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的鸟类救护机构,故缺乏成熟系统的鸟类救治经验。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鸟类会被救助。研究以鄱阳湖地区救护鸟类为对象,对2012-2014年期间救护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救护鸟类总共有15只,其中13只为成年鸟,2只幼鸟。救护鸟类中雁属的数量最多,达到7只。救护鸟类的来源主要包括: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移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监测站移送、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移送和市民移送4个方面,其中管理局送过来的鸟类数量最多,达到了10只,占总数的66.7%。救护鸟类所受伤害症状主要有3类:骨折、中毒和外伤。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可分成4类:天网、投毒、天敌和其他。救治成活率达到了80%。通过本研究,为野生鸟类保护和救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湿地被称为汞的活性库,鸟类在汞的生物富集和搬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鸟类汞富集程度与营养级及年龄呈正相关,在其组织器官中,羽毛、肝和肾中的汞富集含量高。食鱼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汞富集程度最高,鸥类、鹭类等常见食鱼鸟是推荐的指示生物。在极地等偏远地区,生物富集和生物搬运的协同作用对汞迁移的影响大于大气沉降,粪便、羽毛是鸟体排出汞的主要方式。由于鸟类的周期性迁徙,以及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强度不同,鸟类对汞的生物搬运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方向性,影响其生物搬运汞的因素主要有新陈代谢、迁徙、栖息地景观特征和气候变化等。鸟类的组织器官乃至种群参数已经被广泛用于汞污染监测中,鸟的羽毛和卵因具有汞富集程度高、易于获取、无损伤性、可以长期保存等优点,所以是推荐的可以采集的样品材料。未来加强鸟类食物链结构分析、室内控制毒理实验、鸟类迁徙生态等基础研究,可提高鸟类作为汞污染指示生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翠湖湿地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1年对翠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翠湖湿地记录到鸟类17目40科166种,其中非雀形目鸟类108种,雀形目58种。从居留型来看,旅鸟种类数量最多,留鸟和夏候鸟次之,冬候鸟最少。翠湖湿地拥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3)的34种,属于北京市保护野生动物(2007)的68种;翠湖湿地还拥有一些被列入双边国际协定保护中的候鸟,如《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翠湖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候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南湖湿地和东湖湿地)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2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白头鹤Grus monacha),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灰鹤Grus Grus和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9种。季节型中,有留鸟31种(占25.2%),夏候鸟24种(占19.5%),冬候鸟37种(占30.1%),旅鸟31种(占25.2%)。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69种(占56.1%)、东洋界种10种(占8.1%)和两界广布种44种(占35.8%)。该区鸟类优势种有6种,广性分布种16种。对鸟类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鸟类数量最多;春季和秋季鸟类种类较多,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在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高于其它生境;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生境鸟类数量最少;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土地复垦和盲目开发导致鸟类栖息地被破坏和丧失,影响鸟类多样性。因此,应该加强本地区湿地保护的力度,实施水生植物恢复工程,维持塌陷区湿地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北端湖口水域鸟类群落组成变化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调查了南四湖北端湖口水域的鸟类群落组成,记录到鸟类13目33科61属92种,其中湿地水鸟6目10科21属37种。从鸟类生境类型、鸟类群落组成季节、年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南四湖北端湖口水域鸟类栖息现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改善了南四湖及相关河流水质,提高了植被覆盖与生物多样性。分析了太白湖北岸、西岸、南岸、东岸鸟类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度、生境复杂度与鸟类多样性密切相关,针对北岸水域鸟类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的状况提出了生态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9种鸟类,隶属12目27科。其中,冬候鸟40种、留鸟31种和夏候鸟8种。红树林区古北界鸟类41种,东洋界鸟类35种,广布种3种。分析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分布和年变动情况,比较了福建省6个红树林区湿地鸟类季节型的组成,指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鄱阳湖荷溪区域湿地鸟类资源,并对164种鸟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珍稀濒危性、鸟类季节性、生态分布进行了分析,针对湿地鸟类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甘肃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共监测到鸟类72种32634只(其中湿地水鸟49种30959只),隶属13目25科52属。春、夏、秋、冬四季鸟类数量分别占全年鸟类总数的21.2%、28.79%、46.38%、3.63%;河流、沼泽、库塘3种生境鸟类数量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28.79%、6.45%、64.76%;甘州、临泽、高台各区域鸟类数量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8.57%、8.51%、82.92%。分析了鸟类种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了影响鸟类种群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鸟类生境及多样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藏北部湖盆区是西藏湿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鸟类资源丰富。2016-2018年6-7月对该区的繁殖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目24科64种,占西藏自治区鸟类总数492种的13.01%。西藏北部湖盆区鸟种组成以雀形目和雁形目的鸟种最多,在区系构成上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其中13种鸟类为国际公约保护和我国重点保护的鸟类资源。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苏州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分析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湿地公园样地共记录到鸟类10目33科114种,总数量11 200只,湿地水鸟种类占31.6%。种群以鹭科Ardeidae、麻雀科Passeridae、莺科Sylviidae和鸭科Anatidae为优势种群,白鹭Egretta garzetta为广布种,8个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差异较大。湿地公园可达面积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水域面积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鸟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湿地公园日均游客密度与鸟类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保育区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湿地公园保育区占比与鸟类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强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7,5(3):274-281
湿地是鸟类的聚居地,一方面湿地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境,另一方面鸟类的分布、数量、繁殖、生理等特征对湿地所承受的种种干扰有所响应。因而鸟类可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从湿地植被、湿地水环境、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几方面论述了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的作用。鸟类是湿地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其生存与低营养级生物乃至无机环境密切相关,而且所处营养级与人类更接近,所以鸟类作为指示生物不仅适于快速的生态系统水平的评价,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参考价值。在未来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繁殖分布范围大的鸟类、顶级肉食性鸟类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了鸟类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对在该湿地分布的鸟类进行了梳理和编目。研究结果显示,在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共记录13目28科77种鸟类,其中,有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占总物种数量的29.87%),有非雀形目鸟类17科54种(占总物种数量的70.13%);有水鸟6目10科35种,占记录的总物种数量的45.45%,其个体数量占全部调查鸟类总个体数量的93.07%;在77种鸟类中,有8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1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19年8月鸟类群落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2.67)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51)都相对最大,即8月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候鸟繁殖地和停歇地,应该完善该湿地的鸟类监测与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14.
2006-2008年对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新记录鸟类43种,其中重点保护鸟类8种,增加4个新科15属,达里诺尔保护区鸟类达到233种,分属于16目42科113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5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中的蒙新区、东北区成分为主。主要分布于湿地、草原、沙地疏林和山地4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中条山区自然环境条件入手 ,在分析鸟类区系特征的基础上 ,揭示了不同栖息环境中鸟类的群落组成 .中条山鸟类区系属古北界 ,人类活动对鸟类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 ,鸟类分布随垂直自然带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过境鸟类种类与数量波动性很大,分析和掌握迁徙季鸟类分布特征将促进鸟类科学保护工作的有序展开。利用2017年春季鸟类观测数据,配合遥感解析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鸟类的影响,建立鸟类多样性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水田、旱田、沼泽、林地、河流对鸟类生物多样性影响贡献较大,鸟类对农田与天然栖息地之间的选择倾向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依据有关鄱阳湖区的调查、监测和研究文献,特别是近30年来在鄱阳湖开展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第一、第二次鄱阳区科学考察成果,以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作为分类系统,对鄱阳湖区的鸟类名录进行了系统整理,除了增补新记录种外,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鸟种进行了讨论和订正。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鄱阳湖共有鸟类426种,隶属18目69科,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31.0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8种。  相似文献   

18.
全球观鸟活动的规模达到了每年几千万人次,观鸟旅游已经成为世界野生动物观赏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改变了鸟类物候期及其空间格局,这不仅会影响观鸟者的旅游活动,还会进一步对观鸟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计产生影响。监测并尽早地识别出这些影响,提醒利益相关者采取有效的适应策略意义重大。本文引入物候期这一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来反映开展观鸟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鸟类活动时间以及栖息地格局的变化。通过对1980-2010年中国26个地区的98个物候序列的鸟类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中国鸟类离开、抵达、停留时间以及鸟类栖息地的格局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春季、夏季鸟类会提前离开或抵达,但在秋季它们的活动会延迟。鸟类停留的时间主要呈现延长的趋势。温度升高会使鸟类停留时间变长,对观鸟旅游的开展有利。中国低纬度地区和西部地区鸟类停留时间更长。鸟类栖息地的格局呈现出向北和向西迁移的特征。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均已感知到鸟类活动时间以及栖息地格局的变化对观鸟旅游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纵湖是分布在鸟类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径上的重要淡水湖泊。为了了解大纵湖区域中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大纵湖区域设置了6条调查样线和3个调查样点,开展鸟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了113种鸟类,隶属于13目39科,个体数量累计达51 694只;其中,隶属于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最多,为50种;隶属于鸻形目鸟类的个体数量最多,为23 825只;迁徙季、越冬季、繁殖季大纵湖鸟类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依次减小,但是,该区天然湖泊、养殖水域和城镇用地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两种水域生境与城镇用地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天然湖泊和养殖水域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较高;大纵湖区域中的鸟类群落结构与栖息地质量和鸟类迁徙节律有关。人类活动干扰,尤其是无序的围网养殖,是影响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鸟类种类统计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为分类系统,以2017年鸟类种类统计为基础,对江西省的鸟类种类进行了重新整理,形成了最新的江西省鸟类名录。结果表明:截至20017年底,江西省鸟类有22目84科280属570种(620种和亚种),占我国鸟类1 445种的39.45%,其中259种为古北种(占江西省鸟类种数的45.44%),187种为东洋种(32.81%),124种为广布种(21.75%);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1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97种;中国特有种15种;IUCN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11种,易危物种24种;CITES附录Ⅰ14种,附录Ⅱ61种。江西有留鸟和夏候鸟321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56.31%,其中63种为古北种,170种东洋种,88种为广布种,说明江西留鸟和夏候鸟以东洋种为主。江西省鸟类多样性指数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分别为5.266、55.191和0.905。本次统计新增鸟类20种,其中灰翅鸫Turdus boulboul为2017年江西鸟类新纪录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e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四川短翅蝗莺Locustella chengi等11种为《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江西有分布的种类,短嘴豆雁Anser serrirostris、北短翅蝗莺Locustella davidi和华南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goodsoni等8种为《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分类新增种。名录中同时列出了各鸟种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和《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5.0》中的序号,以利于鸟类研究和保护人员了解鸟类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更好地服务于江西省的鸟类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