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顾建中 《气象》1984,10(6):28-29
西瓜汁多味甜,消暑解渴,是人们喜受的夏令瓜果之一。上海郊区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七十年代全市平均每年种植西瓜5.6万亩,1982年以来,扩种到10万多亩。1965—1983年,全市西瓜平均亩产30.4担,但产量不稳,年际变化大(图1)。如全市西瓜平均亩产,1978年最高为48担,1983年最低仅6.7担。两年的平均亩产竞相差41.3担之多。西瓜产量不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农业气象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瓜原产非洲,喜温好光,最怕多雨。上海西  相似文献   

2.
糯稻生长的农业气候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乃凡 《气象》1977,3(10):18-18
三江地处桂北山区,以盛产糯稻闻名,素有“糯谷之乡”的称誉。三江糯稻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单产高,米质优。近年来全县双季糯稻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余万亩,每季平均亩产达到800余斤,最高亩产超过1,200斤。 糯稻的生长发育与农业气候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975年冬到1976年春我省在海南岛南部崖县、乐东、陵水一带,搞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不育系种子(以下简称冬季南繁)三万三千余亩,获得全省平均亩产70多斤的好收成,其中十二个县和农场的育种队平均亩产过100斤,慈利县育种队50多亩突破亩产200斤大关。冬季我们从大陆到海南岛的目的是加  相似文献   

4.
引言太谷西瓜栽培历史悠久。但是,西瓜属于严格轮作倒茬作物(轮作周期10年以上),而现有耕地又有限,这就严重制约了西瓜的逐年种植面积。为解决西瓜不能连茬种植及传统直播西瓜上市迟、产量低的问题,1995年在太谷范村镇西曲河村试验成功了西瓜换根早熟栽培技术,1-7亩瓜田产瓜达8000kg,6月14日开始上市,收入1-5万元(套种玉米收入不计)。经过三年的示范、推广,太谷县发展到1998年的5022亩,亩产最高达6000kg,一般亩产也在4000kg以上,单瓜重4~8-5kg,最早在6月12日上市,取得…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我地主要栽培作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其产量的丰歉对粮食总产影响极大。以十五团24年(1952—1975)的小麦平均产量看,仍存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历年亩产平均171斤,而历史亩产最高的1967年和历史上最低的1962年相比差额竟达260斤以上,这也表明我地小麦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6.
1976年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劳模种的4.3亩“友谊麦”田,平均亩产806.1斤,创造了我省小麦生产历史上的单产最高记录,比1975年平均亩产729斤增加77.1斤。在他所在的庄家桥大队117.2亩移栽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我县冬小麦种植面积为45万3千余亩,平均亩产达266斤,比头一年增产43%,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晚稻平均产量总的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如南宁市郊区1965年平均亩产只有299斤,1977年上升到452斤。邕宁、武鸣、横县、南宁的生产水平虽然不同,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县(市)产量的上升趋势基本上  相似文献   

9.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1990年新疆棉花生产取得特大丰收。据新疆日报1990年11月19日报导,石河子垦区棉花总产量比1989年翻了一番,全疆各棉区出现了许多亩产皮棉150-200kg的高产地,连长绒棉都出现了亩产150kg的丰产田。这一辉煌成绩的取得,首先是政策好,其次是人努力,再次是天帮忙。这里,仅对天帮忙、天能帮多大忙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新疆棉花发展的战略问题。 1990年气候条件对棉花生产非常有利,在生育的各个时期,都比多年平均情况要好。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麟游县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到80年平均为51521.7亩,其平均亩产为56.5斤,播种面积仅次于宝鸡市十二个县、区的宝鸡、凤翔县,但论其亩产确是最低一县。7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比50年代少一万多亩,比60年代少两万多亩,平均亩产60年代比50年代少6.9斤,70年代(包括80年)又比60年代少12斤。产量最高的1956年,平均亩产为108.0斤,最低的76年,平均亩产为27.2斤。上述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丽水西瓜向来以“早”取胜,尤其采用地膜栽培后,上市时间明显提早。但近年在西瓜生产中出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因生产季节的提前,到7、8月份由于受盛夏高温干旱影响,夜温又高,造成西瓜营养生长不良,再加上中后期病虫的危害,使西瓜提早衰退,从而出现最炎热的高温时期西瓜上市量不多,供不应求。二是因近年来我区西瓜生产发展很快,面积大幅度增加,且大部分种在平原的水稻田,使粮食种植面积相应减少,西瓜与粮食生产争地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妥善解决好上述矛盾,除改良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丰收五号”西瓜新品种,属中熟偏早一代杂交种,自1991年从天津市引种至荆沙市以来,其生长势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不早衰,节间紧凑、甜度在11~12度以上,耐贮藏,易运输,单瓜重10k8左右,最高亩产可达6000kg以上,是理想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4.
旱原地区冬小麦亩产的年际变化很大,以蒲城为例,从1953年到1980年,最高亩产318斤(1975年),最低亩产仅109.6斤(1958年),多年平均亩产大约190斤左右。造成产量200斤左右的波动,除去生产技术水平及品种等因素外,在气象条件方面,降水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旱原冬麦生育期的气候背景。渭北旱原东起韩城西至宝鸡,北起洛川以南,南到乾县、三原以北,蒲城位于旱原的中间地带,因此,不妨以蒲城为例  相似文献   

15.
全市690万亩农耕地中,川地130万亩,原地310万亩,山坡地25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700斤、300斤、100斤左右。全市粮食产量不稳定,主要受中低产地区的牵制。当前,旱、薄、穷仍然是中低产地区阻碍农业增产的主要问题。因缺肥产量不高,因干旱影响产量不稳。按照省委提出的中低产地区的范围包括山区、丘陵、旱原、和旱区的一些新灌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摆布。中低产地区一般都位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即我市的原区、丘陵、以及浅山区。这  相似文献   

16.
严华生  卞福久 《气象学报》1988,46(1):127-128
本文试图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寻找对云南省水稻气象产量有影响的环流因子,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模型建立起相应的预报方程组,然后外推1982—1985年预报来检验实际应用效果。 1.方法 采用1962—1981年20年的历史资料,分别把云南省17个地、州的水稻平均亩产用1—4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拟合时间趋势产量,分离出气象产量。  相似文献   

17.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韩虹 《山西气象》1995,(1):56-57
大同市玉米需水关键期干旱指标分析确定韩虹(大同市气象局037004)0引言玉米是大同市秋粮中播种面积大和产量高的作物,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单产应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从近几年来看,玉米产量起伏很大,1992年全市平均亩产384Kg,1993...  相似文献   

19.
早地小麦(简称地麦)在我省比例较大,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三分之二。长期以来,地麦一直是在秋季播种,由于受冬春干旱和霜冻灾害的影响,往往造成产量不高不稳。近年来,广大群众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把地麦秋播改为夏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一项突破。从多点试验情况来看,平均亩产200斤,最高达到了400斤。我站试验结果是有效穗25万,千粒重35—41克,穗粒数16—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青藏高原东北侧有一个蚕豆高产带,甘肃临夏州是其中的一个高产区,总产居全国首位。1979年在海拔1900米左右的川水灌区,曾创亩产1022斤的好记录。蚕豆是临夏州重要的出口物之一。本文根据州农科所近年来的试验资料,就蚕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和产量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