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银河系自转理论,由视向速度观测得到的较差自转效应曾用 O 型星及 B 型星、银河星团、造父变星等类天体详尽研究过.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显著证实银河系自转理论,而且可以决定自转参数,而自转参数又可以用来研究银河系的自转周期,系内力学定律及质量分布等问题.假定系内恒星的运动在稳定状态,且都绕核心作圆周运动.某恒星和银河系中心(简称银心)的距离为 R,银径为 l,银纬为 b,则因银河系自转而产生的视向速度较差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i)较差自转对谱线形状的影响;(ii)较差自转对测定恒星赤道自转速度的影响;(iii)发现较差自转的可能性.我们得到了两个主要的结果:(i)在目前的观测精度下,恒星的较差自转不能从谱线轮廓的研究中去发现;(ii)对于一个有较差自转的恒星,若把它当作刚体自转来处理,则所定出的赤道自转速度就低于真值.测定值和真值的差别可以根据(8)式近似地估计.  相似文献   

3.
脉冲星——快速自转的中子星是在成为超新星的恒星爆发中诞生的。但银河系的超新星实在太少了,只有蟹云脉冲星的诞生有精确的日期。  相似文献   

4.
天文系统角动量之谜许梅宇宙中的物体很少有不旋转的。地球一刻不停地转动着,导致人们生活在昼夜交替的景色之中。自转着的地球和所有自转着的姊妹行星都围绕着自转着的太阳运行,而太阳又和近二千亿颗自转着的恒星一道绕着银心旋转,组成我们的银河系。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相似文献   

5.
银河系自转曲线给出银面上的圆周自转速度对银心距关系的信息,它反映银河系运动学特征,是研究银河系结构的基本工具. 本文评述了确定银河系自转曲线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并分别对太阳圈以内、以外和银心三个部分作了介绍。最后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确定曲线中的误差来源以及尚待观测验证和理论分析的有关银河系运动学问题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前一个工作里,我们把“恒星视线速度总表”里一万多个恒星的视线速度 V_r 加以分析,得出了各光谱型恒星的视线速度绝对值的平均值,并设计了一个统计方法来作太阳运动和银河系自转的改正.在那个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光谱内有发射线的恒星的视线速度,一般说来比同光谱型的普通恒星大.在表1内列出了9种光谱型的恒星的数目和视线速度绝对值的平均  相似文献   

7.
恒星的Al元素丰度可以为探索星团和星系的化学演化提供重要线索.通过系统分析银河系薄盘、厚盘、核球、银晕以及M4、M5等球状星团中恒星的[Al/Fe]随恒星金属丰度[Fe/H]的变化趋势,得出银河系薄盘、厚盘和核球恒星的[Al/Fe]随着[Fe/H]的增加而缓慢下降,而球状星团M4和M5恒星的[Al/Fe]随[Fe/H]增加没有下降趋势,这暗示Ia超新星对M4和M5恒星元素丰度的贡献比较小.详细研究了银河系恒星[Al/Fe]与[Mg/Fe]、[Na/Fe]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银河系场星的[Al/Fe]与[Mg/Fe]正相关,但在球状星团M4和M5恒星中未见此相关性;银河系盘星及M4和M5等球状星团恒星的[Al/Fe]与[Na/Fe]都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恒星视向速度和横向速度资料 ,建立银河系三维运动学模型 ,以研究银河系在太阳附近运动。给出了相关公式的推导和建立 1 2参数运动学条件方程 ,包括 3个太阳运动速度分量 ,3个银河系刚性旋转分量 ,3个较差旋转分量 ,以及 3个银河系收缩和膨胀运动分量。  相似文献   

9.
陆烨  赵刚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2001,19(4):470-476
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标志着宇宙从暗物质时代到现在已知的宇宙的转折点。目前对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银河系中还没有发现零金属丰度的恒星,金属丰度[Fe/H]≤-2.5的恒星极少。由于近几年的BPS巡天,银河系中已知的极端贫金属丰度的恒星数目大大增多。目前,可探测到的极端贫金属星的金属丰度[Fe/H]最低约为-4.1。金属丰度在-4到-3之间的恒星大约有100多颗,这些恒星的运动学特性非常类似于其它晕星。然而还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或金属丰度[Fe/H]≤-5的恒星。关于第一代恒星的形成过程、初始质量函数以及存在于银河系的什么地方,都还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但第一代恒星确实存在。第一代恒星这个谜一般的实体,向观测和理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探测和预言银河系中的第一代恒星,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观测方案和理论模型。对有关第一代恒星在观测和理论研究上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银河系虽是我们的家,但它仍有许多大问题有回答。陋着天文学家对可观测宇宙边缘处星系的不断深入研究,你可能队内银河系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没有秘密了。其实不然。问题就在于地球所环绕的太阳是一颗处于银河系外围旋臀边缘上的普通恒星,于是我们也就无法获得可以鸟瞰银河系的视野。这就有点像在浓雾天同时公交卡里又公午剩下2元钱的情况下要摸清整个上海一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谱观测获得53颗Be星的自转速度Vsir.i,在Hutchings的方法基础上估算出V和i。我们分析了自转对发射线宽度的影响,利用发射线峰间间隔求取气壳与光球的半径比和稀化因子。文中着重讨论了快自转而且存在恒星风的自转模型同Be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名称解释 “玩转星空”的“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为:我们已知的各种天体都在自转,例如地球、太阳、月球和行星、恒星、星系,包括小行星。自转的同时,绝大多数天体还围绕它所属的天体系统中心运转,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又带着她的一家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这些“转”都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虑了一个有临边昏暗的球形刚体自转恒星模型,并考虑仪器轮廓是高斯曲线,计算了一系列转致轮廓与仪器轮廓的卷积。由计算结果得到了转致轮廓半强度宽PHW与卷积后轮廓半强度宽CHW的关系图,以及仪器轮廓半强度宽GHW与卷积后轮廓半强度宽CHW的关系图。表明,当RHW/GHW>2时,就半强度宽(FWHM)而言,卷积的结果使其变窄(而不是加宽);但是,这一变化不大于RHW的3%。这一结果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对不同仪器上进行的恒星自转速度测量的归算变得简单。理论计算还指出,有可能利用实测的V·sin i—FWHM关系得到临边昏暗系数ε;并利用文献中的观测资料初步得到早型恒星O9.5—B9的临边昏暗系数为0.44—0.99。  相似文献   

14.
<正>恒星的化学元素丰度特征能够反映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化学元素丰度为手段,研究了银河系中恒星的径向迁移对银河系化学演化的影响,以及球状星团中渐进巨星支(AGB)恒星的多星族问题.近年的观测和理论研究表明:恒星在银盘里有径向迁移.基于详细的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再采用分布函数模拟恒星径向迁移过程,研究了恒星的径向迁移对银盘径向元素丰度梯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恒星的自转     
本文由统计的观点讨论三个物理问题:(1)自转恒星的角动量的来源,(2)作一星团之内自转和空间运动的关联,(3) 超巨星是否有相当大的自转。我们的结论是一个恒星的自转角动量可能是由星胚(proto-stars)间或甚至是产生它的物质云间的碰撞引起的。理由是:(a)观测到的恒星自转和它的银线并无关联,(b)属于物理性质不同的集团的星的平均自转速度可以有很大的差别,(C)在天蝎一半人马座B型星团内的恒星自转和它们的内部运动是关联关的:对于星团本身运动得快的星有较快的自转速度。最后一节述及对于由测量得的超巨星光普线宽度推知的速度的解释。这结果和以前所提出的两种超巨星模型均无抵触。  相似文献   

16.
脉冲星辐射理论认为,当中子星旋转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场及电压降低,以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正负电子对时,其射电辐射将消失,即"死亡".统计分析了34颗"死亡线"以下源,即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的空间分布及自转周期等物理性质.首先,这类脉冲星都是场星,与特殊种类脉冲星和高能辐射脉冲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这类脉冲星大多分布在低银纬和距离太阳系较近的区域;再次,这类脉冲星具有较大的特征年龄和较长的自旋周期;最后,这类脉冲星1400 MHz射电光度L1400和自转能损率˙E弱相关.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可能是由于星体通过辐射损失能量,导致自转减慢,自转能损率降低至"死亡线"以下.建议对于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的搜寻,应针对银河系场中年老的、长周期的射电源,而无需针对特殊种类的脉冲星,也无需针对特殊的空间位置.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望观测到更多低能损率射电脉冲星.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银河系中各种化学元素丰度随金属丰度的变化规律。结合恒星核合成理论,可以了解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另外,某些化学元素丰度存在的弥散可能是恒星形成时银河系环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一个统计方法,可以由观测得到的Be星视自转速度U=V sin i,估计出其真自转速度V;本文证实了Be星不是以临界速度旋转的,其真自转速度和临界速度之比为0.7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82—84年对20颗Be星的观测结果。对其发射线特征(定义了V/R、E/C、E/A_0)进行了描述。按发射线特征可将Be星简单地分为三类:单峰、双峰和在发射线中心有强的壳层吸收的星。但是,除了第三类可认为是Be壳层星外,前两类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轴向的和赤道向的Be星。单峰和双峰通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说明Be星的外包层在变化,即HⅡ和HⅠ区的厚度在变化。并且,由观测表明,很可能同时伴随着有光球电子密度等参量的变化。本文还利用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由氦线的半强度宽求得了恒星的自转速度v sin i,并将结果与其它文献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星系是通过将较小的恒星系统并合成较大的恒星系统,近而更大的恒星系统形成的。尘埃构成了行星,小的星系构成较大的星系,星系群发展成星系团。新的迹象证明我们的银河系就曾吞噬过小的星系。天文学家通过SLoan数字巡天(SDSS)发现围绕银河系的一个物质环,他们认为这个环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