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地不仅适宜观光、休闲、度假和疗养,还便于开展丰富的休闲类运动和娱乐项目。通过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气候舒适度、度假旅游资源、度假环境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4个方面构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伊犁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准则层的4项指标按照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为气候适宜度、度假环境条件、度假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2)伊犁地区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得分为4.016 6,属于"非常适宜"级别。研究揭示了影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的因素及相应的权重,研究结论不仅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也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是典型的近海山区省份 ,山海兼备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山海反差为福建省发展大旅游 ,倡导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旅游合作提供资源配置优势。旅游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导向相结合、平等互利、整体提高原则 ;建立合作机构 ,重组共享旅游资源 ,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 ,重新开发旅游精品 ,推进旅游企业合作 ,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是福建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4,24(3):289-292
在分析汕头市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认为汕头市旅游发展需采取以商务型都市旅游为主体,以潮汕文化旅游和海滨度假为特色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汕头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吸引力,积极转化潮汕文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点建设.  相似文献   

4.
分时度假中心建设及其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时度假是一种新型的休闲度假方式,由于它的系统性强、总体规模大,度假村的布局对旅游的主体和客体选择比传统旅游更加严格。单从旅游的角度上讲,分时度假村可以选择于中心城市,也可以选择于相对边远的风景名胜地。但是按照这种度假方式的特点,分时度假村必须接近旅游市场空间大和旅游资源密集的地区布局。由于中心城市具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具备现代旅游的良好基础设施和高效服务能力,具备组织周围地区旅游网络的核心地位,具有高效的信息扩散和示范效应,因而成为分时度假布局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地产是指以区域的文脉为开发契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卖点、以房地产开发为营销手段,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主题的房地产项目,是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商业、居住等功能的,集投资与消费于一体的新型物业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带动地产经济,实现房产开发与旅游景观、民族文化开发三位一体。采用这种开发模式需要重点考虑民族文化主题、区位、政策、配套、市场、开发主体等因素。楚雄彝人古镇项目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旅游地产的成功案例,其成功源于寻找到"地产"与"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成功地将民族文化融入了地产,地产融入了旅游,打造了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6.
基于“本体-认识-方法”论的逻辑范式,从关系范围和主驱力两个视角重新界定了滨海旅游的基本内涵,认为滨海旅游与海岸旅游和海洋旅游具有交叉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沿海岸线陆域和海岸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及不同经济主体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海陆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认为滨海旅游应有独特的滨海生态与人文资源、较长的可游憩时间、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较好的海陆经济产业发展、较高的开发技术支撑和强烈的海洋意识培养等六方面特性;基于内涵界定并遵照滨海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的市场经济驱动、不同主体参与、地方特色强化和游憩环境保护4项原则,从管理经营、空间布局和要素开发等3个关键领域系统地提出了滨海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与企业驱动相结合的管理经营模式、“集聚-联动”驱动的空间布局模式、RMIP要素开发模式,以期为沿海城区滨海旅游地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义彬 《地理科学》2008,28(3):439-444
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为旅游资源,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策划和开发,把农艺展示、田园风光观赏、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是经济欠地达地区。梅州市农业旅游是在农业庄园的基础上、在"三高"农业观光旅游成功案例的示范和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雏形阶段——兴起阶段——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已经发展成为梅州市旅游业的支柱和品牌。分析梅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农业旅游发展特征,剖析其发展存在问题,探讨促进其农业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对经济欠发达山区"三高"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即区域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有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区域旅游城市化、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核心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多核心 网络化",并从旅游发展理念互动一利益共赢、旅游体制机制互动一区域协作、旅游产品设计互动一整合创新、旅游市场营销互动一"同城"效应等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新滨 《中国地名》2010,(5):128-130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开放先导区,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合并,更使其旅游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又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建大连旅游名城核心功能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北亚海滨度假休闲的重要承接地”的“大旅游”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空间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旅游研究往往从"供给"的角度探讨农村和农村居民,而忽视其"需求"角色.该文探讨农村居民旅游流的集中、分布及其空间扩散行为.借助三角图解法从静态尺度上揭示其空间集中现象,引入统治流分析技术考察其基本空间模式,并借助方向性倾向从动态尺度上考察其空间扩散行为.结论如下:1)农村居民受旅行花费限制,出行腹地主要涵盖本省;"省内旅游"发展理应提到战略高度,虽然针对旅游"无边界行为"进行人为的"有界划分",但却符合当前国内旅行的基本特征.2)省际旅游流主要涌向京津辽、苏浙沪、粤琼和陕西四大旅游区域.3)方向性倾向揭示出农村居民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基本特征:城市指向为第一位,滨海地区指向为第二位.  相似文献   

11.
与基于商务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的商务型旅游地、观光型旅游地的成长模式不同,粤北清新县不仅经济发展得益于除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外的"第三条道路"--旅游产业化发展,而且旅游发展也走出了除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清新县充分利用其位于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上的优越区位条件,以及庞大的城市休闲旅游市场,在定位于广州"休闲卫星城"、大珠三角"后花园"基础上,通过休闲娱乐的产业化发展,有效地将"娱憩旅游资源环境"转换为"娱乐旅游吸引物",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从而形成旅游休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现了经济与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属于典型的休闲娱乐型旅游地成长模式.案例为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县市经济与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海岛旅游,特别是群岛旅游是海洋旅游"皇冠"上的"明珠"。海岛因给旅游者远离城市喧嚣和彻底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而倍受青睐,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地区。地中海地区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众多岛屿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文首先对地中海海岛旅游开发经验进行总结,其次通过对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旅游的案例来分析海岛旅游的开发特征: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航海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平衡旅游淡旺季,发展多种旅游;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最后讨论地中海海岛旅游的开发经验,以供其他海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广州都市农业旅游深度开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文君 《热带地理》2005,25(3):263-267,282
广州都市农业旅游呈现发展速度快、起点高、规模大和效益好等特点,但也存在缺乏规划、项目趋同、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显、品牌不强、发展无序等问题。今后应当依托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特色和各种优越的发展条件,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旅游、园艺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农业博物馆旅游4种类型,按北部山区、中部城区农业区、城郊田园、南部滨海4大空间区域合理布局,并通过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品牌带动、挖掘文化内涵、突显农业科技、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等策略和措施,推进都市农业旅游和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各种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指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海滨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是当今最主要的度假旅游产品,温泉旅游度假区在一些国家处于衰落,高尔夫、足球、滑雪等专项旅游度假区发展迅速;全年经营运转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应成为现代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典范。首次提出一些古代园林具有度假区的性质,并从旅游度假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文章最后总结了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走势以及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北岸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海岸,开发历史长,污染较为集中。通过对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根据流域生态学与管理学的原理,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1)实施老环湖公路以下农田的退垦还湖,减少农田污染;(2)拆迁湖滨带居民点,消除农村污染。(3)拆除部分规模小、污染大的旅游度假设施,消除旅游污染和景观障碍。(4)建立主要人湖口经济性人工湿地,净化面源污水。(5)恢复万米沙滩,营造自然和谐的湖滨环境。(6)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海旅游区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7年珠海市旅游区为研究区域,通过ArcGIS技术,将旅游区分布图和珠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996年和2007年)叠加,得到研究区域两期土地利用数据.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珠海旅游区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参考Costanza和谢高地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2007年),得出珠海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据此计算1996-2007年珠海旅游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损失1 639.68万元,进一步分析了旅游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机制.尽管珠海在近年来提出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实际上并未真正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因而其旅游区生态服务功能并没有得以维持,总体生态服务价值和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提出编制并实施基于"低碳、生态"开发模式的旅游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旅游建设用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负面影响;改变旅游土地开发模式,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服务品质,形成良性的有利于旅游地生态服务功能得以维持和不断改善的旅游市场环境等建议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演进与山区自然资源贡献度排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青  姚寿福  张宇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4,22(3):292-297
通过建立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系统论述山区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言,传统意义上曾经在山区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矿产资源、耕地资源、衣食类及轻工业原料类生物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而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正成为21世纪前期推动山区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表明,新时期山区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度(贡献度)排序如下生物资源(0.239)>旅游资源(0.204)>水资源(0.198)>土地资源(0.175)>矿产资源(0.095)>气候资源(0.089),这一排序结果亦可作为实施与确定中国山区资源开发优先次序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资源概况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居民外出旅游与休闲娱乐度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城市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因此,在城市郊区开发建设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也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方向之一。热水口位于福建永安市市区西南面,洪田镇北部,205国道由南向北经过此区,永安市主要河流文川溪则由此往北汇入沙溪。热水口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是有温泉,其出水量大,水温高,这是建设温泉、健身、娱乐、旅游度假区的理想场所。此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旅游协作的内涵与理论基础,针对马芜铜宜城市带区域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协作区域地缘通达性,以及该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着协作的必要性等,提出马芜铜宜城市带区域旅游协作应该优先发展长江旅游线,各中心城市据点启带动作用辐射整个协作区。尝试构建该区域旅游协作的具体可行模式,包括城市带的旅游区域组合和区域旅游主题产品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