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第11卷3期刊载署名文章,题为《对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的理解》,摘译如下:有关板块构造的理论假设认为板块内部不会发生任何形变。而当我们考虑真正发生在远离实际板块交界处大的和破坏性历史地震时,这种假设似乎不能成立。美国有关这类的震例甚多。然而这些板内事件不仅仅局限在美国,而且还发生在印度半岛、西非、南非、澳大利亚和几个远离板块边缘的海洋地区。反之,在  相似文献   

2.
正在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事件中,有些事件的波形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我们称这种地震为相似地震。由于地震台所记录到的波形是地震事件的时源函数、地震波传播路径和地震计仪器响应三者耦合的结果,波形的相似性表明地震的震源机制类似、空间位置接近。相似地震是研究地球内部介质随时间变化十分有效的一种手段。本研究收集云南数字地震台网2009—2016年的地震数据,基于时间域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相似地震,建立云南地区相似地震数据库;基于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研究者声称大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影响后续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空间和对间分布,地震优先发生在应力增加区,而在应力降低区地震活动性降低。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定量方法来检验静态应力触发的存在,但还未达成确定一致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一套检验静态应力触发的方法,它需要计算大地震发生期间的一组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我们比较了计算得到的主震之前和之后这些地震事件应力变化的统计分布,目的是确定我们是否可以拒绝分布相同的假设,拒绝该假设将是应力能触发地震的证据。我们将这种检验用于1987年11月24日的埃尔莫尔牧场/苏必斯蒂森山地震序列,发现主震之后的地震事件应力至少增加0.01~0.03 MPa(0.1~0.3bar),在主震之后1.4~2.8年发生,这与主震产生的静态应力触发一致。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谐频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2002、2003和2005年夏季3期流动地震观测资料的频谱分析,发现火山口附近存在一种在频率域中形态比较特殊的地震事件,其频谱由1组等间隔的谱峰构成,峰值振幅随频率缓慢变化,形态与时间域中的谐波信号相似,我们把这种地震事件称为谐频事件。在3个夏季的流动观测中,共发现38个谐频事件,且这些事件大多与震群活动有关。分析表明,谐频地震频谱中的谐波现象与震源有关,可能是岩石破裂过程中,在特殊激发条件下,裂缝壁和裂缝内部岩浆或热液的压力扰动相互作用产生的。我们认为近年来长白山天池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加和谐频事件的出现与深部岩浆的侵入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7年至2019年宁夏本省台网所记录的ML2.5以上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震级新国标《地震震级的规定》[1]和现行地震速报规定对事件进行震级测定,评估结果的差异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国标,天然及非天然地震的单台震级测定的偏差比旧标准更加向0聚合,震级离散程度有所降低;新震级下近台(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震级偏差有所降低,从而弥补了旧标准存在的近台震级偏小问题,因此,新震级标准能够更合理的精确测定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事件的震级,更适用于宁夏地区各类地震事件震级的测定;且与旧标准相比,新旧国家标准下测定的地震事件震级非常接近,相差通常不会超过0.1,差异极小;二者的一致性很好,说明我国震级测定新标准的实施对震级测定来说并不会产生大量的系统偏差,可实现与旧标准的平稳过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下测定的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事件震级将普遍比旧标准高,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对地震预警算法ElarmS-2(地震报警系统第二版)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这里的3州1省即本文所指太平洋西北部——译注,下同)的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地震数据。在测试的地震中,矩震级最大的为7.2级,这也是ElarmS-2算法可以精确测量的最大震级。在台网范围内,ElarmS-2可以准确检测到台网内编目震级大于等于3级的地震,但是对于发生在海上或台网边缘的地震,ElarmS-2能准确识别的事件的截止震级会偏高。对ElarmS-2算法进行若干调整后,降低了发出错误的多重警报的概率。通过模拟历史地震事件,发现新的配置改善了发生在台网边缘的地震事件的算法的性能,而且不会影响台网密集区域的地震事件良好约束的解。我们希望误报数量减少,而且不会误报大地震事件。虽然ElarmS-2假设固定的震源深度,但是震中距和震级估计值仍然是足够准确的,可以提供对震动强度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7.
应力扰动影响地震的复发,并对了解地震周期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州帕克菲尔德圣安德烈斯断层上的大量重复地震为检查重复事件对中强地震发生的反应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使用高分辨率地震台网目录获得的187个M-0.4~1.7级地震重复序列,我们发现重复事件序列的复发时间到接近M4—5地震时缩短了,说明是由大地震触发的。该触发效应在5km左右的距离内最明显,相应的静态同震应力变化为0.6~26.6kPa,并随距离衰减。我们还发现从1993至1998年复发间隔相应地缩短了。这种几年经久不衰复发加速反映了1990年代初断层滑动加速并提高了加载速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很多地震前后存在明显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影响地物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因素很多,而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是强干扰背景下的弱信息,难以简单地将其提取出来.本文将地震相关的热红外辐射异常作为一种事件性的信号分析,通过小波包分析将热红外辐射信息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频带的信号,通过分析各频带信号能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事件性信号检测.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震、2006年4月21日堪察加地震和1998年8月27日伽师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包分析能有效检测这种事件性信号,同时显示这种事件性信号与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机理和时空演化特征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中心(ISC)是一个非政府的、非营利性机构,它的首要任务是产出权威的地球地震活动性报告。《国际地震中心公报》报道了50年(1960~2011年)的地震活动性。近年来由于全球台站日益增加,使得报告的地震事件尤其是事件的震相数量急剧增加。相似的射线路径会引起相关的走时预测误差,这些误差归因于:模型中没有加入地球非均匀性,这导致了对定位不确定性的低估和不利的台网几何结构以及定位偏差。因此,全球的台站分布越密集和越不均衡,大多数定位算法中所做出的假设(观测数据是独立的)越不成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为国际地震中心开发了一种新的定位算法,这种算法考虑了相关误差结构。我们采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有的在ak135模型中有有效走时预测的标准震相来得到更精确的事件定位。本文中,我们阐述了新的国际地震中心定位方法,为检验此方法的可靠性,我们用该方法重新定位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参考事件表中的地面真实事件,我们也对整个《国际地震中心公报》做了重新定位。我们的定位算法虽然只有很小的改进,但是对定位结果的改进却很显著,尤其是在深度的确定上和更精确的形式不确定性分析上。我们论证了新的定位算法;通过后续震相的使用和深度解的测试,相当多的地震震群变得更紧密了;因此该算法为地球地震活动性提供了一个改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便于查考上一年国内外地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进展及对地震界影响较大的事件,本刊试行编辑了这一期“《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大事综述专辑”。我们邀请了地震学界有关方面的地震学家和地震科技工作者为本刊撰稿,选取了其中约30篇。虽然我们事先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但仍难免漏掉某些重要事件或有些内容选得不够恰当。为了今后进一步编好这种专辑,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本期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地震研究的方向任务,其中包括《中国地震预报科学战略》一文,提出一边研究、一边预报,围绕地震预报选择研究课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物理方法和原理为基础,逐步解  相似文献   

11.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12.
发现在最初被认为不活动的北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深部界面观测到的重复性缓慢滑动事件具有独特的非地震性地震学特征。颤动状的地震信号与用跨越过去6年的地壳运动数据识别出的滑动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在滑动事件之间的时段内,颤动活动要么不存在,要么很小。我们称这种颤动和滑动相关现象为幕式颤动和滑动(ETS)。我们认为幕式颤动和滑动的活动可以作为卡斯凯迪亚特大逆冲地震区应力加载的实时指标。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地震发生,公众易处于恐慌之中,这种情绪便是引发地震谣言并使谣言肆意蔓延的重要原因。文章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案例,着重分析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应对中,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提供了一个检验某些设想的机会,这种设想认为地震前可能会出现固体潮应变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已被当作测定孕震带中弹性参数的前兆性变化的有效方法而提出来。我们分析了位于震中40公里内和破裂带南端约10公里内的两套钻孔应变仪连续运行所得的数据。一份关于其中部分数据的初步报告错误地推断,在地震前的一年内曾发生过重要的潮汐导纳变化。现在我们不能确定M_2和 O_1波潮汐幅度中的任何前兆性变化,并推测杨氏模量的任何大尺度的改变都必定在2%以内。如果这些结果带有普遍性的话,我们断定,地震前弹性材料特性的这种变化不会发生在未来震源区的整个实体内。此类固体潮幅度的变化不能视为有实用价值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5.
因孔隙中注入流体而诱发的地震通常有某些特定的典型时空特征。当孔隙压力扩散是主要的触发机制时,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地震前的信号。由人工地震的典型扩散特征出发,我们在中欧的德国和捷克边疆的Vogtland/NW Bohem ia(VB)地区寻找相似的地震模式。VB地区的特点在于在其内部重复发生震级达ML4.5级的地震群。强有力的地球物理学证据表明,在地壳内部的地震事件与流体相关的过程有联系。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流体在VB地区所担当的可能角色。通过孔隙压力扩散机制,我们检验了上升的岩浆流体触发地震事件这样的假定。触发过程主要由两个物理量来控制,水压扩散率和地震临界值(也就是,临界孔隙压力导致地震;稳定的场地有高临界压力的特点),二者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岩石当中。VB地区2000年地震群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我们能够识别扩散信号,并获得了在地震活跃区域水压扩散率的估计值在0.3到10 m2/s之间。应用考虑了与空间相关的扩散率和criticalitypatches的数字模型,我们成功地模拟了2000年地震群的普遍地震模式,包括地震事件的时空分簇和地震活动性的运移。  相似文献   

16.
强震来临之前预先发出警告的地震预警(EEW)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目前运行的地震预警系统基于的是点源假设,由于忽视有效源的效应导致震级幅度被低估,从而在大地震事件中效用受限。在这里,我们探讨地震预警使用活断层附近的小孔径地震台阵来实时表征破裂尺寸的概念。反向追踪台阵波形可实时估计出破裂前沿的范围(代表破裂的尺寸)和方向性,为现有的地震预警系统针对M7地震提供附加的地震预警性能。我们在模拟的实时环境中对其实际运行,并分析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帕克菲尔德密集地震台阵(UPSAR)监测的2004年加利福尼亚帕克菲尔德M6地震记录,以及由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强震传感器监测的2010年El Mayor-Cucapah M7.2地震记录。我们发现基于较小事件的数据校正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帕克菲尔德密集地震台阵下方的倾斜结构引起的反方位角的偏差至关重要。我们估计的破裂长度比其他研究推断的长度短30%,但是对于地震预警的目标仍然是合理的。我们把这种差异归因于破裂方向性效应及单个台阵视野有限。这种方法的准确度也许会随视野重叠的台阵网而改善。我们对此通过九州和北海道北部两个Hi-net台网的台站群追踪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破裂来予以说明。所得结果与远震反投影结果一致且得到了破裂长度及方向性的合理估计值。与提出的其他有限断层地震预警方法相比,该台阵方法受全球定位系统或地震台网的粗略性影响较小,提供了破裂的高频特征而对某些结构获得了比地震动更适合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发现了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地震现象,包括间歇性深部颤动(Obara,2002)、低频地震(Katsumata and Kamaya,2003)、甚低频地震(Itoet al,2006)、慢滑动事件(Hirose and Obara,2005)及寂静地震(Hi-roseet al,1999;Kawasakiet al,1995,2001;Ozawaet al,2002;Kostaglodovetal,2003)。已经表明,就像常规地震一样,产生这些地震的原因都是剪切滑动,只是特征持续时间长些,而且辐射出的地震能量要少许多。在此我们证明,这些慢事件遵循着一种简单的、统一的定标关系,这种关系使其特性与通常地震间具有明显差别。我们发现,它们的地震矩与特征持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挪威地震台阵(NORSAR)与俄罗斯西北地区的地震研究机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阿帕季特)合作的初步成果。我们发现,经所有这些机构台网合并后的地震数据联合处理结果与挪威地震台阵给出的区域地震报告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国际数据中心发布的标准地震报告相比,欧洲北极地区的可定位地震事件数目显著增加了。特别是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北的加科尔(Gakkel)山脊上,这种增长尤为明显。我们还注意到,沿加科尔山脊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都位于该山脊略偏南的区域。我们将其解释为靠近加科尔山脊及其以北地区缺少记录台站,以及使用不能完全代表观测传播路径走时的一维速度模型的结果。我们的结论是,虽然目前对欧洲北极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知之甚少,但通过建立适当的合作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可以预期对这方面的认识将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找最大地震尺度与俯冲带其他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认为某些俯冲带可能永远不会发生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2004年安达曼MW9.2级地震的发生,使这种观点受到了置疑。假如最大地震的复发时间为数百年,而对这些复发时间却罔然无知且我们的观测时段又非常有限,我认为,我们还不能下此结论。目前的证据不能排除任何俯冲带发生9级或者更大地震的可能。基于理论的地震复发时间,我估计全球每百年应发生1~3次M9级地震,过去半个世纪发生的5次M9级地震,反映了地震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并非长期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自红河及其支流开始下切延续至今(约75万年),断裂似乎经历了5—6公里的右旋滑移,我们采用可能的最大切割速率,估计出断层平均滑动速率约为7毫米/年。在这种长期滑动作用下,沿断层观测到最小一级的水平断错是4—9米。如果将这种断错看作一次地震事件,那么,地震平均每500年至1200年可能发生一次。这一点与过去历史记载里近300年内在该断裂上无强震活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