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仇仲学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110-114
蒙库铁矿位于阿尔泰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蒙库复背斜北东翼部次级向斜铁木下尔滚向斜核部及其两翼,含矿地层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岩性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火山岩.矿体与围岩接触界限清楚,与地层同步褶曲呈向斜形态.文章以区域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根据对矿石微量元素组分分析、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应属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受变质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2.
仇仲学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12):110-114
蒙库铁矿位于阿尔泰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蒙库复背斜北东翼部次级向斜铁木下尔滚向斜核部及其两翼,含矿地层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岩性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火山岩。矿体与围岩接触界限清楚,与地层同步褶曲呈向斜形态。章以区域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根据对矿石微量元素组分分析、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应属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受变质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3.
張有正 《地质论评》1957,17(3):310-323
一.區域地質簡述水口山所處在的大地構造單位,是位於江南古陸東南及華夏古陸西北側之間,大義山複式背斜鹽湖向斜之北端。約當於志留紀末期,本區地層受到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影響,前泥盆紀地層發生褶曲與斷裂,隨後泥盆紀海開始由西南侵入,遂沉積了泥盆紀  相似文献   

4.
八庙-青山金红石矿床成矿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八庙与陕西青山金红石矿床同处于秦岭构造带、西峡-南湾地向斜褶皱束,其赋矿层位龟山组与牛耳川组层位相当,时代归属曾存在争议。近年来,对其化石研究资料将二者均划归为中泥盆统。现测试含矿岩石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为371.3±9.3Ma,为其时代归属提供了新的佐证。综合分析认为,八庙-青山金红石矿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阳群龟山组(牛耳川组),其变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是华力西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岩浆论者将火山作用,地震,造山运动等之主要原因均归于地下岩浆之活动。在我国北部(及东北之南部)于地质时代可分为四次之主要岩浆活动期,各若浆活动期代表主要之造山运动期,造山运动期与造山运动期之间有造陆运动期。各造陆运动期即地向斜形成的时代,有很厚之水成岩层地积,本人以造山运动及造陆运动,火山作用为基础划分我国北部之地质如下表:  相似文献   

6.
许明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349-1355
近年,在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县吉根地区首次发现锰矿带,长大于28km,向北延伸至吉尔吉斯斯坦。锰矿层沿锰矿带断续出露长约14km。博索果山锰矿位于锰矿带南部,已发现具一定规模的富锰矿体,有望评价一处中型锰矿床。锰矿赋存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第二段,层控特征明显,属沉积成因。含矿岩石组合为硅质岩、硅质板岩、炭质页岩、硅质粉砂质板岩,夹泥晶灰岩透镜体等。锰矿受控于博索果山背、向斜构造。向斜核部更有利于储存厚度大、品位高的锰矿体,剥蚀程度小,有较大的找矿前景。乌恰地区锰矿找矿标志明显,地表基本能快速发现。  相似文献   

7.
刘之远 《地质学报》1951,(Z1):1-8,98,9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显著。一是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受控因素。调查地下河10条,岩溶大泉22个,岩溶地下水分布受区域性断裂、区域性向斜以及地层岩性的控制,区域性断裂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区域型大断裂与南北向区域性大断裂,向斜为袁家向斜与砂石向斜,地下水多发育于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岩性以中厚层灰岩、白  相似文献   

9.
新疆富蕴县蒙库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蒙库铁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的阿尔泰活动陆缘麦兹晚古生代陆内裂谷盆地,并产于该盆地北东缘的中部,即麦兹倒转紧闭复式向斜的北东倒转翼中部.容矿地层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的下亚组,铁矿体严格受NIⅣ走向的铁木下尔滚次级紧闭向斜构造控制,并产于向斜构造的核部.控矿断层可能是由铁木下尔滚次级紧闭向斜和巴寨区域性断裂联合作用产生的次级断裂构造.蒙库铁矿床的赋矿围岩主要为前进区域变质作用产生的角闪更长片麻岩,局部可见断裂混合岩化现象.近矿围岩蚀变甚弱,主要表现为夕卡岩化作用,出现了石榴子石、绿帘石、钙铁辉石、透闪石等夕卡岩矿物.其成因类型属喷流沉积-变质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富集型多因复成铁矿床.  相似文献   

10.
<正>1矿床地质背景水埠头锰矿位于华南准地台的桂湘赣褶皱带中的祁零盆地南西部,北北西向花桥-石岩头复式向斜的中部(姚敬劬,1998)。区内褶皱、断裂较发育。区域内除第三纪地层外,自震旦—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其中震旦—奥陶纪地层分布于祁零盆地周边的越城岭及阳明山隆起带,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硅质岩夹碳酸盐岩,构成了区内基底,其中富含锰、金、锑等成矿物质,为盆地内提供了丰富的沉积和成矿物质,为古生代以来祁零盆地陆源碎屑的主要来源(傅群和,2001)。区内构造十分复杂,规模  相似文献   

11.
肖德长 《地质与勘探》2019,55(S1):276-282
贵州从江-黎平地区锰矿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岩系中。通过对从江-黎平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查明该区含锰岩系分布于朝里向斜及寨柳向斜,区内两个已知矿床八当锰矿和高增锰矿即位于朝里向斜。文章系统阐述了从江-黎平地区锰矿成矿地质背景、含锰岩系特征、锰矿床地质特征,对该区南华纪大塘坡期锰矿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总结了区内锰矿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对该区锰矿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朝里向斜南部具一定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赵玉琛 《地质论评》1959,19(9):411-418
长江下游南京到当涂一段,有一个由侏罗纪象山层所组成的向北东方向延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纺缍形构造向斜(宁芜大向斜)凹陷,在此凹陷内普遍堆积了白垩纪建德系火山杂岩。笔者暂把这个地区称为“马鞍山火山岩区”,本文主要论述该区南部(即北纬31°45′以南这片地区)的地质情况(见图1)。  相似文献   

13.
GPQ斑岩铜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现将该矿床地质特征作一简要介绍。一地质简况 1.区域地质简况该矿床位于天山一内蒙褶皱系某槽向斜南缘的黑石山向斜南翼,靠近不同构造单元的邻接部位。该槽向斜形成开始于早寒武世,早古生代沉积的下部、  相似文献   

14.
地质概况银洞子铅银矿床位于南秦岭地槽的华力西褶皱带的边缘坳陷.北侧以杨斜-营盘大断裂与秦岭地轴相接,南侧以山阳-凤镇大断裂与秦岭地槽加里东褶皱带相接.两大断裂间出露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及石炭统,即"柞水系".区域构造形迹为东西向,中泥盆统构成黑山街-红岩寺复向斜.矿床即赋存于复向斜南翼西端大西沟组含矿地层系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碳酸盐建造中.矿区地层分八层(图1),均呈整合接触,各层间有岩相递变,沉积旋回清楚,韵律发育,具复理式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绒措铜钼锑矿点位于乡城县城140a方向直距28 km,隶属乡城县青麦乡管辖.位处三江成矿带义敦岛弧南段德格-乡城大断裂东侧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茨林措燕山-喜山期复式岩体南部.  相似文献   

16.
义马早侏罗世煤田位于豫西渑池县境内,义马大向斜的北翼。含煤建造为内陆湖盆型沉积,岩性岩相、煤层层数及其间距均变化极大,且有分叉、尖灭或合并现象,故区内的煤岩层对比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7.
川西热香铜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岩墙中。通过对矿体,矿石以及成矿岩体的常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热香铜矿是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沿断裂进一步侵位形成热液铜矿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香铜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
碧江长行坡锰矿床位于南华纪万山中朝溪-盆架山-长行坡IV级地堑盆地中。该地堑控制形成了长行坡、盆架山、中朝溪、洪岩洞及湖南莫家溪等中小型锰矿床。矿床具体处于区域瓦屋向斜南西段,构造线总体呈NE向展布,锰矿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底部黑色炭质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大致顺层产出,含矿层内部结构较简单,一般为1层矿。矿石矿物以菱锰矿、钙菱锰矿为主;矿石具泥晶、砂屑等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矿床成因类型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20.
一、緒言大栗子铁矿床賦存于前震旦紀辽河系地层中。这套岩层包括:千枚岩,碳酸鹽岩石,砂岩以及千枚岩与碳酸鹽和千枚岩与砂岩互层等。前震旦紀地层在本区構成一个軸向东北西南,向南傾沒之复向斜,已知矿体絕大多数賦存于复向斜西北翼小向斜之軸部或小背斜的鞍部。西北翼地层走向一般为北东东,向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