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陈建平  秦勇 《地球化学》1999,28(4):327-339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轻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 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竹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本相似,主要生油窗在模拟温度360 ̄450℃,生油高峰在390 ̄420℃,分别相应于R^0约0.7% ̄1.2%和0.95% ̄1.0%左右。显微荧光分析表明,镜质组反射率R^0在约0.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量样品综合配套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太原组(C_2)富镜质组腐殖煤是一种新的煤型油源岩或生油煤。其特点是主要油源组分不是类脂组而是镜质组;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有少量类脂组“参与”的、主要由富氢镜质体构成的富镜质组腐殖型的生油煤。这种新型生油煤的发现和确定是“煤成烃”和“镜质组生油”领域的重要突破,具有全球性的科学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煤岩学方法、热解分析和热模拟实验等,对南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腐殖煤进行了显微组分与生烃研究。腐殖煤的生烃量与显微组分组成关系密切,煤中富氢组分愈多,其生烃量愈大。富氢镜质体荧光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南华北太原组和山西组腐殖煤的主要生烃组分应是富氢镜质体和壳质组。  相似文献   

4.
应用煤岩学对强还原型腐殖煤系列样品(R_0=0.55%~1.01%)研究表明,它们含有较多的镜质组—类脂组过渡显微组分,这种组分的特征是:比基质镜质体反射率低,但荧光强度和生烃潜能较高。据显微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种亚型——交织型和膨融型。它是荧光基质镜质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和强还原型腐殖煤生油的主要母质之一。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中超微类脂体特征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吐哈盆地侏罗系煤进行超微层次有机岩石学分析,发现微米级以下超微类脂体普遍存在于无结构镜质体和一些粗粒体之中。常规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超微类脂体,在镜质体反射率Ro0.50% ̄0.70%时,煤中超微类脂体数量一般为8% ̄12%。超微类脂体的光性演化明显领先于壳质组形态组分孢子体和角质体,它是吐哈侏罗系煤中重要的生油组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7.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油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烃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与煤系含油气盆地中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油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烃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油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烃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煤的液化潜力与煤岩成分和煤化作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进一步研究煤岩成分中不同显微组分对液化的影响,探讨显微组分的结构,将对优质液化煤的讦价起重大作用。煤中不同的显微组分具有不同的光性特征,镜质体反射率是划分煤阶的主要参数,但是煤的全显微组分反射率的研究把煤岩成分与煤阶结合起来,对液化煤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介绍了国外这方面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1.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非常类似的转化率,但是抽提产物中族组分却存在显著的差异,镜质组主要出现前沥青烯和沥青烯,而壳质组主要出现油和气。2.低反射率惰性组显微组分虽然转化率较低,但是主要产出油和气。3.相对未凝胶化的显微组分具有较高的油产率,而较高凝胶化程度的显微组分油产率却较低。4.煤的全显微组分反射率分布可以预测煤的液化潜力。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煤的显微组分结焦性热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西栋  潘银苗 《地球科学》1997,22(2):181-184
为探讨煤的显微组分的结焦性,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组分别进行了显微镜热台加热试验.在加热过程中,活性组分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变化阶段,即变形阶段、胶质体形成阶段以及固化阶段.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镜质组的初变温度和胶质体形成时的温度逐渐增大,而固结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壳质组在低变质阶段因受热而挥发掉,但随煤级增高其变形程度减弱;半镜质组在受热过程中也有变形和少量胶质体形成,而惰性组只发生微弱变化.在低变质阶段,活性显微组分形成的焦炭显微结构以各向同性为主;随变质程度的增高,焦炭显微结构中各向异性成分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从西北地区侏罗纪煤中分离出来的不同显微组分热解油生物标志物总体上比较相似,但在一些特殊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一般在1.5~2.0之间,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在3~4之间,但均只有相应原煤抽提物Pr/Ph比值的一半。在常规生物标志物甾烷和萜烷组成中,藻类体和孢子体含有相对丰富的C27甾烷,角质体其次,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C27甾烷含量很低或者基本不含C27甾烷;藻类体和角质体含有较高的伽马蜡烷,而与藻类体来自相同原煤的孢子体伽马蜡烷含量很低;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基本上不含伽马蜡烷;分离显微组分的原煤伽马蜡烷含量均很低。由此可见,伽马蜡烷的含量不仅与有机质沉积水体的盐度有关,与母源的成分也有关系。显微组分热解油与煤系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表明,煤系原油是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等富氢组分和相对贫氢的镜质组生成产物的混合物。不同油气藏中的原油,每一类显微组分的贡献可能不尽相同,有些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藻类体和孢子体等富氢显微组分,而有些原油除了富氢显微组分有贡献外,镜质组对其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含油气盆地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煤系地层可否成为该盆地另一套油源岩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系统的煤岩和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倾油性的壳质组分含量低,基质镜质体的类型也不利于生油,因此,延安组煤系有机质不大可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油藏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盆地乌9井煤含水热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丽 《地质地球化学》2003,31(2):100-104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9井煤进行含水热模拟实验,结果反映出煤在早期阶段产气率较小,且以生成非烃气为主,350℃后产气率明显增大,随模拟温度的增加烃类气体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由正碳序列变为同位素序列倒转,说明了温度对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序列有影响。热模拟煤中可溶有机质表现出低饱和烃和高非烃、沥青质的特点,色谱上具有较高的Pr/Ph。煤具有两次生油高峰:即未熟—低熟油生油高峰,对应Ro=0.5%,产油率为0.85%;第二次生油高峰Ro为0.85%,产油率0.93%。煤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决定了煤的生油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显微图像的光学性质和测定煤的反射率等方法,研究了新疆中生代煤中半镜质组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中生代煤中含有一定量的半镜质组;均质半镜质体占总体(均质镜质体与均质半镜质体之和)的49%~64%,均质半镜质体的最大反射率(Rmax)比均质镜质体的高0.08%~0.13%;均质半镜质体的Rmax介于均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之间,结构半镜质体的Rmax比结构镜质体的高0.28%~0.34%。由此可以得出:在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应将均质半镜质体归入镜质组的均质体中,同时认为,按显微组分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将结构半镜质体归入惰质组的半丝质体中更合理;在测定煤的反射率时,不能将均质半镜质体作为反射率的测定对象。本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本地区煤炭的炼焦配煤、煤炭液化和深加工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煤岩煤质是分析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以鲁西汶宁煤田新驿煤矿为例,采用煤岩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采样、测试及相关分析手段,发现受到海水影响较弱的山西组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半暗型煤为主,微观煤岩类型以微三合煤为主;而受到海水影响较强的太原组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微观煤岩类型以微镜煤占绝对优势。山西组煤层显微组分中的镜质体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惰质组以火焚丝质体为主,壳质组分以小孢子体和树皮体为主;太原组煤层显微组分均以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为主,惰性组氧化丝质体为主,壳质组以小孢子体为主。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也表现很大差异性,受海水影响较小的山西组煤层具灰分产率高、挥发分低、全硫含量低等特点;而受海水影响较强的太原组煤层具灰分产率低、挥发分高、全硫含量高等特点。最后发现,全硫含量分布能够反映出海侵特征,即全硫含量分布高的部位代表着区内最初接受海侵地区。  相似文献   

15.
1引言显微组分是显微镜下可辨认的煤的有机成分。显微煤岩类型是煤的显微组分及矿物的天然组合 ,不同的显微煤岩类型反映出煤的地质成因、煤相、成煤原始物质和煤的化学工艺性质的差别。因此 ,进行显微煤岩类型分析对研究煤的聚积方式、煤相变化、煤层对比以及评价煤的可选性和炼焦工艺性质等都有实际意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提出了显微煤岩类型的分类标准。我国的《显微煤岩类型分类》国家标准[1]中显微组分按三大组划分 :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但这与《烟煤显微组分分类》国家标准[2]的四分法不一致 ,缺少半镜质组—镜…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素平  魏辉 《沉积学报》1997,15(4):78-85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决定了煤的氢指数和热解烃产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盆地内煤成油的母质。模拟排油实验证明了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煤中液态烃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较好地排出。为了便于生产勘探,文中还讨论了煤系地层的沉积有机相,依据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将煤系划分成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是高位沼泽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流水沼泽有机相和开阔水体有机相,其中,流水沼泽有机相生成液态烃的潜力最大,以含有大量的角质体为特征;森林沼泽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次之,以基质镜质体为主要成分;高位沼泽有机相生烃潜力最差,以惰性组和镜质组为主要的有机组分;而开阔水体有机相不是煤成烃研究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7.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际煤岩学会(ICCP)对显微组分的新分类系统,通过绘制显微组分三元图和煤相图,对重庆中梁山矿区主要煤层显微组分和煤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且构造煤较发育;显微组分中以镜质组为主,其中以基质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最为常见。煤相研究表明,本区主要煤层形成于下三角洲平原或下三角洲平原到陆相沉积的过渡环境,属于近陆相的低位沼泽环境,成煤环境受海水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压釜在溶剂和催化剂条件下对煤的加氢液化试验,探讨了低煤级煤中煤岩组分的液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宏观煤岩成分的液化试验中,转化率和油产率表现出镜煤>亮煤>暗煤>丝炭;对于显微组分的液化,不仅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反应活性,半镜质组也有一定活性,且活性组分(镜质组+半镜质组+壳质组)含量与液化转化率、油产率表现出良好的正比关系。低煤级煤中,Rmax<1.50%的半丝质组分在液化时有反应活性,其活性低于同一煤中的半镜质组,而Rmax>1.50%的惰质组分已不具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镜质组类型基础上,把富氢镜质组(荧光镜质体)作为有折扣的富氢显微组分(类脂组)对待,提出了利用荧光显微组分丰度-FMT参数作为评价不同还原类型煤生烃,排烃的定量指标。煤岩学标志,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和热模拟实验产烃率数据为FMT值定量评价煤生烃排烃潜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