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丽敏  何群  王永和 《岩土力学》2010,31(8):2630-2636
结合软土变形的大位移、大应变、渗透固结及依时性特点,采用黏弹塑(西原)模型模拟土骨架,建立了分析软土地基的大应变黏弹塑性有限元列式和迭代求解算法,并采用动态“生”“死”单元模拟路堤的施工过程,建立了软土路基双重非线性渗透固结分析模型,研制了相应的大型实用化有限元分析程序LSVEP。分别采用反分析所得参数和室内试验确定参数对路基地表沉降和地基深层沉降进行预测,并将所得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大应变黏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正确;计算参数的准确选择对沉降预测精度影响很大;用反分析所得参数进行沉降预测的精度远高于正分析预测,是提高沉降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塑料板排水法处理软土路基技术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用塑料板排水技术处理软土路基的一个工程实例,提出了软土地基条件下的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以及沉降观测和加固效果分析,为塑料排水板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原湿地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是软土路基的沉降控制对高速公路的质量影响,如差异沉降和残余沉降等。结合实践工程运用,对高原湿地软土路基的沉降进行监测,分析讨论软土路基不同工期的沉降规律、差异沉降,对沉降过程分4阶段进行讨论。然后运用双曲线法、三点法、指数曲线法对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方法得到各断面的最终沉降量值接近,残余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较吻合。可服务于高原湿地软土地区的公路建设工程,也为其他地区的同类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路堤的稳定与沉降。为掌握软土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就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和沉降预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而众多的预测方法给实际应用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预测方法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就几种常用的曲线拟合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针对具体工程选取更为合适的预测方法,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并保证路堤施工和运营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何宁  关秉洪  娄炎  吴毅  苏辉 《岩土力学》2006,27(Z2):86-90
利用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对保国寺旅游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分析。 对比该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测成果,应用最小二乘法准则计算公路软土地基土性参数;根据所介绍的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出该公路9个典型断面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6.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明华  刘煜  曹文贵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规律及其沉降曲线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S型单项预测模型基础上,基于5种S型增长曲线模型,引进组合预测的思想,重点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发展的预测方法与理论,并建立了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的变权重组合S型增长模型,通过数学规划方法求解,从而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沉降观测数据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发展过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模型与方法得到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此外,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比其它单项模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沉降控制复合地基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沉降控制设计理论,结合有关公路设计规范、路面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要求以及有限元法分析路基差异沉降引起路面附加应力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采用工后路基路拱横坡度变化小于等于0.45 %作为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容许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采用有限元法对佛山-开平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标准断面进行分析,采用不同参数计算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根据沉降控制标准,优化出既满足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要求,又效益最优的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软土路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设计参数,即工程水泥土搅拌桩采用面积置换率为8.9 %(对应桩间距1.6 m),桩长8 m,桩径为0.5 m,水泥掺入比为15 %;实际使用时,考虑桩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可适当提高桩体面积置换率达10.1 %(对应桩间距1.5 m)。  相似文献   

8.
罗浩  马建林  周洪燕  周斌  李峰 《岩土力学》2009,30(Z2):374-376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对京沪高速铁路桥梁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的积累,对软土地基沉降过程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曲线回归,以预测其沉降发展规律.为了对桥梁基础沉降曲线全过程进行拟合和预测,通过各种理论计算和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统计归纳,首次提出了变形过程指数法.该成果为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及其他相关工程的桥涵基础的沉降预测提拱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考虑固结历史的结构性软土路基沉降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晶  叶冠林  徐永福  孙德安 《岩土力学》2018,39(3):1037-1046
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结构性海相软土,给公路运营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通过研究某高速公路江苏段,提出了基于Shanghai软土本构模型,利用现有路基下软土的固结试验结果反推施工前原状土本构参数取值的方法。通过水-土耦合有限元程序模拟路基长期沉降,分析了土层结构性、渗透性、软土层厚度对路基沉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初始结构性越强,加载阶段孔隙累积值越大,施工沉降越大;工后土体结构性变化越大,土层压缩越明显。土体渗透性影响路基沉降,渗透性越小,累积孔压越大,沉降时间越长,总沉降量与工后沉降占比越大。软土层厚度影响路基沉降发展,土层越厚,路基最终沉降越大,沉降稳定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0.
李敏刚  张燚  汪操根  李粮纲 《探矿工程》2009,36(3):45-47,52
理论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预测结果很难达到设计要求,不利于指导施工。将现有的理论方法同现场观测信息相结合,对软土地基变形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测,有利于指导和控制工程施工。采用遗传算法和BP最优化法相结合的算法来训练网络,用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中权值;用龚帕斯曲线来分解沉降时序,通过沉降趋势线偏移量来训练网络。采用这种方法预测软土路基沉降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沿海地区深厚淤泥软土的特点和工程建设时效性的要求,本文在总结软土排水固结S-T曲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短程超载真空预压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深厚淤泥的方法,发现深厚淤泥软土在真空负压、超载正压和动力冲击三者优化组合的作用下,主固结沉降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土体强度提高的同时地表吹填土在动力冲击作用下形成超固结的硬壳层。深厚淤泥软土加固后能够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并且能够有效控制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地基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该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深厚淤泥软土地基的加固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围涂工程的海堤直接坐落在软土地基上,致使地基土受到挤淤、排水固结,产生了较大的沉降量。当前计算海堤沉降基本上按照规范规定以分层沉降总和法为主,辅以软土修正系数,对工后沉降要求结合固结计算和类似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对不同的设计人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计算误差。如何准确判断海积软土在海堤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往往是堤防建造和围海造地等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海积软土的变形特性,在室内试验和实测沉降的基础上,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实际的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的模拟,认为采用粘性土弹塑性模型对堤坝沉降变形进行平面应变情况的模拟,沉降模拟跟实测比较接近,并能很好地模拟工后沉降,能解决由经验判断产生的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3.
秦植海  秦鹏 《岩土力学》2012,33(6):1747-1753
海堤工后沉降分析预测对工程维护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堤工后初期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分层总和法和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反演了土层固结系数,并通过对固结系数变化规律的分析,提出采用改进变维分形预测模型对具有较强趋势性的固结系数进行预测,进而对海堤工后可能发生的长期沉降进行预测。以浙江省洞头县北岙后二期东围堤工程的海堤监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映了实际土体的固结沉降机制,能够较好地预测海堤工后沉降趋势,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正交试验的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经绯  程雷 《工程地质学报》2008,16(5):645-650
结合苏北滨海平原连云港地区海相沉积的软土粘粒含量大、海侵海退、多夹层等特点及某高速公路沉降观测资料,考虑复合地基段沉降效果良好、固结显著, 对水泥搅拌桩处理海相软土地基实测累计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在正交设计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似正交设计方法并重点对软土厚度、预压方式、填土高度、桩长和桩间距进行多因素分析, 计算证明了预压方式和填土高度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实测累计沉降的显著影响, 建议在该工程软土厚度范围变化不大的地段, 应优先调整预压方式并控制填土高度。  相似文献   

15.
桥基隧道明挖施工多元信息集成智能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谙男  沙权贤  宋战平 《岩土力学》2014,299(2):490-496
针对大连地铁香工街车站明挖施工邻接桥桩的问题,构建施工远程信息自动化监测体系,进行静力水准仪、电子测斜仪、电子轴力计等传感器布置,获得施工过程多元信息。基于Visual C#.Net平台自主开发了集成智能分析系统,引入支持向量机和差异进化算法,建立三维力学参数反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该软件系统包括数据操作、反馈分析、数据报警和可视化输出的模块。将该方法系统应用于大连地铁香工街车站施工过程,进行多元信息采集,利用实际监测的信息数据,调用系统差异进化算法进行第2层和第3层岩石弹性参数搜索,反馈计算值与监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23%,进而简化了倒换撑方案。然后通过对QCJ-13-01桥墩监测数据的DE-SVM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和超前报警,及时采取隔离桩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桥桩变形。该方法系统集自动化远程监测硬件技术和计算智能分析功能于一体,为类似复杂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提供先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场地回填土与搅拌桩施工顺序将直接影响软土地坪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其中沉降控制是影响地坪安全运行的关键。以近海软土地区工业厂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工程为例,探讨了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回填土两种不同施工顺序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处理效果;通过数值模拟试验,计算分析了不同填土厚度下两种工况的地基固结总沉降、施工沉降、工后沉降。结果表明,采用“先土后桩”的施工顺序的施工期沉降大于“先桩后土”,但工后沉降大大减小,提高了软土地坪地基处理效果,有利于处理后地坪的安全运行,验证了前述分析结论,为合理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层总和法在高速公路软基沉降的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基于钻探的土层划分往往比较粗糙以及基于室内试验的压缩模量确定不太可靠,导致沉降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孔压静力触探(CPTU)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原位测试技术,可以同时测试得到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压沿深度的连续剖面,较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以连盐高速公路为研究实例,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中的最优分割理论,基于CPTU高精度测试数据对土层进行了精细划分,并通过实际沉降观测资料的反演分析确定了基于CPTU的压缩模量计算方法,进而通过对高速公路实测沉降和CPTU预测沉降的比较,验证了文中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地基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赖碧涛  李彰明 《岩土力学》2004,25(12):2041-2044
针对我国地基处理工程管理现状与问题, 开发了交互友好、可拓展式的地基处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资料库及方法选择、图档库及设计、信息交流库及施工与验收、并行工作流控制库等子系统组成。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特点、开发方法、开发软硬件环境、系统实施以及系统的建立,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道路的地基处理工程为例,描述了系统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沉降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滨海新区某真空预压处理现场进行了地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总量80~160mm左右,由工前沉降和施工沉降组成;分层沉降监测资料揭示了沉降量主要产生在吹填土和海相沉积软弱地层中,而且埋设分层沉降观测设施在软弱地层形成的扰动带,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误差。由于塑料排水带的存在,增加了真空预压场地中软土的渗透性,通过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提出了利用沉降观测资料计算土体固结度需考虑其瞬时沉降,建议计算采用地基处理手册相关公式为宜。  相似文献   

20.
软土基坑周围地表沉陷变形计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小青  王朋团  张剑 《岩土力学》2007,28(9):1879-1882
在分析总结基坑周围地表沉陷变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软土基坑变形规律,按指数曲线拟合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变形,推导出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中由支护结构变位引起周围地表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比较,预测地表沉降,对于周围环境要求严格的基坑工程提供了较可靠的计算方法,对于基坑周围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