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定级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在耕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GIS及统计软件,选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作为定级因素,在进行因子的权重确定及量化后,采用修正法对耕地进行定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耕地可划分为5个级别,并且晋宁县耕地级别分布以中心城镇为中心,逐级递减,呈圈层式分布;(2)耕地级别明显受交通条件及利用效益的影响;(3)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三、四、五级耕地质量会相对稳定,二级耕地的质量随着区域发展会有较大的提高,个别区域甚至会上升至一级地,高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扩大,低级别土地面积将有所减少。实例证明,该县域内耕地定级方法是高效合理的,可为县域内已有分等成果的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对翁牛特旗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地量化城区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并且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是事关粮食安全(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该文在探讨耕地健康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粮食主产区的实际情况,以石家庄市栾城县为例,进行耕地健康评价实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耕地能值指数介于0.631~0.863,耕地健康模糊指数介于0.603~0.878,耕地健康综合指数介于0.531~0.753,分为很健康、健康和亚健康3个级别,其面积构成分别为7.6%、48.4%和44.0%,区域内耕地健康状况较好.研究表明:模糊评价与能值分析互为补充,建立耕地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科学可行,可为不同区域开展耕地健康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大体决定了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构造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指标,对咸宁市2002 ~ 2011年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市耕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耕地质量却有所下降;同时耕地产出效益状况仅在2004、2006、2008年较好,其余年份内均较低,且有下降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咸宁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以缓解人地矛盾的压力和农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7.
李婧昕  张红旗 《地理研究》2021,40(3):613-626
干旱区内耕地急剧扩张导致水资源严重超载,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对干旱区绿洲耕地适宜规模进行科学评估,将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水资源为约束条件,选择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5个研究时段,分别测算了适宜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的“三生”用水量;并基于绿洲水热平衡原理,耦合作物种植结构、不同生长期内的作物系数以及灌溉保障率、耕地覆膜等因素,构建了干旱区耕地水热平衡估算模型,探讨了不同情景下新疆昌吉州耕地适宜规模及其超载程度。结果表明,5个时段中,临界耕地适宜规模情景下的种植业可用水量由2000年的31.75亿m3波动下降至2018年的24.83亿m3,而最佳耕地适宜规模情景下则由27.63亿m3波动下降至21.10亿m3。棉花和小麦在当地种植业结构中占比之和由43.58%提高到2018年的59.08%,两种作物的低耗水特性使其种植占比的提高有利于当地种植业向耕地规模扩张的方向演进。各时段中,保障充分生态用水的最佳耕地适宜规模在28.93万~48.97万hm2间波动,而保障最低生态用水的临界耕地适宜规模在42.63万~67.83万hm2间波动。虽然两种用水情景下的适宜耕地规模波动变化,但耕地面积超载程度始终呈上升趋势,超载程度分别由2000年处于不超载水平的-55.15%和-39.41%提高到2018年的接近于严重超载级别的19.92%和远超严重超载级别的71.37%,表明当地耕地规模已明显呈现过度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1980s末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主产区内耕地资源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变化做出宏观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①为9 321.96万hm2,较1980s末增加175.53万hm2。2)耕地在空间上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格局。北方的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共增加354.41万hm2,各区分别增长10.29%、19.10%、10.91%和14.14%;偏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各区分别减少2.17%、2.00%、3.15%和5.61%。3)根据土地资源图对耕地质量的划分结果,20年间农业主产区内耕地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一等耕地减少3.24%,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分别增加2.91%、7.81%和14.10%。4)考虑各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耕地单产数据进行耕地产能的核算,结果显示,在耕地数量净增1.92%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产能依然下降0.84%。  相似文献   

9.
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翁源县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地形分布指数来分析粤北山区地形对耕地的分布与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对地形十分敏感.研究区内,耕地分布频率最高的地形范围是坡度2°~4°和海拔0~200 m.1993~2005年12 a间,耕地面积增加了94.9 km2.增加的耕地主要处在低海拔、缓坡区域(100~200 m范围内耕地增量占总的耕地增加量的94.8%,0°~2°范围内耕地增量占总的耕地增加量的82.8%).新增的耕地主要是作为后备耕地资源的林草地转化而来,耕地分布有向高海拔区域扩展的趋势.地形不但影响耕地的空间分布,还影响耕地的质量,并且海拔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机制也不同.改进的地形指数能更有效的描述和比较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国  王桂华  李颖  于洋 《西部资源》2022,(1):169-173,176
本文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研究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17年~2019年杭锦旗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2017年~2018年杭锦旗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反映杭锦旗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对杭锦旗耕地的保护与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西渭北旱塬区县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掌握耕地数量与质量状况是合理利用区域耕地资源的前提.以位于陕西渭北旱塬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区位指数模型与重心迁移模型,分析韩城市2009—2018年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9—2018年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耕地安全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鹰  王克林  杨勋林  郭娴 《热带地理》2003,23(3):260-264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面临着不少压力,如耕地资源减少、耕地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冲击,耕地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等.文中对湖南省未来耕地资源及人均耕地量作了预测.为实现湖南省耕地安全与持续利用,应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建立复合高效农田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 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 利用“3S”技术, 着 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 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 合质量评价, 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 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 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化; 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 探 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DEA模型对福建省的耕地生产效率进行计算,分析9个设区市的平均耕地生产效率,将9个设区市分为3个级别,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影响最大,人均GDP以及单位面积机械动力与它呈正相关关系,而农药对耕地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加强耕地生产的科研投入,以及新科技的技术推广,合理使用农药,适当实施轮作制度,才能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5.
陈诚 《地理研究》2016,35(12):2273-2282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临日益严重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改进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其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多规合一”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重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集成方法,结合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耦合分析,探索可占用耕地与城市开发边界识别路径,并以南通为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西部和北部地区土壤肥沃,耕地质量较好。沿江地区规划城镇用地和耕地质量空间匹配较好,可占耕地和开发边界范围较大,北部地区相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可占用耕地选择与边界框定的方法,可以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指引,但城市用地需求和耕地可占用规模确定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防止耕地退化,维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文章系统地剖析了当前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养分偏低,城镇和村庄超标侵占优质耕地,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污染耕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加剧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的测算——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用分等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等级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与单位标准量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各等别的理论单位标准量产量,将其与区域粮食需求量相对照,构建最优线性规划模型,求出不同等别耕地保有量的最优方案,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算的耕地保护方案既体现了优先保护优等地的原则,又能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遏制耕地数量迅速减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基本农田为优质连片耕地.为了实现耕地中优质连片地块的准确有效划定,该文综合考虑了优质连片耕地划定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提出了一个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计算方法,开发了耕地连片性分析系统,试图以此准确高效地找出优质耕地的连片区域,进而辅助有关规划人员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以辽宁省北票市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为例,对耕地连片性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耕地连片性分析系统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为例,借助GIS软件及统计软件,初步选取17个对耕地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采用指数和法及因子分析法进行五华区耕地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和法和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大体一致,昆明市五华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三级,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翥街道办事处,区域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质量的耕地少,约占区域耕地面积的25%,中低等质量耕地面积多,约占区域耕地面积的75%;区内耕地质量主要受坡度、距中心城镇及道路远近、土壤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别的耕地质量等级亦不同,水田、水浇地的质量等级高于旱地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20.
把耕地质量划分为耕地本底质量和耕地追加质量,通过剖析农业生产物质的大量投入对粮食单产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耕地追加质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引入"耕地标准系数"反映浙江省耕地综合质量的动态变化,并构建C-D函数模型,运用偏估计的岭回归分析,从贡献率方面就耕地追加质量中各投入因素对粮食单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耕地标准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耕地质量有所降低。在耕地追加质量的诸多投入因素中,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率和单位播种面积地膜使用量对粮食单产的提高都有正向作用,其弹性系数集中在0.25左右,说明在其他3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另一因素增加1%,都会促使粮食单产提高0.25%左右。最后提出提高粮食单产的耕地质量中各投入因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