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性指数对于度量空气层中产生和加强对流气流的有效能量是有用的,而现用的一些指数中还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做到这一点.应用相当位温可以从常规观测到的大气性质中得到一个与能量有关的指数.本文的目的是要得到这样一个不稳定能量指数,并阐明它怎样结合其他特殊的和标准的雷暴因子,如低层温度场、最大  相似文献   

2.
今年七月上旬,江淮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在我省尤以鄂东北洪涝灾害最为明显,6月29日-7月12日的降雨量高达500-800mm,造成了山洪爆发,损失严重.而令人惊奇的是,位于鄂东北的浠水县竟没有一座水库倒坝,浠、巴两河堤防和主要渠道无一溃口,使洪涝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浠水县气象局宋福全同志提供准确及时的汛期预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路之思     
路,就在你的眼前,起点,就在你的脚下,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转折点,你都可以另择它路.不要奢望路的一马平川,也不必胆怯路的羊肠小道.没有信心和胆实,没有勤奋和毅力,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4.
风切变是指平均水平风经过一个很薄的垂直气层所发生的风向和风速的急剧变化.在邦达机场,由于是供航观测,在历史资料中没有出现风切变,但在2006年1月20日和22日出现两次风切变,造成飞机复飞返航.高原机场天气复杂多变,而探测设备的缺乏及气象资料的严重不足制约着航空气象的发展,从而影响航空气象服务.本文对这两次风切变进行了分析,对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北气象》的编辑同志来信,要我在该刊创刊十周年即将届临的喜庆日子里,写点文字.作为曾经是《湖北气象》的一个忠实读者的我,感到欣慰、喜悦,同时也认为是一个责任.细想起来,确没有理由推辞.因为办好这本刊物不单是编辑的事,读者也是应付出辛劳的.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湖北气象》从创刊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着实是令人振奋的.这是因为有省局党组领导同志倾注的心血,编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广大热心读者鼎力的支持,才使得这块科技园地耕耘得那样绚丽多彩,花繁叶茂.《湖北气象》在提高气象科技队伍的学术水平,推动区域中心、省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交流气象工作经验和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全省气象工作者的支持和厚爱.一种专业理论性刊物,它不同于文艺性刊物那样,可以在艺术天地里纵横驰骋,广  相似文献   

6.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一个环境因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世界上不少地区出现了供水不足的问题.新疆是干旱地区,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水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正确认识新疆的水资源和开发前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8胪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1998年和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为了了解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系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寻找发生大暴雨的前兆因子,我们分析研究了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的逐日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1 9 9 8年6月、7月和1 9 9 9年6月逐日1200(世界时,下同)500 hPa高度场和乌拉尔山及附近地区(45.~65.N,30.~100.E)的阻塞高压强度指数(UBHII)资料.重点分析研究了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暴雨发生前后的UBHII和环流的逐日变化特征,发现这两年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从强高峰向低谷下降期间,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高就先有一个突变.若欧亚环流比较稳定,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乌山阻高从异常加强期向减弱期转折这一特征是1998及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要发生特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文中还对1998年7月下旬和1999年6月下旬欧亚地区逐日500 hPa高度的环流演变过程作了分析探讨,特大暴雨的产生必须同时有强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在乌山阻高开始建立和加强期,亚洲上空环流比较稳定,长江中下游上空缺乏冷暖气流的剧烈活动,所以没有明显的降水过程.而乌山强阻高开始减弱是强冷空气开始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  相似文献   

8.
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1998年和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为了了解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系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寻找发生大暴雨的前兆因子,我们分析研究了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的逐日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1 9 9 8年6月、7月和1 9 9 9年6月逐日12:00(世界时,下同)500 hPa高度场和乌拉尔山及附近地区(45.~65.N,30.~100.E)的阻塞高压强度指数(UBHII)资料.重点分析研究了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暴雨发生前后的UBHII和环流的逐日变化特征,发现这两年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从强高峰向低谷下降期间,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高就先有一个突变.若欧亚环流比较稳定,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乌山阻高从异常加强期向减弱期转折这一特征是1998及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要发生特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文中还对1998年7月下旬和1999年6月下旬欧亚地区逐日500 hPa高度的环流演变过程作了分析探讨,特大暴雨的产生必须同时有强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在乌山阻高开始建立和加强期,亚洲上空环流比较稳定,长江中下游上空缺乏冷暖气流的剧烈活动,所以没有明显的降水过程.而乌山强阻高开始减弱是强冷空气开始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干旱问题不完全是一个气候问题,但气候是其起因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冷、暖阶段的交替和干、湿阶段的交替.旱和涝就是干、湿变化中的极端年份.但旱和涝的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争议之题.因为旱、涝虽然是一种气候现象,但是它对社会的损害程度主要还要看这个社会承受旱、涝影响的能力.所以,旱或涝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气候问题,而是气候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多学科问题.但气候是旱涝问题的起因,它最初仍是一种自然现  相似文献   

10.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Ⅰ的逐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这一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以50...  相似文献   

11.
陈英仪 《大气科学》1984,8(1):75-82
本文设计了一个热力—动力耦合的理论模式,所得到温度场和运动场的平均气候状态基本上与实况接近.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速度场是相互制约的,温度分布在纬向上的不均匀形成了垂直经圈环流,此种流场又把赤道的热量往极地输送,其结果与没有运动场耦合的情况相比,可使赤道温度降低而极地温度升高. 研究模式气候对太阳常数变化的敏感性后指出,要使冰界线从现在的72°N南移到冰河期的50°N,太阳常数要减小15%左右.这在考虑或不考虑流场耦合的模式中都是差不多的.  相似文献   

12.
邓振镛 《干旱气象》2000,18(1):49-52
没有创新 ,就没有气象科技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 ,发展气象高新技术 ,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素质 ,尤其要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 ,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重任。我省气象科研教育始终坚持为气象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主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气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作为、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和业务队伍为出发点 ,以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宗旨 ,这也是创新工程的具体体现。1 把培养年轻科技人才作为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两个零阶对数分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个黄沙尘数目粒径分布模式,由此估计黄沙尘的体积及质量.模式的建立是以日本三个观测点的安德森(Andersen)空气采样器所测量的质量粒径分布为基础,并当沙尘颗粒半径在0.5和1.0微米之间时,模式呈现一显著模. 理论上认为可用这一粒径分布模式识别含有黄沙尘大气的光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中黄沙尘的体积与??ngst??m的浑浊度系数密切有关而与他所定义的波长指数没有多大关系.在相同浑浊的情况下,研究了??ngstr??m和Yamamoto两者的浑浊度系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考察研究是需要的,因为在日本气象学会所提供的12个观测站的直接太阳辐射资料都是没有用滤光片的情况下测量得到的,我们为了应用这些资料就需要研究这两者的关系.现已建立一个十分简单的关系式,从1981年到1983年的三次Kosa事件中都用此式计算日本上空黄沙尘的体积. Kosa事件期间,实际上观测到沙尘暴的测站的垂直空气柱内的沙尘体积浓度值为150-400升/公里~2(0.4-1.0×10~(-4)克/厘米~2).这结果表明,因为气象测站把该值少于150升/公里~2便不定为尘暴,所以不确认为Kosa事件的时候,大量的沙尘也会源源不断降临.在30-41°N纬度带内,日本上空黄沙尘的质量在春季估算为3.5-4.5×10~??吨,全年为4.1-5.3×10~??吨.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在机场发生雾时,常有在地面观测的水平视程和准备着陆的飞机领航员从空中目测跑道时的视程不同的报告.这是因雾的垂直分布不均所致.然而由于没有较容易地观测雾的衰减系数垂直分布状况的适当手段,所以目前观测这一分布的实例很少.我们尝试性地用CW激光雷达观测雾的衰减系数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15.
顾震潮 《气象学报》1958,29(3):221-223
近十年来天气数值预报(流体力学方法)有着飞速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这许多进展和成果还没有很好地总结,以致不论在数值预报的学习上或工作上都有很大的不方便.因此,苏联这方面的著名学者通讯院士这本书的出版是十分及时的.大家现在知道,苏联学者在数值预报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具体进行预报,作了许多工作.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数值预报领域中一大部分的工作是苏联学者做的.而从现在这  相似文献   

16.
苏联60年来,极地气象学在研究大气现象、大气环流及气候方面,在研究为北极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所提出的许多建议方面,在发现和估价可用来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气候资源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按苏共第25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开始进行开发北部自然资源,这使我们获得了对该区域气候和气候资源的认识. 北极地区的整个气象研究是以对最寒冷的天气条件的观测为基础的.例如,北极漂流考察站区域的天气严寒度的年平均系数(用鲍德马纳公式获得)比北半球最冷的点——奥伊米亚康高二倍. 北极的气象研究向来重视实践.在北极,没有任何一个国民经济部门或任何一种人类活动是与气象无关的.我们将北部自然资源应用于国民经济部门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联合利用实主成分(以下简称PC)分析和复主成分(以下简称CPC)分析,探讨太平洋SST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这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都展示El Nino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在PC中表现为峰谷的变化,在CPC中表现为振幅和位相的变化;相应的荷载向量主要反映El Nino和La Nina事件时期空间分布特征,大振幅区域位于主要冷暖洋流活动中心.第一个复荷载向量可以认为在驻波上附加一个南北向传播的行波.第二个荷载向量为一驻波,第三个复荷载向量看上去像一个东西向传播的行波,后两个特征型各自强调不同El Nino和La Nina时期的空间特征.驻波峰、谷区域之间呈现反相关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研究波群和群速度,但就行波而言,也初步看出能量传播的路径.与复荷载向量对应的实荷载向量仅显示驻波特征.  相似文献   

18.
微型无人驾驶飞机火情监测系统及其初步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潜在蒸散量和干湿指标的分析对于地表水资源的多少和农业干旱灾害的发生分析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福州市气象站基本气象资料,分析了近34年来地表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州市的地表潜在蒸散量一直呈现增大趋势;1991年为一个气候跃变点,在1991年以前基本以负距平为主,以后则以正距平为主.②20世纪初期,湿润指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这是由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造成的;年均湿润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③从湿润指数看,秋季最干燥,最容易发生旱灾,其次是夏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19.
一点感想     
咸阳地区气象局审核员王雪娣同志,“对(?)的一点探讨”这篇文章针对性是很强的。当前我省地面测报工作由于一些观测人员技术素质较差,观测理论基础较低,甚至某些观测人员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造成了一些特殊天气现象减少或绝迹。这也是目前一些站对云天观测单简化、模式化的一个原因。王雪娣同志这篇文章也相应地给老观测员提出了一个新任务——总结老观测人员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unix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件系统,这个文件系统是分层的树形结构,并带有随时可以装卸的存储卷.正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一点即使是比较大型的计算机也是难得的. 在unix系统中每样东西都是一个文件,任何信息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出现的,包括系统的本身和用户的一切.一个文件的内容有可能是一个程序,一篇正文或者是用在某一个程序中的一批数据.一般系统都是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