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赤壁丹霞”这一特殊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南方较为发育,如广东省的丹霞山、江西省的龙虎山。然而在我国青藏高原干旱一半干旱型气候环境中的沿“黄”两岸亦发育有由第三系红层构成的“丹霞”地貌,这就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显示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与气候环境演变历程的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成矿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概述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北部.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复杂的地质背景,一直被众多的国内外科学家所关注,尤其是地学革命以来,甚至认为包括青海省在内的青藏高原是打开地球动力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或者说是“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260多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激情”碰撞.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从远古的海洋中拔地而起,沧海桑田中逐渐抬升为地球上海拨最高、年龄却最小的高原,这就是地质学上最为有名的“喜马拉雅运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5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①以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②介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相对于高原整体,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而流滑带以南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右旋剪切。  相似文献   

5.
天堂西藏     
美丽富饶的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90%为藏族,其余有汉及门巴、珞巴、蒙古等民族。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交通事业的飞跃进步,极大地拉近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强化了世界各国、各地的依存度。偌大地球,现在被人们称之为“村”——地球村。地球日,自然就是地球村全体“村民”的共同节日了。之所以设这个节日,就是希望提醒全体“村民”,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要牢记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做一个负责任的地球村居民。大家在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更要尊重和关注地球村居民的整体利益,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4月22日,是人类关爱地球家园的节日——“世界地球日”。今年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本刊的以下四篇章,即为此而组稿。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删项目。调查监测结果表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边部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雪线少量上升。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9.
曾有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左右,我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地质碰撞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青藏高原非常类似的“东部高原”。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李祥辉教授等在《地质学报》发表论文,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说法,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提出了新论点。  相似文献   

10.
乔樵 《国土资源》2005,(10):56-59
山,是地壳的褶皱,是大陆的隆起,是地球表面最高耸的部分. 中国是多山的国家,从西部的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一路东来,南北横亘,东西交错,形成了山的海洋,山的世界.于是产生了疑问,哪一座山敢为天下先?从井冈山归来才敢说,井冈山才撑得起“天下第一山”的桂冠.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她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在山东东营市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相似文献   

12.
近来,在媒体上围绕“梨形地球”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有的认为“梨形地球”是个美丽的误会,有的则称不是误会。笔者认为,在辩论之前应明确主题是什么?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把所谓“梨形地球”的几何与物理含义弄清楚,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地球表面形状极其复杂,不能  相似文献   

13.
4月20日,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纪念第38个“世界地球日”座谈会上,围绕“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这一主题,张大卫副省长同省会部分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座谈,并在讲话中强调,善待地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质科学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代地质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两方面的使命,一是了解地球,揭示地球作为一个自然实体的内在规律性:二是以获得的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服务。按照“研究与发展”(R&D)的划分.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属于应用研究。通常认为,地质学是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为特色的。到了20世纪,特别是其后期,这两项使命仍然是最根本的,但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惊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4月22Et)是呼唤人们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和善待地球的日子,更是我们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日子。今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GIS     
《地理信息世界》2007,5(2):24-24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的英文缩写,它是构建“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有专家甚至称其为地理的一门语言,它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发展地球和保护地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地球上人类活动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位置有关。例  相似文献   

17.
赵凡 《国土资源》2006,(3):14-15
北极新奥勒松地区第9个国家科考站,叫"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正式建立,中国人在地球的北极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据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球三极建站的国家,而我的采访对象刘嘉麒院士,也是少有的多次到过这三极的科学家.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刘嘉麒有句名言:这是强国的象征,强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22日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是“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地球是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迄今所知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产。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创建文明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对区域城镇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导致城镇体系不甚健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薄弱,不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建制镇以上的镇区和城市市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1990-2015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进行时空演变格局分析,并采用重心移动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重心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城镇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城镇分布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增长特征且总体趋于集聚,在空间上不均衡程度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后明显减缓;虽然建制镇数量大幅增长,但96.88%的城镇规模在5万人以下,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城镇人口规模重心呈现“先向西南,再向东北,又向西南”的移动轨迹;城镇用地规模重心呈现“先向东南,再向西北,再向东北”的迁移趋势。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为青藏高原新型城镇化及城镇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依据;提出了资料缺乏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条件下城镇规模的合理估算方法,对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00Ma来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演化及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100 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及控制因素。100~40 Ma期间,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有多次升降,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40 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比值显著增加,并呈现出单调上升的总体特征。100 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可能与星外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洋中脊扩张速度的改变;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玄武岩喷发和冰川作用因素有关。在各种因素中,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对40 Ma以来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具有最重要的控制作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始于40 Ma左右,隆升速度最快的时期在20~15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