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辽东青城子地区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构造变形作用与构造演化。作者提出了青城子推覆构造的三阶段演化模式。早期阶段,即第1变形幕形成了北西向转南西向的同斜倒转褶皱,构成了青城子推覆体的雏形;第2变形幕以剪切体制为主,辽吉花岗岩活化和底辟重就位形成了推覆体构造,并产生了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第3变形幕形成了叠加在推覆体构造上的北东向倾伏背斜、向斜构造,并使推覆体构造发生整体机械变位,最终奠定了青城子地区的宏观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吕梁山区吕梁晚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区域性褶皱构造和北东向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其中大坡—大蛇头一带吕梁晚期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具代表意义,通过对韧性剪切带构造形迹研究,对认识吕梁造山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桂东南那卜地区宁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2类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及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构造应力是NE-SW向的,在这一应力的作用下,使早期NE向和NW向构造重新活动,从而构成了一种NE向走滑-NW向逆冲的相互转换程式,即NE向右行走滑性质韧性剪切带和NW向逆冲推覆性质韧性剪切带相互转换的韧性变形体系.  相似文献   

4.
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是鄂西北南化塘地区的主期变形.分别由上震旦统碳酸盐岩褶皱层、耀岭河群强变形层及武当山群顶部糜棱岩组成。剪切带面理南倾,推覆方向自南西向北东.其内发育逆冲褶皱、剪切透镜体、A型拉伸线理等宏观构造及σ型、S-C、斜长石骨牌式、帘石雪球、压力影等微观构造.耀岭河群顶底层位发育蓝闪片岩,顶部为基性蓝闪片岩,底部为长英质蓝闪片岩,特征矿物是有铝闪石。剪切位移量大于16.8km,压力为5×106~3.8×106Pa.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同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相互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拆离滑覆构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东西向的推覆构造及基底拆离现象已有较多的讨论和研究.对重力作用下的南北向基底拆离滑覆现象还未见讨论.以地震反射特征的明显差异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的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平面上形成与周邻明显的构造不协调性.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在重力作用下由南至北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拆离滑覆,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邻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本研究对该区的构造演化研究及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由韧性剪切应变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堑断陷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构造岩、褶曲等多种地质体组合成复杂的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俯冲、加里东期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滑脱推覆和喜山期地堑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7.
桂北三防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和韧性断层。其组成岩石是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初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千糜岩。花岗质糜棱岩构造标志指示运动学方向为由西向东向上逆冲推覆性质。剪切带主要变形时代可能是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推覆构造滑脱层的变形特点,运用以S—R分解定理为基础的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研究了断坪与断坡滑脱层的变形场特征。用全量及增量方法逆解求出了变形滑脱层所受的边界外力;利用变形场与应力场的分析结果,给出了推覆构造在拆离时推覆席体的推移距离及作用推力的简捷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义马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面位于侏罗纪煤系泥岩段的顶面,其下的煤层及上覆的中侏罗统均有次级滑动面发育。推覆构造是由南向北逐次扩展而成的,剖面上构成前展式叠瓦扇。前锋位于煤田北部侏罗纪煤系露头一带,根带位于南平泉断层以南的下古生界及元古界。在F_(16)断层和南平泉断层之间的二叠系、三叠系露头之下,有可能掩盖着大面积的义马组煤系地层。推覆构造发育过程中强大的水平剪切作用使义马组煤层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形成一系列褶皱及逆冲断层,局部煤层形态和厚度发生了改变,对煤层的开采技术条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羊盆地西缘断裂是辽西一系列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的典型代表,对金-羊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盆内沉积地层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论述了该断裂的构造特征、演化历史和对其东侧金-羊盆地形成发展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覆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经过对推覆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的探讨,提出了层圈运动是地球本身运动的基本形式;层圈运动的动力来源于物质横向上的分布不均,层圈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出现推覆构造体系。根据该理论,推覆构造仅仅发生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附近;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是下俯作用。从而对大陆的发生、发展及消亡提出新的见解,把用于洋壳的威尔逊旋回发展到陆壳上,提出了新的全球大地构造旋回。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覆构造体系这一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家堡子金银矿床赋存于辽东裂谷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与盖县组变粒岩互层过渡带中,容矿岩石主要为变粒岩、大理岩和硅质岩。矿床分布严格受推覆构造及其剪切作用形成的北东向剪切构造与层间剥离构造控制。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以深成火山喷流流体为主,岩浆热液流体叠加混合形成成矿热液。因此,高家堡子金银矿床成矿过程中地层岩性是成矿的基础,韧性剪切构造作用是条件,岩浆热液 (硅化 )是成矿关键。据此可以认为高家堡子矿床具有火山喷流-韧性剪切-岩浆热液叠加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造山带地壳演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前震旦纪洋壳向陆壳演化期;震旦—早寒武世古地台发育期;中寒武世—志留纪末期陆壳裂陷地槽发育期;泥盆纪—三叠纪大陆裂谷闭合造山期;中、新生代推覆构造与断块掀斜构造发育期。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普兰店元台逆冲推覆构造为典型双重逆冲构造,以上叠式扩展而成。在自南向北逆冲过程中,形成褶皱推覆体,滞后断层,撕裂断层,反冲断层,并进一步形成构造窗和飞来峰。推覆构造形成于 J2-J3,逆冲推覆后期,花岗闪长斑岩沿逆冲推覆构造就位,其所携带的成矿热液在有利部位富集成金矿。  相似文献   

17.
汝阳南部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与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区之间存在一条北西─南东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调查区内延伸约35km。本文综述了该逆冲推覆构造的运动系统、滑脱面及原地系统的构造变形特征,并根据逆冲推覆的最晚地层、指向标志等特征,推断其形成于早第三纪末期,是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产物。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almost all available published age data, the protolith ages, peak metamorphic ages and cooling rate of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c belt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latest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the Sambagawa metamorphism and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evolutions were summarized.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ttained within the Kuma nappe complex at ca. 145~185 Ma, and uplift through ca. 500℃ at ca. 150 Ma and 350~400℃ at ca. 110~ 115 Ma. The protolith sediments of the Besshi nappe complex were accumulated and subsequently progressively subducted and suffered high P-T prograde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Kuma nappe complex uplifting. The Besshi nappe complex arrived maximum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t ca. 110 ~ 120 Ma and subsequently started rapid uplift with the cooling rate of ca. 14.2℃/Ma at ca. 75 ~85 Ma, followed with the cooling rate of ca. 6.0 ~8.9℃/Ma. The Oboke nappe complex started subduction later than other tectonic units and arrived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t ca. 75 Ma, which followed by the uplift with a cooling rate of ca. 8℃/Ma.  相似文献   

19.
在山东中部郯——庐断裂带西侧,有几个北西向单断箕状盆地,它他属中生代盆地,由北向南分別为:莱芜盆地、蒙阴盆地,平邑盆地。蒙阴盆地位于沂蒙山区的新泰、蒙阴、垛庄一带,控制蒙阴盆地的断裂是新泰——垛庄断裂,它长约百余公里,东南端与郯——庐断裂相交,西北端与莲花山断裂相交,两端多为第四系所复盖。蒙阴盆地的北面是莱芜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