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广西1961—2020年8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寒露风初日时空变化特征、50%及80%保证率初日,并结合水稻发育期资料对广西双季晚稻抽穗安全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在时间上,广西寒露风初日以0.23 d/10a(P<0.05)的速率呈微弱提前趋势,呈不对称的“W”形特征;在空间上,广西寒露风初日呈高纬度早、低纬度晚,山区早、平地晚的“阶梯式”分布特征。(2)广西寒露风初日存在22年、12年、8年、3年4个周期变化,其中22年是广西寒露风初日的主要周期,未发生明显突变。(3)广西双季晚稻平均齐穗期以0.22 d/10a(P<0.05)的速率推迟,抽穗扬花期遭遇寒露风影响频率为21.9%。建议适当调整晚稻播种期,使其齐穗期提早3~7 d。桂中北地区应谨慎推广晚稻中晚熟品种,以避免受突发性的寒露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23℃,空秕率迅速上升,<16.5℃达100%,各品种间有1~2℃差异;空秕率不但受<23℃低温强度影响,还受持续日数影响;日平均气温>28℃空秕率逐渐增大,籼稻各品种间有1℃差异,粳稻不受影响;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当日平均气温>29℃且日最高气温>35℃空秕率较大;日平均气温23~29℃宁秕率<20%,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日平均气温25~28℃空秕率最小,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8月上旬,适播期为3月底到4月上旬;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5~10天,适播期推后5~10天.  相似文献   

3.
袁应泽 《四川气象》2003,23(3):36-38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 <2 3℃ ,空秕率迅速上升 ,<16 5℃达 10 0 % ,各品种间有 1~ 2℃差异 ;空秕率不但受 <2 3℃低温强度影响 ,还受持续日数影响 ;日平均气温 >2 8℃空秕率逐渐增大 ,籼稻各品种间有 1℃差异 ,粳稻不受影响 ;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 ,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 ,当日平均气温 >2 9℃且日最高气温 >35℃空秕率较大 ;日平均气温 2 3~ 2 9℃宁秕率 <2 0 %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 ;日平均气温 2 5~ 2 8℃空秕率最小 ,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 8月上旬 ,适播期为 3月底到 4月上旬 ;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 5~ 10天 ,适播期推后 5~ 10天。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关中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利用户县1998—2012年的小麦种植面积和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数据以及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气象因子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陕西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其中2010年发病最严重,病田率高达100%。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上年秋季降水量和抽穗扬花期降水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高达0.90、0.80和0.76,是影响户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的3个主要气象因子。抽穗扬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和同期降水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上年秋季降水量、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日照时数对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的波动情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江西省2016年10—12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其间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为10月初寒露风、10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台风、11月连阴雨和大雾;总体上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10月,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日照明显偏少。月初受冷空气影响,全省73县(市、区)达轻—中度寒露风气象灾害标准,造成崇仁、都昌、上高、安义等地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晚稻结实率下降,减产10%—30%;但全省90%以上的二晚已于低温前安全齐穗,寒  相似文献   

6.
对大冶市双季晚稻产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及实际调查发现,大冶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前后的气象条件比江汉平原要好,并采用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建立大冶市双季晚稻产量估产模型,通过实践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汉中4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10.0oC的保证率,7月10日—8月20日的逐日降雨频率,7—8月连续两天以上降雨频率,7—9月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分析,确定汉中水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为7月下旬,其次是8月上旬;汉中盆地晚熟组合应在4月10日前,中熟组合应在4月20日前播种育秧才能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叶发浓 《广东气象》1997,(4):10-10,13
1思路我县地处粤北山区,一半以上的水稻耕种区是在海拔400m以上的山地,由于山高气寒,历年寒露风天气都严重地威胁着晚稻生产,轻则可减产1~2成,重则可达到3成以上。因此做好寒露风预报,防御寒露风灾害,提高晚造产量,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用韵律关系对寒露风进行趋势预报,以便提早做好晚稻品种安排、耕作布局,使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影响,达到高产稳产。2寒露风规律与起报信号2.1寒露风出现规律如日平均气温≤23.0℃,而且连续3天或以上为一次寒露风过程,并以过程3~6天为轻,≥7天为重,两次过程中隔一天算作一次,则在1956…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7年江西省23个代表站逐日气温资料和1984—2017年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晚稻发育期资料,根据晚稻不同发育阶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晚稻寒露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简称“赣”)轻度寒露风在9月中旬前出现的频率最高,赣北地区约3 a一遇,赣中地区约10 a三遇,赣南地区约5 a一遇,且由东南向西北呈增多趋势。中度寒露风在9月中旬前出现的频率较低,赣北、赣中约10 a一遇,赣南约20 a一遇;重度寒露风在9月中旬前出现的频率极低,赣中、赣北分别为0.4%和1.2%;中、重度寒露风由南向北呈逐渐增多趋势。轻度寒露风在晚稻幼穗分化到抽穗扬花阶段出现的频率为34.1%,灌浆阶段为26.9%;中度寒露风在晚稻幼穗分化到抽穗扬花阶段出现的频率为7.5%,灌浆阶段为8.0%;重度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各发育阶段出现的频率均不到2%。  相似文献   

10.
黄清遵 《气象》1977,3(11):5-5
过去,我们用春增暖预报秋尾寒,提供预防寒露风的依据,收到一定效果。那么,能不能用秋尾寒来预报春季暖,从而为春季早稻育秧提供依据呢?我地老农有句谚语:“八月秋风返,明春好育秧”,说明秋季冷暖与春播条件有一定关系。我们分别用阳历8、9、10三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3月平均气温(我地早稻播种均在3月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9月份与次年3月份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调查分析了 2 0 0 2年 4月 2 3~ 2 5日受强冷空气影响 ,邹平县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的小麦遭受自 1 980年以来罕见的冷害 ,造成花粉败育 ,不能正常开花授粉 ,形成不孕小穗 ,使 2 0 %小麦减产 ;提出了防御冬小麦抽穗扬花期低温影响的几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生育期大的可分为两期:前期营养生长期和后期生殖生长期。从富阳地区农业气候角度看,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前期的气候条件比较稳定,我们对几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普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后期的气候年际变化较大,以及晚稻生理对气候因子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气候因素直接造成了晚稻产量较大的波动。本文主要列晚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并建立富阳县晚稻产量的天气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2—2018年江苏省13个市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资料与生育期观测资料、相应时段内的逐日气象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分生育期、分区域定量评估影响病穗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征变量和贡献率,按不同起报时间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生育期重要特征变量贡献率的排序为:抽穗扬花期>拔节期>越冬期。抽穗扬花期湿度、连续≥3 d的雨日和日照对赤霉病起主导作用,拔节期日照、降雨量、湿度和雨日与越冬期气温和降雪对赤霉病均具有前期影响,甄别出的重要特征变量排序结果符合赤霉病菌发育、释放、侵染和流行规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病穗率预测模型的精度与重要特征变量个数、赤霉病发生区域、Mtry参数设定、生育期有关;最早可在3月初进行预测,预测时效近3个月,起报时间越接近乳熟期,输入的重要特征变量越多,则病穗率预测准确率越高,病穗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对赤霉病“中等”和“偏重”等级模拟效果好,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在赤霉病预测中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业务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统计广西86站历年寒露风开始期和晚稻抽穗扬花期寒露风天气总日数的基础上,分析各站寒露风平均值和极值的空间分布简况.用聚类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寒露风开始期的相似区域.初步分析了寒露风与太平洋海温、500hPa位势高度的一些相关区.  相似文献   

15.
灰色系统模型在寒露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娄秀荣  杨成钢 《气象》1990,16(7):52-54
寒露风是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生育期中主要的气象灾害。每年9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抽穗开花的关键时期,常常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形成低温过程,出现寒露风,使双季晚稻开花结实受到影响,导致减产。因此,准确地预测寒露风出现的时间,对调整双季晚稻品种和播种期,避开冷害,争取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寒露风的预测,已有很多的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16.
农气 《气象》1975,1(12):21-21
我国南方,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常遇低温危害,造成空壳秕粒,影响产量稳定提高。各地贫下中农和农业科技人员,为了防止低温危害,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办法,在生产中起到一定的积极怍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低温危害问题,能不能选育一些耐寒的水稻品种呢?通过一些实地调查,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1965年,我们在云南等地考察,看到那里的水稻抗寒性很强。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18.
秋季低温早(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20℃的初日早),是危害连作晚稻安全抽穗扬花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尤以9月25日前出现的早期低温往往与抽穗扬花盛期相遇,常造成严重的空壳和翘穗。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在我省推广栽培以来,普遍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当前全省生产上采用的主要组合是汕优六号。该组合具有适应性强,产量较高的优点。但由于其生育期长,抽穗扬花期对温度反应敏感。因此,作为连作晚稻栽培,播种期、移栽期受到前茬作物季节的限制,齐穗  相似文献   

20.
一、寒露风指标及气候规律。 寒露节气前后,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日均温≤21.0度,连续≥3天的低温夫气,对晚稻抽穗扬花造成低温冷害,结实率低,空秕粒增加,产量低,即称寒露风。我县历年寒露风多年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1日,最早出现于9月12日(1967年),最迟出现于10月23日(1983年),振幅40天。9—10月出现各占一半,多数年份出现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占68.8%,9月中旬占12.5%,10月中下旬出现占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