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混凝土支撑轴力计算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某大型基坑板支撑轴力监测布置和轴力换算,根据该基坑板支撑轴力、地连墙水平位移和温度监测数据,研究温度变化对超长钢筋混凝土板支撑轴力和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两个工况模拟,验证、预测了板支撑轴力和地连墙水平位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如下结论:(1)板支撑轴力与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温度越高时,温度变化对板支撑轴力的影响越显著,日温差对支撑梁轴力的增幅最大可达30%,表明在支护与开挖工况稳定的情况下,温度作用是长板撑支撑梁轴力变化的主要原因;(2)板支撑处地连墙水平位移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变化对地连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2.
和再良  陈刚 《岩土力学》1997,18(A08):285-289
云毅大厦深基坑位于延安东路50号,为确保工程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在基坑开挖期间对围护结构进行了监测。围护结构设有二道支撑,第一道为钢支撑,第二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在支撑中埋设了钢筋计及应变计,以监测支撑轴力。文章介绍支撑轴力的测试结果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考虑收缩与温度应力的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钢筋应力计量测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时,收缩应温度频力修正是必要的。结合上海浦东某实际工程,从理论上和实测中对支撑轴力中对支撑轴力中收缩和温度应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引起的应力相当于整个支撑轴力的1/3,而温度变化相起的最大应力相当于支撑轴力的1/5。  相似文献   

4.
陈保国  闫腾飞  王程鹏  宗秋雷 《岩土力学》2020,41(10):3289-3299
深基坑地连墙支护体系中局部应力集中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变形与设计值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施工风险。通过设计模型试验,采用可伸缩的内支撑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了内支撑体系、地连墙和墙后土体之间的协调变形特性;得出了内支撑的轴力、墙后水平土压力、基坑周围地表位移、地连墙的最大变形量等随支撑体系调节方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地连墙支护体系协调变形智能调节方法。研究发现,相同的位移控制条件下,上部支撑伸缩引起的轴力变化量最大,底部支撑伸缩次之,4道支撑同时伸缩时影响最小;但是,支撑伸缩的位置越深,对地表竖向位移的影响范围越大,4道支撑同时伸缩对地表位移的影响范围和幅度大于单独伸缩某一道内支撑;支撑伸长可明显减小地连墙水平位移,但是会导致支撑轴力急剧增大。结果表明,实际工程中并非基坑水平位移控制越严格,支护体系就越安全,而是应合理控制内支撑伸缩长度,加强支撑轴力和位移监测。  相似文献   

5.
戚庆学  彭波  董宜辉 《探矿工程》2013,40(10):68-73
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基坑采用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基坑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面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对各工况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工况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性,得到一些有益结论,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第20标段宝通寺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的支护设计和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结果中基坑周围岩土体侧向水平位移和内支撑轴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土层和岩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侧向水平变形程度相差较大,且不同状态的土层侧向水平变形程度亦不相同;由于土层相对于岩层侧向变形较大,其支护时所表现出来的内支撑轴力亦比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地层,进行基坑支护方案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变形性质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对土层和岩层可采取不同的支护形式,以到达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某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肖武权  冷伍明  律文田 《岩土力学》2004,25(8):1271-1274
以某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与内力监测为依据,并结合计算分析探讨了位移与内力大小的变化规律。实测表明:施加的锚杆预应力有10 %~25 % 的损失,在开挖过程中锚杆轴力增加约10 % 左右。钢支撑的轴力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轴力大小、变化与开挖方式、速度及下层支撑的逐一拆除有关;支护桩的变形随桩深、支撑条件变化而变化。基坑顶部的水平位移以坑壁中央最大,靠端部位移较小。总的来说,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大体一致,但由于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的复杂性及施工的影响,使得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锚索的工作状态,对石家庄市鸣鹿大厦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中预应力锚索轴力进行了锁定及基坑开挖回填过程中的监测。监测成果的分析表明:锚索锁定时穿心千斤顶油压表读数与锚索实际轴力存在较大差别,究其原因是张拉设备与锚具的不匹配;下道锚索张拉锁定会使上道锚索轴力减小,但影响不大;基坑回填后锚索轴力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实测最大锚索轴力为锚索设计值的17.9%~50.7%。  相似文献   

9.
根据西北黄土地区第一条地铁——西安地铁近四年地铁基坑工程的监测经验,提出了基坑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常用监测手段,介绍了轴力监测关键技术;测斜仪量测墙体位移关键技术;地裂缝段地表监测点布设的关键技术;盾构地表监测作用、监测项目、地层移动特征;监测报警注意事项。其中着重分析了黄土地区常用的内支撑形式——钢支撑监测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测量数据的出现原因,提出温度对其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江阴大桥南塔墩座落于缓倾顺向高边坡上,其他基岩体由互层状砂、页岩组成,基桩上部20m采取桩周摩擦失效处理。阐述了地基基础安全监测网的构成及监测目的。分别建立了基桩桩顶轴力、摩擦失效段底部轴力、嵌岩段轴力以及外部变形监控模型,并结合监测成果对地基基础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坑围护结构是基坑安全的重要保证。通过三维有限单元模拟,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及结构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某湖底明挖隧道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受力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的不同部位对基坑开挖的响应规律并不一致;水平向支护结构受开挖影响,向坑内倾倒,竖直向桩体随开挖应力重分布影响中段发生弯曲变形,总体稳定。模拟变形结果与监测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基坑围护结构的有效性和模拟计算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基坑后续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慎中  宋珪  江建华 《探矿工程》2012,39(11):51-53
结合无锡地区典型的软土深基坑土钉墙支护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超深基坑中二次注浆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的应用及施工控制;并通过具体试验及监测结果,就二次注浆土钉的承载力情况及二次注浆土钉墙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沉降、水平位移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何宗义 《安徽地质》2013,(4):307-310
首先介绍了徐州某酒店深基坑工程的概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重点介绍了根据场地周边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支护形式,然后提出了对周边环境的监测要求。施工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测,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肖荣军  何广  史宏彦 《岩土力学》2015,36(Z2):459-468
选取某一支护面上的任意一根桩为研究对象,设置一道支撑(或锚索或锚杆)及开挖至坑底,建立其受力平衡方程和位移协调方程。通过圈梁的协调作用,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支护面,推导出能够同时考虑开挖过程、支撑设置以及桩-土-圈梁共同作用的支护面位移和受力方程组,利用FORTRAN语言编制的程序求解,可计算出开挖至坑底工况下圈梁、桩身任一截面的内力、水平位移。通过算例计算圈梁(桩顶)的位移与监测位移及部分桩的内力,与文献[1]方法计算的内力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某商业广场深基坑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排桩加锚杆及钢支撑联合支护结构形式。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本次监测项目、运用的监测装备及其监测进程,并对支护桩水平位移、桩身内力、桩侧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明军  庞有师 《岩土力学》2006,27(Z2):845-848
九华山隧道深基坑施工阶段的监测工作,包括内支撑轴力、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圈梁水平位移、立柱沉降、周边沉降及地下水位等内容,基坑遵循信息化施工的原则进行,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了预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把抢险补救措施,确保了工程的施工安全与顺利竣工,其结果为深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支护桩是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支护效果直接影响到深基坑的稳定性,因此对支护桩应力应变状态 的监测十分重要。该文选择了一种能够单端测量的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简称BOTDR),将其应用 于深基坑支护桩的变形监测,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实施技术路线,并结合南京某深基坑工 程,验证了这一技术方法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基于BOTDR的监测方法可以对深基坑支护桩进行全分布式监测,方法可 行,结果准确,为深基坑支护桩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Twin tunnel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address the increasing transportation demands in large citi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win tunnels in close proximity,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take protective measures that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Field monitoring was conducted for a project of twin earth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EPBS) tunnels in typical soft ground. The preceding tunnel was reinforced by various measures, including trailer bracing, compensation grouting, artificial freezing and scaffold bracing. The entire deformation of the reinforced tunnel was recorded during the succeeding tunnelling process. A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ethod (FEM)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entire process of twin EPBS tunnelling, particularly the reinforcement measures. The computed deformations of the reinforced tunnel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Furthermore, the stress history and pore pressure of the surrounding soil were analysed to investigate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unnel. Both the measured and compu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he face pressure of the succeeding tunnel was smaller than the earth pressure at rest, the preceding tunnel could still experience an inward horizontal convergence and a deflection away from the succeeding tunnel. These distortion modes were caused by the squeezing effect of the horizontal soil arch in front of the succeeding tunnel face. Finally, convergence and deflection indices were proposed to quantify and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inforcement measures. The trailer bracing, as an “in-tunnel”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unnel convergence. However, artificial freezing as an “out-tunnel”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led to the largest reductions in tunnel deflection. A combination of both “in-tunnel” and “out-tunnel” reinforcements wa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9.
以地铁二号线浦东新区段杨高路车站围护结构的设计说明、施工方案及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