行了分析,发现:老雷暴云体的流出气流以及冷锋与中尺度辐合线相交的作用是强对流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下,地面的中尺度低压及相伴的中尺度辐合区对组织和加强风暴有重要作用;雷达资料表明,在冷锋北侧发展的局地强风暴生命史短,且可向移动方向的左侧发展。 本文的结果对利用雷达进行强对流天气的超短期预报将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部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天气图、地面中尺度风场、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02-07—02发生在陕西中部一次强风暴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一次由中空低涡造成的强风暴天气过程,表现为多个局地涡旋、对流单体合并发展,造成局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5.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相似文献   

6.
聂俊  刘鹏  赵灿 《大气科学》2021,45(4):833-850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与台站降水资料,比较了不同副高指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应环流变化。结果表明,副高指数可分为三类:绝对强度指数、相对强度指数和南北指数。绝对强度指数有上升趋势,对应5870 gpm等值线向西的扩张;相对强度指数有下降趋势,对应扰动位势0线的缩小;南北指数无明显趋势变化,表现为副高脊线基本围绕25°N振荡。不同副高指数对应的环流与降水异常表明,绝对强度指数虽然不能较好的描述副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但其与东亚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关系较好,在这种情况下,该指数与长江流域降水存在高相关,指数正异常时,华北偏干,长江中下游水汽辐合降水增加;反之降水型相反。相对强度指数能较好的描述副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但其与EAP型遥相关关系较弱,因此相对强度指数与降水关系较弱,指数正异常时,降水中心仅出现在长江中游;反之,受异常偏北风影响,我国降水体现为北旱南涝。南北指数对副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以及EAP型遥相关都有较好表征,该指数与长江以南以及华北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指数正异常时,水汽大量向北运输,造成华北多雨而长江干旱;反之,相反的环流型使雨带移至华南。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上     
《14th Conference on Severe Local Storms》(第十四次局地强风暴会议文集) 美国气象学会出版,1985年,368页。 1985年10月29日到11月1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召开了第十四次局地强风暴会议。本文集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与局地强风暴有关的各种问题,例如,局  相似文献   

8.
在气象学上,局地强风暴是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特点是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影响范围窄,强度大,常带来强烈的雷暴、降水、冰雹和大风等天气。由于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常对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和建筑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广东的局地强风暴主要有跑线、强雷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以及伴随的强烈降水。它们具有发生频率高、类型多、分布广、活动期长、年变化和田变化明显以及成灾强度大等特点。l广东局地强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1.1始发早,结束晚,活动期长广东省一年四季都有强对流风暴发生,一般干2月开始…  相似文献   

9.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7年7月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场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大尺度环流、流场以及有关物理量等特征结构分析表明:在南京地区产生局地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一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在成熟期具有暖性对流涡柱的特征,涡度的发展较散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暖心结构和假相当位温分布与热带气旋极为一致。并且该对流系统的垂直环流在成熟期表现出了一些类似超级单体的环流特征,证明了普通单体风暴具有向局地强风暴发展的潜力。从分析液相及冰相粒子混合率的垂直分布表明:对流单体发展的成熟期,冻结高度之上有过冷水与冰相粒子共存,过冷水分布最广的时期与系统最强降水时段对应良好。这意味着淞化过程可能是导致对流系统降水增幅的一种机制。由水汽通量散度分析,对于预报对流系统的发生位置和时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次过程中流场散度项是决定水汽通量散度分布的关键因素,水汽平流项的贡献甚微。  相似文献   

10.
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珠江三角洲1976-1983年3-5月逐日天气资料和广州08时探空资料,采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本地区春季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并与非龙卷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龙卷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对流层深层气层中气压低风速大、层结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定性上与局地强风暴的条件基本相同,其中对流层深厚气层中更强的强的低压辐合、更不稳定的层结和更大的水平动量是局地强风暴进  相似文献   

11.
姜俊玲  张雪冬  魏鸣  石磊 《气象科技》2012,40(4):647-650
利用MICAPS 3版中自带的分析软件,分析了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结果表明,V-3θ图可以明显表示出本次特大暴雨的征兆。对流层顶层的超低温、对流层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引发剧烈对流、低层水汽充沛是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分析上游台站的V-3θ图可以判断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海陆不同的下垫面分布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条件。分析V-3θ图的上述特征可以提前12h作出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广州中心气象台1984—1986年"强对流天气监测与临近预报试验"资料,分析讨论连续数日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条件概率及其发生范围,指出广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灾害主要是2—3天的系统性天气过程引起的。同时在前一天有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当天发生强对流天气与否的概率有显著不同。文章还以对流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为标准将强对流天气分为二类四型,并逐型分析其发生的天气背景、稳定度指标、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指出各型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dentifies potential predictors for seasonal forecast of dust storm frequency for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of China. Regionally averaged antecedent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pring dust storm frequency. It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frequency of severe dust storms that produce strong impact on the downstream Beijing-Tianjin area. A hindcast that uses precipitation anomaly to predict dust storm frequency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climatologic forecast. Limited soil moistur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an abundant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the soil moisture of subsurface layer in the subsequent spring, which in turn improves vegetation growth that c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s.  相似文献   

14.
根据GMS红外通道遥感到的土壤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对土壤水分最敏感,且该变化率又与极轨卫星测到的植被指数存在负相关的事实,提出了一个更能反映土壤表面水分的干旱分级指数(DCI),对土壤水分按6个等级监测.该指数与江苏、吉林两省实测土壤湿度或降水分级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春季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58,自引:14,他引:58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复季风形势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雷暴过程云-地闪特征及其环境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雷电定位系统和高空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 对广州地区雷暴过程云-地闪特征进行分析, 并就有、无云-地闪出现的两组不同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的雷暴过程以负的云-地闪为主, 负云-地闪所占比例在90%以上。云-地闪发生频率与雷暴系统强度演变有直接联系, 对于同一系统来说, 随着系统回波强度的增强, 云-地闪发生的频率也增高。但不同系统中, 云-地闪发生频率有很大不同, 回波强(弱)的对流系统并不意味着云-地闪发生的频率就高(低)。有云-地闪记录的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更大的垂直切变、更高的相对风暴螺旋度以及更多的对流抑制能量, 云-地闪现象更易于出现在更加有组织和更强的对流系统中。研究还发现广州及周边城市区域对雷暴系统回波强度及云-地闪现象可能有影响, 两个典型个例分析表明, 雷暴系统移经城市区域时回波强度减弱, 云-地闪发生频率减小, 雷暴移过城市区域后, 强度可重新加强, 云-地闪发生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28日南充市区由脉冲风暴引起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的背景、环境条件、雷达特征、大风成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为背景,有异常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十分充足的水汽;边界层切变线与弱冷空气回流进入盆地东北部及下垫面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强温度梯度是风暴新生的触发机制;在弱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使得过程中雷暴具有脉冲风暴特征。(2)此次过程有多个脉冲风暴的活动,造成南充城区大风的脉冲风暴主要有两个,1号风暴单体在强的温度梯度触发后,快速向上向下发展,成熟崩塌时以下击暴流的形式形成强的地面辐散气流,造成高坪站大风;强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形成冷中心,冷中心与前方的暖中心形成强的温度梯度即冷池密度流,冷池密度流产生强的气压梯度力风,再叠加单体下层辐散气流造成了华凤镇的极端大风。   相似文献   

18.
正021-0443-1.Article Highlights:·The added-value from a GEO-hyperspectral IR sounder is studied by using a hybrid OSSE method.·The hybrid OSSE system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imulated GEO CrIS-FSR data by verifying the simulated LEO CrIS-FSR compared to the real CrIS-FSR.·The assimilation of GEO-hyperspectral IR data improves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moisture, wind, and precipitation forecasts.·An overall 5%RMSE reduction was found from using a GEO hyperspectral IR sounder on the atmospheric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Canadia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to simulate the surface wind gusts of 24 severe mid-latitude storms in Switzerland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10. A multiple self-nesting approach is used, reaching a final 2-km grid which is centred over Switzerland, a country characterised by complex topography. A physically-based wind gus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applied to simulate local surface gusts. Model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simulated wind speeds to time series at weather stations. While a number of simulated variables are reproduced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e surface wind gusts show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to observed valu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ed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atmospheric humidity profiles, but also on the accuracy of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urface field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