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节律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节律主要受地球内部能量间歇性的释放所控制。旋转系统有不同于非旋转系统的位能、热能和旋转能的相互转换方式。在重力分异和热对流过程中,地核不仅有巨量热能,而且有巨量的旋转能和放射性蜕变能。这是地球能量释放的内因。天文因素使地球内核周期性地南北振动,使地球轨道、体积,形状、自转速度、公转速度和差异旋转状态周期性地变化。这是地球能量间歇性释放的外因。对作差异旋转的内核而言,万有引力常数G的变化可以改变太阳辐射量和太阳系体积,影响核幔的角动量交换和地壳地幔容积,造成热幔柱的形成与喷发,控制了核幔边界的能量交换过程。这是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一一对应的原因,也是地球节律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使人们可以从天文周期预测地质变动。  相似文献   

2.
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忠实  邓军  彭晓雷 《吉林地质》2002,21(1):1-7,14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太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矿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矿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磁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地幔柱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进展,诸如地幔柱特征、动力学模式及其地质意义。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界聚积起来,为液核对流和热幔柱提供足够的能量。核幔边界是产生热幔柱的位置。阐明了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幔柱理论涉及地幔深部物质垂直运动的机制,对了解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球旋转膨胀与冈瓦纳古陆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愚 《地球学报》2005,26(3):195-202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于内圈转动较慢。转动较快的内层层圈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或左旋剪切。即,软流圈之下的下地幔应相对于岩石圈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塑性地核外核之下的内核应相对于外核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在地球层圈之间的剪切力和地球放射性能所引起的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在软流圈产生物质的对流,形成地幔物质对流。推测地核的外核也可能会产生塑性物质的对流。地轴倾角ε的变化以及潮汐转矩和岁差转矩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旋转膨胀是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也是冈瓦纳古陆裂解的运动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8.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学祥  陈震 《地学前缘》1997,4(2):187-19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的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称;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在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  相似文献   

9.
地幔柱假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地幔柱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进展,诸如地幔柱特征、动力学模式及其地质意义.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地核相对地壳、地幔高速旋转,具有巨大动能,旋转阻力不断将其转化为热能,在核幔边界聚积起来,为液核对流和热幔柱提供足够的能量.核幔边界是产生热幔柱的位置.阐明了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幔柱理论涉及地幔深部物质垂直运动的机制,对了解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懋苍  高晓清 《地学前缘》1997,4(2):169-177
地球在其约46亿年的生命史中,多次出现大冰期,关于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促使地球系统演化的的主要来自哪一圈层?气体具有最大的激活能,但大气圈中地球总质量的10^-6,它不可能是主要圈层,固态的激活能最低,下地幔和地内核亦不大可能在地球系统演化中扮演主要角色。地球外核液态,具有较高的激活能,它约占现代地球系统总质量的30%,故可认为它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活动圈层。作为旋转地球上的流体,  相似文献   

11.
太阳系银河年脉动与行星热状态变化杨学祥刘淑琴郑文瑞陈殿友(长春科技大学,长春,130026)笔者已证明自转系统中地球重力收缩造成的位能降低并没有完全转换为热能,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旋转动能;其逆过程亦成立。这是与非自转系统完全不同的能量转换形式。这一原...  相似文献   

12.
地质数据的数理模型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数据的数理模型综合分析方法是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检验和发展的综合动态研究方法。文中以研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和建立地球模型为例,详细阐述这种方法的应用和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由球面压力公式推出的地球处于非绝热状态的结论,既是地核能量周期性大规模释放的理论基础,也是对人类过量开采地球内部热能的一个警告:地球内部热能也是一个有限资源,45亿年来内核已释放出大量热能。过量开采内部热能不仅造成全球短期迅速增温,而且使地球内外长期变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成矿物质供应角度入手,来剖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型矿床/矿集区的成因。研究区内共圈定出5个Cu地球化学块体,区内所有已发现的Cu矿集区和绝大多数已发现的大型Cu矿均位于Cu地球化学块体范围内。根据前人获得的研究区典型成矿岩体的Sr-Nd、Hf同位素及成矿岩体中继承锆石年龄,推断研究区产出有矿集区中Cu地球化学块体内巨量的Cu元素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并有少量地壳物质的贡献。正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规模巨大的Cu地球化学块体,这些块体能够提供区域成矿带所需的巨量的成矿物质,从而使得该区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后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14.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  相似文献   

15.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21,67(2):67030020-67030020
地球在3.8 Ga前不断有小星体撞击,属于不稳定的开放系统,积累了大量物质和能量。太古宙以后开始形成了准圈层结构,转变为封闭的能量消散系统,并开始建立了系统整体凝聚力和活力之间高度平衡的自组织机制。固体地球系统的重力和化学亲和力产生地球系统物质向内运动的凝聚力。地球存储在地核中的热能和放射性物质的核能,是驱动和维持着固体地球内部物质向外运动的活力来源。地球的自组织指的就是自我调控系统凝聚力和活力之间平衡的调节能力。固体地球系统局部时空尺度的物质运动是各态遍历的,大尺度全局的物质运动规律是确定性的,是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固体地球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现在还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地球深部蕴藏着规模巨大的热能,既是推动整个地球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源泉。走向地球深部需要克服热能的“阻力”,而美好生活需要热能提供“火力”。近年来,在绿色清洁能源和双碳战略需求下,深部地热资源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不同地热资源类型、典型地热地质条件、地热应用场景下形成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当前研究热点理论、先进技术和最新进展,从“深部热能赋存机理、深部热能探测与评价、深部热能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征集了22篇论文,组成“深部热能探测与开发利用”专辑,旨在推动和促进地球内热能源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进程,为地热能和双碳战略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21,67(3):571-577
地球在3.8 Ga前不断有小星体撞击,属于不稳定的开放系统,积累了大量物质和能量。太古宙以后开始形成了准圈层结构,转变为封闭的能量消散系统,并开始建立了系统整体凝聚力和活力之间高度平衡的自组织机制。固体地球系统的重力和化学亲和力产生地球系统物质向内运动的凝聚力。地球存储在地核中的热能和放射性物质的核能,是驱动和维持着固体地球内部物质向外运动的活力来源。地球的自组织指的就是自我调控系统凝聚力和活力之间平衡的调节能力。固体地球系统局部时空尺度的物质运动是各态遍历的,大尺度全局的物质运动规律是确定性的,是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固体地球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现在还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胶东地区金矿巨量金质来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在没有其它更有效的直接证明巨量金质来源的情况下,本文通过胶北隆起主要地质体新鲜岩石大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变化规律,间接得出中生代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是巨量金质来源的关键,即郭家岭和伟德山两期壳幔岩浆的混合反应和演化可能是巨量金质来源的主要形成机制,同时更是热量供给源,而玲珑花岗岩可能是少量金质的提供者和主要赋矿地质体。胶东地区金矿主要成矿时间(130~105Ma)与郭家岭(130~125Ma)和伟德山(126~108Ma)两期花岗岩浆演化结晶时间完全吻合,说明其关系密切,岩浆混合反应和冷凝期,岩浆热液上升运移沉淀成矿。该区中生代地质体对早前寒武纪的地球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继承性,中生代地壳混合了大量地幔物质,Au丰度偏高,平均为1.31×10-9,为地球化学高背景场。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由于开与合的转换具有自发形成和自我调剂的功能,所以开与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是地球内部运行体系基本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的动因。开合转换的本质是热能和势能的转换,驱动失衡运动的主要内因是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爆裂;主要外因是陨击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仅矿产的分布与地壳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和它息息相关。因此,对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机理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从地球的壳层结构和其内部的放射性释出热出发,试探讨地球内部的热能向外传递的方式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以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