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由王勃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设问:“此句中‘星移’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地球的运动,在讲完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后,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小结,并要学生分析该句蕴含的地理意义(诗中“日”为“太阳日”,“八万里”大致点出赤道的周长及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巡天遥看一千河”隐含在赤道地区可观察全天星座。)这样的导入和小结,形式独特,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2.
金明德 《地理学报》1996,51(2):142-146
本文从力学原理出发,讨论了由于地球自转,大陆板块受到一个沿纬圈指向东的主矩和指向赤道的主矢作用,致使板块向赤道作俯冲运动。  相似文献   

3.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4.
据我国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宣布: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明年“元旦”时钟拨慢1秒。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地理练习中,常见到这样的题目:“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一天比24小时长还是短?”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许多内容,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理解和弄清的。但实际上只需依据课本两幅插图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整个地球陆地分布及地形地貌的客观特征提出了:陆地应在两极形成及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的假说。用物态变化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面间有一倾角等理论从陆地受力情况对陆地为什么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作了分析。地球的陆地分布,地形特征,板块与地震,山系与高原,“两岸边缘吻合”,江河流向,“大陆桥”,陆地海洋3:7比例,地球年天数递减规律等地球宏观地形地貌特征,既是该假说的证据,而该假说又能对这些都给出满意的解释。该假说还对洋底与陆地形成及运动动力机制不同以及陆地处处发现海相沉积的原因作了推测,并对陆地运动的最终归宿作了预言。  相似文献   

7.
王永国 《地理教学》2014,(23):58-58
近年来,随着教材版本的多元化,各种教辅资料也铺天盖地,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被误解、地理原理被曲解、或表述或图像存在错误,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此文收录若干加以辨析。 问题一: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图1是最常见的地球自转方向的画法。笔者曾拿此图让一些不懂地球运动的人看图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结果正确率大约一半,可见这种画法从立体的角度看不能正确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因为这种画法有歧义。  相似文献   

8.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陆才稳 《地理教学》2014,(12):26-28
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在六种版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内容编写比较,进行归因推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均密切相关。并提出基于结构图的课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天气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1820—1983年的地球自转变化率资料,分析出地球自转变化存在准44个月、准11年、准24年和准49年的周期。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等,都能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思期中找到关系。已经发现,在地转长期(准24年和准49年周期)加(减)速时,南方涛动指数减弱(增强),大气活动中心向西北(东南)移动,非洲干旱区降水偏多(偏少);同时发现:在地转短期(准44个月周期)加(减)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本文讨论微机在地理学上的应用,介绍可以从英美市场获得的地理软件,并检讨微机在英美地理教学和研究上的一些限制,以促进其在国内地理学上的应用。现存的软件和硬件基本上可以满足地理教学和研究上的大部分需要。随着微机价格的降低,体积的缩小,计算速度、内外存储器容量以及可携带性的增加,其实际应用将会更广。微机已逐渐成为地理教学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段金叶 《地理教学》2008,(10):43-43
太阳日与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是借助手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绕分针运动一周,比较秒针一周的周期与秒针绕分针转动一周的周期,以观察手表的活动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李琳 《地理教学》2011,(7):31-32
课例之一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一节课的课尾,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快要结束的这一节课。最后时刻,我在黑板上再次画上地球公转轨道,我画好椭圆,标明了近日点、一月初和远日点、七月初。  相似文献   

13.
徐涛 《地理教学》2015,(5):50-51
一、课堂“灯下黑”情况分析“灯”是热闹的学生活动和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过多吸引了地理教师的注意力,也很好的推动和丰富了地理课堂,所以把他们比作课堂的“灯”是当之无愧的。“黑”便是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潜在问题。1.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活动“灯下黑”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地理教师设置的流程完成的很漂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所谓的学生活动实际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其他学生并不懂,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笔者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林启福 《地理教学》2013,(12):49-52
介绍地球运动演示仪的制作和教学应用。本演示仪是对现有教学仪器的高度综合和平面简化,结构极为简单,功能极为强大,演示特别直观;可以演示中学教材中所要求的地球运动的全部内容,如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和地理意义,演示日地月三者的关系,还可作为测量当地经纬度的研究性学习的测量仪器,可增强教师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金卫东 《地理教学》2013,(15):30-31,17
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大致东升西落。太阳周日视运动,就是太阳以地球自转的相反方向,绕地轴并随着天球(以观察者为球心,以无限远为半径的球面,由于人的视角对远近的分辨能力有限,看起来好像天体都投影在同一个球面上,即天球上)旋转,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自东向西运动。太阳东升西落运动在天球上形成的轨迹就是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通过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表任何地点任意一天内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以及它们随季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7,(6):46-47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地球自转加速,每天的时间缩短。 据报道,德国马普学会气象学研究所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研究模型,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到2100年全球二氧化碳水平将是2000年的两倍”。  相似文献   

17.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18.
田国全 《地理教学》2014,(16):53-56
正地理是一门兼具文理学科特点的综合学科,学生甫一跨入高中阶段即面临难度相对较高的自然地理内容的学习,难免会因对自然地理一些概念、规律的不理解而出现认识障碍,从而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继而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此时教师能够借用学生初中阶段比较熟悉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作铺垫、作衔接、作类比,无疑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这是很多学生的常识性认识,但为什么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却是自东向西的?初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判断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朱毅 《地理教学》2014,(1):42-43
正一、相关知识背景1.太阳视运动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中,最明显的是天体的周日运动。即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对在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地外的天体以相反的方向、相同的周期旋转。天体的周日运动中最典型的就是太阳的周日运动,也叫做太阳的视运动。2.天球  相似文献   

20.
正某地的日出时间为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所以当两地地理位置确定之后日出时间差值的变化主要由晨线的运动决定。晨线的运动又主要有日运动和年运动两种形式:日运动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晨线以每小时15个经度的速度自东向西运动;年运动受地球公转的影响,晨线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其两个端点的纬度位置在南北纬66°34′-90°范围内做回归运动。由此推出两地日出时间的差值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