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额济纳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好地理解亚洲沙尘源区气溶胶特征,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额济纳地区进行了野外观测。通过对沙尘源区之一的额济纳地区沙尘气溶胶的长期临测,获得了其区域代表性沙尘气溶胶理化特征。其TSP年变化以5月最大,9月最小,这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总体上讲,额济纳地区清洁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量级为10^2μg/m^3,而浮尘,扬沙及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量级为10^2μg/m^3,超强沙尘暴沙尘质量浓度可达量级为10^4μg/m^4,在不同风向影响下,气溶胶粒径分布呈现不同特征;与沙坡头、敦煌地区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区域特性。  相似文献   

2.
无论有无沙尘暴,低层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几乎不随高度变化。在沙尘源区,大气气溶胶粒子主要来源于地面沙尘,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大增,浓度峰值向粗粒径范围移动;在沙尘沉降区日本,当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有地面沙尘和工业排放物两个来源,形成双峰型分布,当非浮尘期时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工业排放物来源,在<2.1μm细粒径范围形成一个峰值。水溶性成分也不相同,沙尘源区粒子以Ca2+、SO2-4、Na+、Cl-等沙尘来源离子为主,在3 3~4 7μm形成浓度峰值;沙尘沉降区以NH+4、NO-3等工业来源离子为主,在<2 1μm形成峰4、SO2-值。沙尘源区气溶胶粒子水不溶相都表现出K、Na元素亏损的特征,说明其气溶胶粒子是上部陆壳经过K、Na大陆化学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1987年1~2月用分八级的串列撞击式采样器在南极长城站地区进行了三次大气气溶胶采样,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进行了元素质量浓度测定,获得了18种元素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谱。计算了气溶胶中各种粒径各元素浓度对于地壳中含量和盐度为35.0‰海水中含量的富集因子。对气溶胶中粗粒子、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并对它们的来源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东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用Anderso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对沈阳市、长春市和哈尔滨市进行大气气溶胶分级采样,得到逐日气溶胶质量浓度值,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沈阳市哈尔滨市长春市,它们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采暖期污染最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较细粒子所占比重高。非采暖期则以汽车尾气和自然扬尘污染为主,夏秋季节相对最清洁,春季多沙尘。春季沙尘天气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粒级分布特征不同:沙尘天气时PM10是平时的3倍多,0级和1级等粗粒级增长十分显著,6~8级细粒子增长不明显;烟花爆竹污染时PM10是平时的2倍多,以细粒子增长为主。不同天气情况气溶胶质量浓度存在明显不同,长春市和哈尔滨市清洁大气时粒级集中在8级、0级、1级和5级,且以来自自然源的较粗粒子为主,烟幕天气时PM10、PM2.5和PM1均比清洁大气时高1倍多,其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也有明显不同,烟幕天气主要集中在5级(1.1~2.1μm)、1级(5.8~9.0μm)和0级(9~10μm)等粒级,并以代表人为源污染的较细粒级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5.
《极地研究》2021,33(3)
随着北斗三号卫星定位系统(BDS-3)的逐步建成,北斗系统的服务范围已从亚太地区扩展到全球,而极地具有重要的科研、航运等价值,因此北斗三号在环南极地区的定位性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利用在中山站、长城站以及环南极航行的"雪龙"号上采集的2018—2020年的北斗三号数据,本文从可见卫星数及位置精度因子、多径值与信噪比、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等方面,分析了BDS在环南极地区的信号质量和定位性能。结果表明:BDS在环南极地区可见卫星数均介于4~20颗之间,其卫星可见性及位置精度因子优于GPS;BDS的中轨道地球卫星(MEO)多径值与GPS卫星相当,而BDS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由于在极区的高度角较低,多径值较大;在定位精度方面,环南极地区的BDS伪距单点定位精度在7 m以内,满足北斗系统的设计要求。尽管北斗三号系统还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已经解决了高纬度地区卫星可见数较少的问题,明显提升了定位精度,其中长城站2020年初的定位精度相对于2019年初已经提升50%。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区域沙尘气溶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沙尘天气是塔里木盆地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分析表明,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浓度远大于非尘暴期间。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沙尘暴期间,策勒站细颗粒质量百分比呈下降趋势;阿克苏站细颗粒质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说明尘暴期间由于当地沙尘源丰富,细粒物质较多,当风速达到起沙风速时,细粒物质迅速被携带到高空,成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阿克苏站大气气溶胶中Al等元素在不同高度的谱分布呈单峰型,浓度最大值出现在4.7-7.0μm范围内,说明当地大气气溶胶颗粒主要来源于地表沙源。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阿克苏站和策勒站沙尘暴和扬尘天气的各地壳元素含量均高于浮尘和背景大气,而且能见度愈小,高出的比例愈大;各种沙尘天气发生时,均以亲地元素的浓度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青海苏干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 与大气粉尘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具有年纹层的苏干湖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内陆封闭湖泊, 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具有多组分峰态分布特征, Weibull 函数的拟合结果发现, 其粒度分布全部具 有4 个基本组分: 超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1 μm 上下; 细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10 μm; 粗粒组分, 众数粒径在50~100 μm; 砂组分, 众数粒径在500 $m 左右。粒度主峰出现在细 粒组分或者粗粒组分。直接来自大气粉尘的冬季湖泊冰面样品及当地尘暴样品的Weibull 函数粒度拟合也显现出了相似的分布模式, 冰面样品的粒度主峰位于众数粒径在15~20 μmm 的 细粒组分, 砂组分(众数粒径452.9μm) 的出现指示出砂粒在冬半年沿冰面而进入湖泊中心。 尘暴降尘样品在尘暴季节(5 月份) 和非尘暴季节(11 月份) 的粒度分布普遍具有3 个组分, 缺少砂组分, 强沙尘暴事件样品则由4 个组分组成, 粒度主峰均位于众数粒径在100~200 μm 的粗粒组分。结果显示, 苏干湖湖泊沉积能够较好记录当地大气粉尘, 砂组分与湖泊周边干旱地表经历的近地面强沙尘活动有关, 粗粒组分记录了区域性的尘暴事件, 细粒组分主要反映 流域径流状况, 超细粒组分代表干旱区的大气背景粉尘和气溶胶。研究表明, 苏干湖内陆湖 泊沉积客观记录了区域大气粉尘和尘暴事件, 具有重建干旱区大气粉尘变化历史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及沙尘暴前后地表沙物质的粒度特征,对塔中地区的沙尘样品开展了粒度参数计算、粒度组分分离和函数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表沙样品的平均粒径为143μm,细沙和极细沙含量占87.02%;沙尘暴过后表沙样品的平均粒径为97μm,极细沙和细沙含量占79.44%。(2)沙尘暴样品的平均粒径为82μm,粉沙和极细沙含量占80.89%。(3)沙尘暴过后表沙样品的平均粒径减小46μm,黏粒、粉沙和极细沙含量增加,表明沙尘暴携带的大量细粒物质对表沙的粒度特征有重要影响。(4)沙尘暴样品粒度随高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风速,风速阈值7.7~8.4 m·s^(-1),不同高度平均粒径与平均风速的函数关系,在三维空间中采用二阶多项式曲面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  相似文献   

9.
1993年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的一台波长为0.694μm的激光雷达对平流层进行了53次探测,从激光大气回波信号计算出平流层气溶胶后向散射比的垂直分布和12~30km高度范围内的积分后向散射系数。探测结果表明因受菲律宾Pinatubo火山爆发的影响,1993年南极地区平流层气溶胶粒子含量比1990年明显增加,证实了南极冬季平流层云的存在。平流层气溶胶为两层结构,12km附近高度上始终存在着一层厚度为数公里的气溶胶层,25km附近高度的一层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1.
高卫东  魏文寿 《山地学报》2002,20(3):354-359
沙尘天气是塔里木盆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对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分析表明,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浓度远大于非尘暴期间。对策勒和阿克苏两地的比较分析表明,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沙尘暴期间,策勒站细颗粒质量百分比呈下降趋势;阿克苏站细颗粒质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说明尘暴间由于当地沙尘源丰富,细粒物质较多,细粒物质迅速被携带于高空,成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阿克苏站大气气溶胶颗粒主要来源于地表沙源。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阿克苏站和策勒站沙尘暴和扬尘天气的各地壳元素含量均高于浮尘和背景大气,而且能见度能见度愈小,高出的比例愈大;各种沙尘天气发生时,均以亲地元素的浓度为最高。  相似文献   

12.
1991年12月~1992年1月,在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途中,用分级撞击式采样器采集了13个气溶胶样品,用PIXE法分析了样品中的Al、Si、P、S、Cl、K、Ca、Ti、V、Cr、Mn、Fe、Ni、Cu、Zn、Br、Pb等17种元素,并应用富集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研究了气溶胶粒子中的元素组成、浓度粒度分布、气溶胶的地球化学类型、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溶胶中元素的来源、组成、浓度粒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性;气溶胶的来源,如海洋气溶胶除主要来源于海水、受所在洋区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全球性和局地性大气环流的控制,如近岸大气明显受陆源(地壳源和人为源)传输的影响;该年内发生的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和智利哈得逊火山爆发,以及海湾地区的战争等突发事件,对研究区大气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沙尘源状况及其沙尘气溶胶释放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沙尘气溶胶是干旱、半干旱区大气中重要的组成物质, 沙尘天气多发是该区域沙尘气溶胶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新疆1/4的土地被沙漠覆盖,塔里木盆地绝大部分地区沙土和沙壤土占地比率大于60%,沙漠沙以细沙为主, 特殊的下垫面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沙漠周围的边缘地带、河流两岸、古河道中的土壤类型中粒径小于2.5 μm和粒径小于10 μm的土壤颗粒物中细颗粒物分别达到了50%和20%,是大气沙尘气溶胶中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和潜在来源。沙尘天气的产生受大风、降水、植被覆盖度、下垫面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环境背景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岩石、原始土壤(风化壳)、沉积物、地表水、大气降水、气溶胶、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本研究可为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确定环境中的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为南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for the upper 10m firn/ice obtained at the main dome of Collins Ice Cap,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revealed the direct relation of soluble impurities of snow mass to the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e aerosols. It was indicated that sea salt source dominates the atmosphere aerosol around Collins Ice Cap. The simultaneous variation shown by th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f Na~+, K~+, Mg~(2+), Ca~(2+), SO_4~(2-), CI~-, Br~- and very close EF values (≈1) suggested their common marine source and similar deposition process. Besides the possible surface contamination,NH_4~+varied uniformly along deeper part of the core in concentration,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s background value of ammonium.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for NO_3~- concentration profile has not reached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6.
王江  洪雯  吴新萍  陆辉 《中国沙漠》2015,35(6):1652-1658
为了解乌鲁木齐冬季污染天气形成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霾天气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对2013年2月乌鲁木齐东南郊一次典型霾天和正常天气所采集的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霾形成过程细粒子浓度呈现急剧上升趋势,PM1.0/PM10比值高达0.77。SEM/EDX观测显示,霾天形成前后,PM10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霾天规则的石膏颗粒占规则颗粒的71.1%,明显高于正常天气,表明大气颗粒物的硫化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硅铝酸盐飞灰说明采样点周边有较明显的燃煤源输送;二次无机颗粒组成主要为硫酸盐颗粒,由正常天气的16.1%增加到24.6%,高浓度硫酸盐与乌鲁木齐东南郊此次霾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集兰州市和延安市主城区的土壤灰尘样品,测量了其粒径组成,界定了土壤和灰尘不同粒径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和延安市城市土壤灰尘粒径组成有明显的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小于100μm的部分,整体粒径分布情况为:粉黏粒(<50μm)>极细砂(50~100μm)>细砂(100~250μm)>中砂(250~500μm)>粗砂(500~1000μm)。其中兰州市小于100μm灰尘颗粒物粒径所占比例(69.17%)大于延安市(53.49%),极易在外动力条件下再次扬起成为扬尘污染的潜在污染源。从2个城市土壤和灰尘相似文献   

18.
The atmosphere may be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 on Earth and is worth orders of magnitude more to society than it costs as a hazard. However, the atmosphere,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tmosphere, are increasingly being transformed from being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global commons to being conceived of as a global commodity to be bought and sold. There are three basic types of atmospheric commodity: firstly, the material atmosphere itself; secondl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irdly, data or information or predictions about the atmosphere. The global expenditure on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climatological services and research has now been surpassed by the value of new economic instruments such as weather derivatives and climate emissions trading. Atmospheric scientists, climatologists and physical geographers need to be critically aware of what the consequenc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of these development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 might be.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as climate change is increasingly providing new discourses for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to exploit as the atmosphere becomes a tradable green resour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n initial critical framework of analysis drawing from broader literatures on the commodification of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