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乌贼是重要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开展视觉生理研究是光诱乌贼渔业提出的迫切课题。又因头足类眼在构造上处于脊椎动物眼的过渡阶段,所以这种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六十年代初对乌贼适应性问题开始研究。和(1962)以乌贼为  相似文献   

2.
几种甲壳动物视网膜电图特性的昼夜节律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棉芯电极记录未经麻醉的乳斑虎头蟹Orithyia sinic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比较ERG特性的昼夜节律性。结果表明,乳斑虎头蟹ERG特性表现为其敏感度变化有昼夜节律性,白昼和晚上的光谱敏感曲线和峰值基本不变,仅在长波段和短波段出现不吻合;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ERG敏感度无昼夜节律性变化,白昼和晚上的光谱敏感曲线和峰值完全重合。这种差别可能与动物栖息地的光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视觉特性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分布广,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它的趋光行为表明其视觉特性在生活中占重要位置。目前,对无脊椎动物视觉研究多以昆虫和头足类为对象。虽然Wald等对马蹄蟹、蜘蛛蟹等的色觉方面有过研究,但未能得出一致结论。郑微云、罗会明于1979年所发表的论文,曾用行为方法对三疣梭子蟹色觉进行过研究,但不够深入。我们试图用电生理方法对三疣梭子蟹的视觉特性作较系统分析,为了解甲壳动物视觉特性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日照近海金乌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金乌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学测定,初步研究了山东日照岚山头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Hoyle,1885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胴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胴长(ML)与体重(TW)之间的关系为:TW幼体=6.0×10-4ML2.762 6,TW♀=6.0×10-4ML2.767 1,TW♂=12.0×10-4ML2.585 6;金乌贼为异速生长型,其生长迅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5~6月为金乌贼繁殖季节,成体交配产卵后死亡,属1年生头足类。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时期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生物学体型及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关系。结果表明,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GSI在4月份达到最高(9.51%±7.23%),相比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初,自然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性腺发育提前,且生殖期延长。20世纪80年代初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体型、怀卵量及个体生殖力均大于60年代初和自然海域曼氏无针乌贼,同时曼氏无针乌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物学体型、怀卵量及个体生殖力增大。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的个体生殖力均随着胴长(ML)、体质量(W)、卵巢质量(WO)、GSI这些指标的增大而增大,除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与ML为密切正相关外,个体生殖力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WO是影响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个体生殖力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塑料在全球海洋环境和鱼类中被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然而头足类微塑料的研究甚少,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的研究更是未见报道。根据2020年3~5月中国生产调查船于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36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胃组织微塑料沉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尾鸢乌贼样本中有33尾胃组织中发现微塑料,共计88个,单个样本微塑料含量介于0~6个,平均为2.44个。微塑料长度范围为0.121~2.748 mm,平均为0.878mm,且75.0%的微塑料长度小于1mm;颜色包括黑色(39.8%)、蓝色(31.8%)、透明(10.2%)、白色(6.8%)、红色(6.8%)和黄色(4.6%)6种,材质主要由棉(cotton)(50.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21.6%)、人造丝(Rayon)(10.2%)、聚酯纤维(Polyester)(9.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Styrofoam)(4.5%)、聚乙烯(PE)(2.3%)和丙烯酸塑料(acrylic)(2.3%)7种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海鸢乌贼胃组织微塑料的含量与胃重、摄食强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平均胴长、体重、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南海鸢乌贼胃组织微塑料的沉积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积聚,这种积聚与自身生长可能呈对数函数关系(a>1)。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形态特性,利用2019年9—11月中国灯光罩网作业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594尾鸢乌贼样本,通过内壳结构研究生长特性及不同性别间生长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壳长(gladius length, GL)、翼长(vanes length, VL)、尾锥长(cones length, CL)、尾锥宽(greatest width of cones, 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reatest width of proostracum, 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除VL外所有特征参数与胴长(mantel length, ML)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body weight, BW)的生长关系也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与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比较,内壳的参数与胴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表示。由于内壳参数测量相对于胴长测量误差小更准确,因此内壳参数可用于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比不同头足类内壳结构与胴体的函数关系的差异,可用内壳参数作为种群划分的参考,也为利用内壳结构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5年8—10月开展的4次金乌贼跟踪回捕调查,对灵山湾及胶南近海金乌贼的生长、分布、资源密度及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显示:在金乌贼群体资源生物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方面,8月28日平均生物量和尾数最低,10月4日平均尾数密度最高,10月26日平均生物量最高,且灵山岛西南海域的相对资源密度显著高于灵山湾海域,各航次幼乌贼出现频率均为100%;伴随幼乌贼的生长,资源高密度区由灵山湾向灵山岛西南海域的深水区逐步偏移。调查期间幼乌贼生长迅速,胴长(ML)总平均增长率为0.46mm/d,体重(TW)总平均增长率为0.46g/d,胴长-体重关系式为TW=8.0×10~(-4) ML~(2.6642),胴长、体重与日龄均呈S型曲线关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随机抽测的4个航次共288只回捕个体中,有14只个体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可找到与其对应的亲本,判定为放流苗种,占随机抽测的回捕个体的比例约4.86%,放流初期金乌贼增殖效果显著。本研究为金乌贼增殖放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放流后金乌贼资源的科学养护、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金乌贼增殖放流管理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长毛对虾复眼感受系统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用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于1984年3—5月捕自厦门附近海域。以Ag—AgC1电极记录非麻醉状态下复眼的视网膜电图(ERG),着重从ERG波形、光谱特性方面,研究长毛对虾复眼感受系统。结果表明:(1)长毛对虾复眼明视ERG波形具波长特异性,在白光和颜色光(478,625 nm)适应下,蓝色(461,490 nm)刺激光所引起的ERG波形均与红色(616,642 nm)刺激光所引起的波形有明显不同。(2)暗视光谱敏感曲线(S_2曲线)峰值位于520—540 nm之间,明视S_2曲线的峰值较暗视S_2曲线峰值向短波段偏移约50 nm。蓝色光(478 nm)适应的S_2曲线峰值位于570 nm附近,红色光(625 nm)适应的S_2曲线峰值位于480 nm附近。此外,在蓝(480 nm)或红(642 nm)背景光下,随着背景光的增强,复眼对单色光敏感性的变化率有所不同。上述结果说明,长毛对虾复眼具有峰值分别约为480和570 nm的两感受系统。  相似文献   

10.
角质颚是鸢乌贼重要的摄食器官,信息储存能力强,被广泛用于重建头足类生活史等研究。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结合经研磨后角质颚微结构中的日龄轮纹,对角质颚微结构及其外形生长特性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角质颚上颚微结构分为头盖部和脊突部,两部均由明暗交替的日龄生长纹组成,头盖部的日龄生长纹较为清晰且易于读取。选取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和下翼长(LWL)作为描述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的外形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 UCL和LC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 ULWL和L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最适用对数生长模型表示, UHL、UWL、LHL和LWL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均最适用于逻辑斯蒂生长模型表示。随着日龄的增加,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胴长的比值基本稳定。日龄范围为211—240 d时,鸢乌贼角质颚UHL、UCL、UWL、LHL、LCL、LLWL和LWL的绝对生长率(AGR)较低。鸢乌贼角质颚在日龄介于121—210 d时生长迅速,在日龄介于211—240 d时生长速率下降,日龄211—240 d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的拐点。研究结果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南海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生态学和关键生活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J.Maynard Smith提出的物种竞争模式: x=x(a-bx-cy-kxy) y=y(e-fx-gy-lxy)作了定性分析,并给出两物种共存或其中任一物种死亡,而另一物种趋于确定值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岛地区过去三年中所发生的渔船海损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发生海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错误行为,其次是船舶本身的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提出预防措施:(1)抓好船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2)加强监督检查;(3)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4)加强海上搜寻救助,(5)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6)抓紧海上治安管理;(7)预防涉外海损事故。  相似文献   

13.
MINERALOGY OF COASTAL DEPOSITS OF NORTH-WESTERN SEA OF JAP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stribution of heavy, light and clay minerals in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deposits from different coastal environments (beaches, lagoons, dunes, relict lakes, ria bays and inlets, open inlets) was analysed.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coastal deposits was a result of provenance and its hypergenous changes,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within transit zone, and accumulative conditions of inshore zone. Contents of stable minerals increase in deposits of the inlets confined to mouths of the small streams and in horizons of the sections, formed during regressive phases. Unstable minerals amount is higher in deposits of inlets, confined to mouths of the large river. The clay mineral fraction of shelf sediments consists mostly of illite. Authigenous pyrites dominate in deposits of ria bays, lagoons and relict lakes, formed during transgressive phases. Volcanic glass, found in deposits, is product of Holocene eruptions of Baegdusan (Baitushen) Volcano.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六株硅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为22±1℃,盐度为18‰、28‰和38‰的条件下,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6株硅藻(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 B13; 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 B211;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mutum B114, B118,B221;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B222) 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6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 盐度对六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均有影响,但作用结果因种而异.B13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B114和B222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的干重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为38‰时达到最大值(0.21);B118、B114、B221 和B222的干重均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盐度对B211的干重影响不明显(0.35~0.36).六株硅藻的主要脂肪酸为16:0、16:1(n-7)和20:5(n-3),B211还含有较多的20:4n-6(5.6~7.4‰),B13含有较多的14:0 (20.O~30.9%).B211、B221和B222的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为18‰时达到最大值(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41.7%、37.6%和31.7%).而B13、B118和B114的饱和脂肪酸总合在盐度为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48.1%、31.0%和33.0%).B118、B114、B221和B222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而B13和B21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B118、B114和B2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1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31.3%、23.4%、19.6%和18.6%).B211和B221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25.1%和16.3%).  相似文献   

15.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基于HYDROLIGHT光学模拟软件模拟水表面以下辐照度比R(0~-)和参数f值,着重分析多次散射作用对f值的贡献率以及太阳天顶角、风速和b_b/(a+b_b)对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散射作用对参数f的贡献率受到太阳天顶角、风速和b_b/(a+b_b)的共同影响,使得多次散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贡献率P_(ms)在太阳天顶角从0(°)~85(°)的范围内,随太阳天顶角的增加呈现波动状态,但这种波动随b_b/(a+b_b)值的增加而减弱,P_(ms)在0m/s到4m/s的范围内存在较大的波动,而当风速增加到4m/s时,几乎不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多次散射作用对参数f的贡献率最大值可以达到24.41%,因此在内陆湖泊高散射特性水体中必须考虑多次散射作用对R(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参量的海面阻力系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炳祥 《海洋与湖沼》1997,28(1):96-103
从风浪的能量平衡方程出发,引进若干风要素与波要素以及波要素之间的定性关系,经演算可导出海面阻力系数(Cp)或是风速(U)和波龄(β)或是U和波高(H)的函数,然后沿用最小二乘法,终将得出4组12个回归方程。当β(或β)或H为某一给定值,惟有U为唯一参量时,所提各式均可简化为非线性方程:CD=a+b,U+c.U^2;式中a,b和c为三个经验系数,就所检验的例子而言,本文的结果与实际的符合前人的为好。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对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的总结和应用是白云石(白云岩)成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进一步深入理解目前已有的不同碳酸盐白云化作用模式,将对今后更好地应用和改进现有的模式、甚至总结全新的模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目前...  相似文献   

19.
利用Sorensen相似性指数Ss、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针对山东省日照市坛子网(张网的1种)的渔获物组成进行了生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坛子网的选择性能差,在捕捞小型甲壳类时,会混捕小型鱼类和经济幼稚鱼等大量副渔获。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小型甲壳类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坛子网等张网类渔具的选择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MINE TAILINGS ON THE PRODUCTION OF PLANKT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ine tailings at levels of ca 30 and 300 ppm were added to two plankton communities contained in 60 ton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CEE); a third CEE was used as a control. The mine tailings caused (1) a delay in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hlorophyll a maxima; (2) a shift in the size spectrum of primary producers towards autotrophic flagellates compared with diatoms in the control; (3) a suppression of heterotrophic microflagellates; and (4) an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zooplankt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Zooplankton were observed to have consumed tailings but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as a result of tailings ad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