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晔  王晓歌  管靖  古恒宇 《地理学报》2022,77(10):2409-2425
把握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规律,有助于新时期中国制定合理的国际移民政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1990—2015年国际双边移民流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面板负二项引力模型,阐明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1990—2000年亚洲主要迁移流集中在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区域内部,且大多发生在邻国之间,2000—2015年出现多条横跨上述三大区域的大规模迁移流;② 人口迁移网络强度相对较低,联系紧密程度先升后降;③ 政治不稳定与战乱冲突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国民收入差异是重要驱动力,多维邻近因素(经济邻近和文化邻近)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 25年间,经济差异的影响先增后减;政治不稳定一直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对人口迁出的影响更大;进出口贸易发展在部分时期积极促进人口流动,留学吸引力影响呈波动趋势;⑤ 非经济和结构性力量在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跨境迁移是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人口迁移行为,跨境迁移主要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跨境迁移流动所牵涉的不仅是迁入国和迁出国,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随着人口迁移流动持续增加,跨境迁移人口的多方位管理与国际合作战略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人口跨境迁移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人口跨境迁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关于人口跨境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1)国际移民数量、来源地和空间分布;(2)跨境迁移类型;(3)跨境迁移动因;(4)人口跨境迁移的社会经济影响;(5)国际移民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数据资料比较陈旧、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理论总结缺乏。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跨境人口迁移的动态监测机制及监测指标;深化研究人口跨境迁移产生社会影响和作用;探讨实现跨境迁移人口管理与境内人口流动管理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合理重构;进一步加强跨境迁移人口创新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周进  黄耿志 《地理研究》2021,40(12):3364-3381
社会升级与经济升级的关系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尚未有决议的前沿问题。本文从就业、社会保障、基本权利和社会对话4个维度建立社会升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经济计量模型揭示了社会升级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升级、经济全球化、政府治理与社会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社会升级的不同维度受经济升级、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治理的不同影响。就业维度主要受政府管制的正向影响,社会保障主要受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正向影响,基本权利维度主要受经济质量效益、创新投入和进口贸易的正向影响,社会对话维度受经济质量效益、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外资的正向影响。② 经济升级对社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治理对这个促进关系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该中介作用进一步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正向调节影响。这表明政府治理对促进经济升级转化为社会升级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且这一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下可以得到增强。本文有助于加深认识经济升级促进社会升级的机制,为探讨中国经济和社会“双升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适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在调节劳动力需求,促进人口、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及缩小地区差异上发挥杠杆作用。此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增强人口活力、改善人口素质也具有积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基于联合国人口司国际移民存量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90—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增速加快,迁移路径更加多样化;(2)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呈集中性特征,迁移目的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国,来源地集中于俄罗斯、印度以及亚洲大部分国家;(3)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临近效应、国际地缘政治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4)沿线国家或地区间人口迁移网络具有明显的社团结构特征,可分为独联体社团、中东欧社团、中东社团、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社团、北非-海湾-南亚-东南亚社团、中国内部社团。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老年人口的规模不仅快速扩大,而且异地迁移也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家庭福祉,而且对迁入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聚焦于这一现象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尚有不足。论文从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决策机制和影响效应3个方面梳理既有国内外文献,发现:① 空间格局上,老年人口迁移存在长距离中小城市迁移、长距离大城市迁移、短距离郊区迁移和短距离中心城区迁移4种模式,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② 决策机制上,老年人口迁移意愿受到经济、健康、舒适和归属等需求因素的驱动,而迁移能力则受到生理、经济与社会基础等因素影响;③ 影响效应上,老年人口迁移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融入以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的数据和方法基础,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友好城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古恒宇  劳昕  温锋华  赵志浩 《地理学报》2022,77(12):3041-3054
准确认识和把握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和影响因素,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借助特征向量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SF PPML)引力模型,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2000—2020年间人口迁移格局总体稳定,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和网络溢出效应,大量人口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迁移至东部地区;② 人口迁移格局稳中有变,不平衡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显现出南北分异趋势,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 ③ 传统引力模型因素(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工资差异、科技教育投入占比、医疗水平)、社会网络因素、环境舒适度(PM2.5浓度)以及生活成本(住宅价格占比)共同影响人口迁移格局;④ 区域经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弱化,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对工资收入、高质量公共服务、环境舒适度等多因素考虑的决策过程,生活成本逐渐对人口迁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李玲 《地理研究》2001,20(4):453-462
从人口迁移进程的变化、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与迁移选择和迁移方式、迁移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及影响等方面,综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进程及研究成果。大量的实证研究,使人们对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了日益清晰的认识,但多数仍停留在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的框架之内。在人口迁移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居民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及迁移人口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比较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6,61(5):F0003-F0003
耿莉萍、陈念平撰写的《经济地理学》已于2006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专业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角度出发,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要素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空间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书中主要论述了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国际分工与竞争、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可持续痔展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黄耿志  周进 《地理学报》2021,76(12):3043-3060
社会升级是指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并保障和改善其作为社会参与者的基本权利的过程,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地理研究出现的一个新兴方向。针对国内地理学聚焦于经济升级、缺乏关注社会升级的研究现状,构建了测度社会升级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量模型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升级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1996—2017年中国社会升级指数从0.358增长至0.445;② 东部地区是社会升级的主要区域,其中又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为核心升级区;③ 社会升级在全国整体和地区尺度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省际发展分化速率得到一定缓解,中西部省份逐步追赶东部省份,重庆的发展引人注目,但东部沿海仍是带动中国社会升级的主导区;④ 经济发展、产业创新、经济全球化、劳动力技能和政府治理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区域社会升级,反映了社会升级受全球和地方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研究认为,经济增长快速并非一定带来社会升级,促进社会升级需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本文为在宏观层面分析社会升级提供了量化方法,对促进认识社会升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经济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起到补充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双升级”的建议以及未来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和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更显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通过对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兴起的宏观背景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其首要目标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和改进经济福利,其适宜环境为均质性空间,其发展动力为适宜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但由于不同地区面临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不同,因此,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试图对各地区周边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并从中发现需要着重解决和突破的关键问题及重点领域,以便为我国各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对可能出现的地缘态势作出未雨绸缪的安排,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人口迁移数据中往往存在较强的网络自相关性,以往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重力模型与迁移数据的拟合度较低,而改进后的泊松重力模型仍存在过度离散的缺陷,以上问题均导致既有人口迁移模型中的估计偏差。本文构建了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负二项重力模型,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2010-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省际人口迁移流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ESF能有效地提取数据中的网络自相关性以降低模型的估计偏差,排序在前1.4%的特征向量即可提取较强的网络自相关信息。② 省际人口迁移流之间存在明显的过度离散现象,考虑到数据离散的负二项重力模型更适用于人口迁移驱动因素的估计。③ 网络自相关性会导致模型对距离相关变量估计的上偏与大部分非距离变量估计的下偏,修正后的模型揭示出以下驱动因素:区域人口特征、社会网络、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因素是引发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而居住环境与公路网络等因素也逐渐成为影响人口迁移重要的“拉力”因素。④ 与既有研究相比,社会网络因素(迁移存量、流动链指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日益增强,而空间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呈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过多次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本文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社会背景、迁移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论述了人口迁移在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农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沿海大城市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尤其是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东部沿海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影响日渐显现.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中国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基础上,文章重新审视了经济全球化对东部沿海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迁移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西方人口迁移研究的系统梳理.将研究重点概括为6点:人口迁移机制、人口迁移途径、人口迁移模型、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国际移民研究和国内人口迁移研究。最后,归纳了西方人口迁移研究中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 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 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 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 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 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 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流动,而且促进了劳动力、金融、资源及环境生产要素等的流动,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物质要素的可利用性.全球化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对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加深了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伞球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污染,造成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增长较快.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享受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并产生顺差的同时,也把环境污染输入进来,并把大量资源输出去,从而造成中国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政治、文化等都会在全球产生更大影响,研究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晓阳  蒙克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82-1489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综合城镇化视角的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空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刘颖  邓伟  宋雪茜  张少尧 《地理科学》2017,37(8):1151-1158
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于流出、流入“双向”视角解析人口迁移格局及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阐释综合城镇化及各城镇化分量值对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省际人口迁移量成倍增长,人口迁出区域空间不断扩散,迁入区域空间虽无明显变化,但内部差异性变化明显; 省际人口迁移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省际人口净迁入率变化明显受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 综合城镇化率变化对省际人口迁入有着重要作用。 人口、经济和土地城镇化率变化对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经济城镇化仍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城镇化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