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站 2 0 0 1年 1月 1 1日晚 8点观测时 ,值班员巡视仪器时发现擦干净的 3支地温表上模糊一片 ,就记为霜。经分析后认为 ,此时不应记霜。因为附在温度表上的是一层薄薄的冰层 ,而并非是白色松脆的冰晶 ;另外 ,霜易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形成 ,而当时为满天的Asop ,且白天下过雪 ,不易于霜的形成。但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冰层呢 ?经仔细检查后发现 ,当观测员擦拭地温表表面时 ,呼出的哈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面 ,在其上冻结成冰层。因此冬季记录霜时 ,一定要根据天气条件和实际情况认真辨别 ,千万莫把结冰记为霜。莫把结冰记为霜@李慧萍$焦作市气…  相似文献   

2.
浅析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上时出现霜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秀珍  张涛 《贵州气象》2007,31(1):43-44
在多年的地面观测中,发现地面温度和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时,仍有霜出现,该文从地温表的安置、下垫面状况、地面辐射及物理属性4个方面对霜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气温在3~4℃,地面温度>0℃时,水汽也能在青草面上凝结成霜。  相似文献   

3.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温度高于0℃时形成露,低于0℃时形成霜.  相似文献   

4.
露和霜能否同时存在?露和霸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其形成的原因是相似的.露是水汽在地面及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钻是水汽在地面和地物上驻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由瞩珠冻结而成的冰珠也记为楷.因此,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及近地物体表面温度的高低是形成露或...  相似文献   

5.
天气现象霜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观测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经验和资料统计分析,对有利于形成天气现象"霜"的天气条件及观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当测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时,过程中期(云层消散1-2 d后)最易出现霜;一般情况下,干枯的草面上比生长着的草面上更易形成霜;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观测时要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尤其是干草面是否有霜形成;夜间可用手电筒照看草面,若有霜,草面上会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现象,再用手触摸草面,会有一种发硬的感觉。天亮后至日出前,要全面查看一遍观测场及视区内的近地物体上是否有霜,以避免日出后轻霜快速融化而漏记录霜。  相似文献   

6.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7.
气温在0 ℃时,可能会在小水体中形成微薄冰层,而在大型蒸发器水体中却不易形成.  相似文献   

8.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 ℃.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 ℃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 ℃以下呢?  相似文献   

9.
霜的形成原因与露相似 ,其主要区别是露为水珠 ,而霜为冰晶。因此 ,有霜时的贴地空气温度必须低于 0℃。植物体的温度降到 0℃以下时 ,其细胞会冻死或会降低其生理机能。东北区的气象台把日最低气温低于 2℃、0℃、-2℃作为轻霜冻、中等霜冻和严重霜冻的指标。初冬的无霜日数和春末终霜日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是气象为农、林、牧、副、渔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常 ,人们将轻霜冻称为霜 ,而将中等以上强度的霜称为霜冻 ,但在记录中 ,均记为天气现象“ ]”。据统计 ,不少年份我国东北各省遭受霜冻灾害的农田均在几十万公顷以上。如 1 …  相似文献   

10.
观测组拿来一套1985年天津出厂的曲管地温表要求调换,原因是20cm 示值与其它三支差3—4℃。经初步外观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将四支温度表放在同一水温中比较,20cm 一支比其它三支低3.5℃,但未发  相似文献   

11.
凌华 《气象》1975,1(10):19-19
霜和霜冻的区别 人们往往把霜和霜冻看成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霜和露、冰、雪等一样,是一种天气现象。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疏松的冰晶,叫做霜。霜和露的形成原因一样,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面或地面物体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观测工作中,有时容易漏记露的现象。一是在夜间雨后转晴的时候。入夜雨停后,草上布满了水珠,但通常此时大都不再考虑记露,有的观测员记了露,有时也被认为是误记。其实,雨后空气潮湿,入夜后近地层气温由于辐射冷却而下降,此时水汽较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形成露。辨别的办法是在夜间雨停后,把观测场里地温表和其它仪器上的雨滴擦干,或在开阔地段选择两处有代表性的浅草层,人工将草层上的雨水珠尽量消除干净。如果过一段时间会在这些仪器或草层上形成露珠,应当记露。二是在日界前容易漏记露。在20时观测时有露,没有立即记入…  相似文献   

13.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种安装曲管地温表的方法安装曲管地温表时,由于对表的深度、角度、距离的严格要求,安装时既费时也不易安装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装置来辅助安装白管地温表。装置的制作。用一块长40cm、宽和高为15cm(或20cm)的方木,沿对角线锯开,取...  相似文献   

15.
统计1990-2012年仙游县霜天气的环流形势,分析2006-2012年仙游县霜个例的气象要素——地面温度、风、云量、相对湿度.结果发现:①500 hPa的槽后西北气流型、经向槽或横槽型、长波槽型为霜天气的优势型;②仙游县平流辐射霜从风向转偏西的22时开始孕育,地面温度出现最低的06-07时生成,日出后风向转偏东的09时迅速消融;③云量、风、相对湿度、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对霜的观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冬季,当500 hPa环流出现有利霜形成的形势;夜晨天气晴好、2 min风速为0.6 ~2.0 m/s且风向偏西、相对湿度在50% ~ 80%之间、地面温度趋4℃或更低的条件下,霜极易在06-07时生成.日出之前,要全面巡视观测场及周边的草、近地物体,做好霜的观测.  相似文献   

16.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以下呢?  相似文献   

17.
直管地温表及冻土器的检查张荣俊在每年入冬前安装冻土器时,我什们按照规范“应注意检查内管、外管的0线与地面是否齐平”的要求进行检查,发现外套管位移数达5—6厘米。基于此,我们又对40、80、160、320厘米直管地温表分别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都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8.
直管地温表弯头连接方法改进设想赵家峰奚邦忠(安徽省芜湖县气象局·241100)当前,气象台站1.6m、3.2m直管地温表的木棒连接弯头,大都采用铆钉铆接。在使用时我们发现,由于铆钉铆接的松紧程度不易掌握,常给深层地温观测带来麻烦:铆接过紧,不利木棒弯...  相似文献   

19.
    
冬季,朔风怒吼,寒凝大地,当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那碧波涟漪的湖水和那潺潺流过的溪水的两旁,先结上一层薄薄的冰层,气温继续下降,冰层也会由薄变厚,而积也不断地扩大.世界上出现了有厚达  相似文献   

20.
在无灌溉水和降水的情况下 ,因土壤蒸发、作物蒸腾等原因 ,农田土壤湿度一般来说是随时间不断下降的。但初冬季节德州气象局测量农田土壤湿度时 ,发现有本次测量数值大于前次测量数值的现象。本人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发现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霜的影响。初冬晴好天气的早晨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冷却 ,易形成霜。上午随着阳光的照射 ,气温上升 ,霜融化后渗入土壤中 ,使得上层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二是“倒浆”现象的影响。冬季农田土壤深度越深 ,土壤温度越高 ,就像大气中的对流现象一样 ,使深层土壤中的水汽升到上层土壤中来 ,且上、下层温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