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具低含油饱和度、高含水特征,制约了长2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郝家坪西区长2油藏为例,通过对储层物性、运移动力、闭合高度及含油性的分析,明确了长2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成因。结果表明,长2油藏具油层厚度薄、储层物性差、低幅度小型鼻状构造发育、边底水较活跃的特点,以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低饱和度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圈闭闭合高度低、储层物性差和运移动力不足,导致圈闭内油驱水不彻底,仅在相对较大的孔喉中聚集;油源条件不足、相对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及较高束缚水饱和度也是间接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构造地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东部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需要提出的小断层数量与可能分布位置的定量预测及其导流性研究,对油藏渗流系统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油层和储层顶面的微幅度构造研究,对油水运动规律和油田开发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储层中裂缝的分布影响着低渗透油田开发井网的部署及注水开发的效果,对裂缝参数的定量描述与井间预测以及分组裂缝渗透性的综合评价是低渗透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古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储层构造裂缝的形成与分布,现今构造应力场影响着各组裂缝目前的保存状态及其渗透率各向异性,同时还是确定合理注水压力、射孔方案和压裂改造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重点集中在低渗爱的低含水层位,这些动用差的储层主要是由于层间干扰所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藏工程师非常重视储层物性的非均质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而对层间不同含不率引起的干扰现象重视不够,笔者从理论到现场分析探讨了含水率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问题,以指导油田高含水开发期的调整,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6.
康立功 《安徽地质》2008,18(1):20-26
塔河油田2区三叠系油藏是西北分公司开发较早的碎屑岩油藏之一,开发层系有上油组、中油组,油柱高度在15~20m,储层为辫状三角洲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微相沉积,非均质性严重。本区上油组砂体厚度40~0m,中油组25~35m,分布较稳定,物性为中孔、中高渗储层,原油属低粘度轻质油。但2区三叠系油藏实钻变化大,见水快、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较差,经过多次调整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2区三叠系油藏开发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是对本区油藏类型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即2区三叠系油藏是以断裂控制的断块油藏而非背斜油藏,并延伸分析正在投入开发评价的S96-T901井区、TK232-T453井区及T206-T208井区等都为断块(断背斜)油藏。应用断块油藏的观点对塔河地区三叠系油藏勘探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更严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及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剩余油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技术及分布模式,归纳总结了剩余油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志丹油田义正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郝世彦  李旦 《西北地质》2005,38(4):94-101
延长组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含油层段,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占7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油层评价方面不断有新的认识.并不断有新油田的发现,志丹油田义正区即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延长组长6油田之一。通过对志丹油田义正区延长组长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条件、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及储层展布特征分析,总结了影响储集条件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通过含油性分析,总结了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形成条件,认为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是影响油层电阻的重要因索;探讨了影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油藏特征,并对油井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志丹油田义正区延长组长6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5,(6)
探究青化砭油田延长组长6油藏特征,为研究区科学有效的开采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分析数据对储层油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搞清油藏类型对研究区的勘探开发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5,(6)
超低渗透油藏有时会出现同一个油藏区块油井产能平面分布很不均匀的现象,增加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难度。以鄂尔多斯盆地吴410长6油藏为例,结合开发实践,深入分析了产能平面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由于油藏各开发单元所位于的储层砂体不同,造成油井产油的物质基础不一样;储层物性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到产能状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如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及韵律性和层内不连续薄夹层的分布等也对产能分布形成重要影响;储层构造有时也可决定超低渗透油藏的油水分布,构造低的部位油井含水较高;储层普遍发育的微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易开启,造成油藏局部单井点水淹,层间裂缝可能造成注水向非目的层流逸。  相似文献   

11.
油藏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与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油气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烃充注成藏及混合作用模式、储层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油藏内烃的地球化学变化等,阐述了烃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结合实例介绍了油藏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油藏评价与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研究现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烃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研究、烃成藏时间及期次的确定、古油水界面的判别等;在油藏评价和油田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油藏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研究、混合开采油藏单层产能贡献研究以及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等。  相似文献   

12.
哈得逊油田位于满加尔凹陷哈得逊构造带的一个鼻状隆起上,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首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它发现于1998年2月,于2000年8月投入生产,2004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202×104t,2005年实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820×104t,2006年原油年产量达到202×104t。油田由石炭系海相东河砂岩段油藏与中泥岩段2个薄砂层油藏组成,埋深超过5100m。主力油藏东河砂岩油藏是一个具有统一温度压力系统和倾斜油水界面的地层-构造复合型油藏,勘探开发难度大。论述了油田的发现、勘探开发历程及油藏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对超深层、低丰度大油田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边滚动勘探开发边科研攻关,使油田储量和产能规模不断上升的实践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陕西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运移及富集条件等方面入手,对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生成及油气初次运移条件均较好,但储层、油气二次运移及富集条件相对较差。延长组主要有五种油藏类型,油气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岩性、岩相等条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深层油气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日益深入,渴望在盆地中浅层取得大的突破已越来越困难。近年来世界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向盆地深部拓展。国内外均广泛发现的超过油气稳定温度和深度下限的深层油气藏的存在,对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用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对深层油气勘探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深层油气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从深层油气的温度、深层油气的分布、深层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深层油气的稳定性以及深层油气的储集空间等方面论述了沉积盆地深层仍具有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条件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探结果均表明,烃源岩在较高的热演化阶段仍具有形成工业油气藏的成烃潜力。深部地层裂缝和微破裂带是不封闭的,流体可以沿此为通道发生运移并储集,深部有形成大型烃类矿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志留系油气显示良好,储层以中低孔、低渗为主,与上覆泥岩组成3套储盖组合,其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复合油气藏。通过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志留系以多期充注、多期成藏为特征,主成藏期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和喜山晚期。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及断裂发育程度、优质储层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塔河南部地区是寻找构造地层类型油气藏的有利区,托普台地区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OILFIELDWATER,WHICHEXISTSCONCOMITANTLYWITH OILORGASINSUBSURFACERESERVOIRS,ISAKINDOFIMPOR TANTCOMPONENTOFRESERVOIRFLUIDANDALSOISADRIVING FORCEANDCARRIERFORHYDROCARBONMIGRATION,ACCUMULA TIONANDHYDROCARBONRESERVOIRFORMATION.OILFIELDWA TER,HYDROCARBONANDRESER…  相似文献   

17.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The reservoir with a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has a uniqu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valuations for the reservoir type, well deployment, selection of well pattern and type, determination of test section,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40 reservoirs worldwide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itled oil-water contacts is summarized in terms of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neotectonic movement and oil-gas explo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nd the needs of exploration research, different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s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such as the calculation of equipotential surfaces for oil and water in the formation, analysis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analysis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 on. Based up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ee of the inclination of the oil-water contact be divided based on the dip of oil-water contact(DipTOWC). The tilted oil-water conta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large dip(DipTOWC≥55 m/km), medium dip(4 m/km≤DipTOWC55 m/km), and small dip(DipTOWC4 m/km).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can be combined with structure amplitud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rvoirs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ilfield with tilted oil-water contacts, reserves evaluation, and well deployment.  相似文献   

18.
油基钻井液成本高昂,但对在复杂地层进行的海洋钻井而言,依然具有水基钻井液不可比拟的优势。针对南海西部油气田3个高难度钻井区块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难题,给出了相应的油基钻井液体系配方、性能和维护方法;阐述了不同海域含油钻屑的处理方法。钻井实践证明,油基钻井液体系不仅是易坍塌井、高温高压井及老油田超低压调整井钻井作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且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性能,有利于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滩海区指辽河盆地向辽东湾延伸被≤5 m海水覆盖的浅水区域,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探区.由于矿权和环保等条件限制,长期以来该类油气区勘探和研究进展迟缓.本次把滩海-陆地作为整体,从构造、地层格架、烃源岩、储层及油藏特征等方面系统解剖滩海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海陆地质条件差异性,通过油气成藏要素类比从已知到未知,探讨滩海区油气勘探潜力.研究发现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具备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斜坡背景下发育多种类型坡折带构成油气运聚指向区;多方向物源导致储集砂体发育;坡折带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明显;斜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构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生储盖配置.据此指出,以笔架岭岭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为重点勘探方向,将会在滩海西部勘探中取得新的突破.该成果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渤海湾盆地其他油田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杨毅  齐彬  黄琳  桂含军 《探矿工程》2013,40(10):5-8
氮气钻井是使用氮气作为循环介质来冷却钻头并带出井筒内岩屑的钻井工艺技术,一般在深井提速或储层钻进中使用。大庆中浅油层具有低孔渗、低丰度、低产量等特点,采用常规钻井工艺开采会导致储层伤害,大幅降低原油产量。介绍了氮气钻井技术、柴油助返技术以及筛管完井技术在大庆中浅油层中的应用。通过4口井的现场试验和摸索,已经在大庆中浅油层的钻完井中形成了配套技术。还通过现场应用效果分析,说明了氮气钻完井技术在大庆中浅油层开采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