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1 地震灾害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上百万次地震,人们可感觉到3级以上的地震就有5万多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上千次,其中破坏性极大的7级以上地震就有20次之多.这些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海上,虽然每年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造成损失的85%.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地震丛集的统计模型化方法以及相应的除丛方法.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地震成丛现象使得地震活动难以分析.这是因为地震丛集与地震丛集、地震丛集与背景活动往往重叠在一起.在进行长期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删除地震在时间上的成丛效应以便估计地震背景活动强度.而在进行短期或实时预报时,需要充分理解地震丛集的特征.地震丛集可以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type aftershocks sequcrice,简称ETAS)模型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绕曲、小型地堑以及陷落柱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地震特征容易混淆,相互之间不易识别从而形成地震假象,给地震构造解释带来的困惑.为了识别这些地质现象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真实反映.通过利用正演模拟技术研究这些地震假象的识别方法,采用地质资料设计不同地质现象的地震模型,正演分析了在叠加、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等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以及采用不同初始迭代速度模型处理的叠前偏移剖面上的特征.认为通过分析地震绕射波的响应特征、采用适合的初始迭代速度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可以分辨出这些地震假象.最后利用地震勘探实例对总结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7,29(6):670-670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报》1999,21(6):667-667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 ,本刊每年在第六期上刊登两张上年度的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 ,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1 998年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1 998年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1998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6,28(6):675-67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7.
基于Voronoi图和地震震中近似满足双曲线分布,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V图和双曲线的地震预警快速定位方法.并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研究结果发现,该地震定位方法能满足地震速报的精度要求,在时效性上也可满足地震预警的需要.该方法在地震预警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时空迁移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云强  罗纲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6):2246-2264
地震在大陆内部断层系统中的时空迁移和丛集的基本力学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活动频繁,其地震时空迁移和地震丛集现象显著,是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区域.我们建立了一个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和地震时空迁移;计算了断层系统的应力演化;并探讨了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地震时空迁移和地震丛集的原因.模拟结果显示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增加或降低断层上的库仑应力,加速或延缓了地震发生,使得区域地震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发生,从而形成地震丛集;另外,区域经过多个地震循环的长期演化,一些孕震断层上的应力状态恰好都达到屈服的临界状态附近,从而也可以导致这些断层上的地震在短期内集中发生,因此产生地震丛集和地震迁移.我们发现当区域经历地震丛集之后,该区域的应力大大释放,区域进入地震平静期;随着构造加载的持续,区域应力逐渐恢复,为下一次地震丛集或地震序列累积应力和能量;上述过程可以重复发生.因此地震丛集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我们还统计了各个断层的大地震相互迁移的模拟结果,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下一次大地震有很大的概率会发生在海原断层上.  相似文献   

9.
《地震学报》2004,26(6):677-677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 ,本刊每年在第 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 ,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2 0 0 3年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2 0 0 3年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2003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5月20日14时25分,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发生6.8级地震.据了解,本市少部分高层建筑和郊县个别地区有轻度震感.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大地震带,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这一条地震带上.这些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100.因此,台湾是我国地震最多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自1901年至1969年的69年间,台湾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6):875-87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2.
王炜等通过对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统计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及地震强度因子Mf值等参数,这些参数在华北地区的地震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反应了地震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地震危险度D值反应了地震在时间上的丛集程度,地震强度因子Mf值反应了地震活动增强的程度,这3个参数分别反应了地震在时空强等三方面的震兆.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料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也.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到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  相似文献   

1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3,35(6):937-937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5.
翟文杰  吴戈  韩绍欣 《地震学报》2004,26(3):334-339
历史地震资料是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对地震事件的认识水平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们对地震的描述,只是在人类发明了地震记录仪后,才能有比较完善的地震目录产生.在此之前,对地震参数的确定,只能依据地震发生时,在地面上所造成的地震遗迹和文字史料来综合确定,用地震烈度表来衡量该地震事件的地震强度,给出历史地震的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16.
地震区域划分,是以国土为背景,将不同地震危险程度区分出来.地震区划图表示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地震危险程度,将这些不同危险程度的地区绘制在地理图上,工程师们便可以根据地震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各个地区的地震强度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一些多地震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区划图,并且都进行过几次修改.如苏联自1948年编制第一张全苏地震区划图后到1980年已陆续编制过3—4次全国性的区划图,美国自1950年后也编制过几次地震区划图,日本自1952年河角广编的地震区划图一直沿用至今.各国所编的全国性的区划  相似文献   

17.
重复地震是指发生在断层同一位置上的一组地震,一般具有相似的震源机制解和相近的震级,在同一地震台记录上具有高度相似的波形.本文总结了重复地震研究的现状,着重介绍了重复地震的识别方法以及重复地震在估算断层深部滑移速率以及测量波速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对重复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提到水库发生地震, 人们凭想象往往会认为: 水库容量越大、坝体越高、坝址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 水库引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 事实正好相反. 科学家统计分析发现, 水库地震与水库容量和坝体高度均没有明显关系.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水库地震, 绝大部分处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内, 而地震频发区域内的水库地震却很少. 这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孙士鋐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报》2005,27(6):698-698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每年在第6期上刊登两幅上一年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0年来,中国地震科学技术无论在观测与研究的规模上,还是在资科与实践经验的丰富上,均已跃居世界前列.陈颙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国家.1975年2月5日海城里氏7.3级地震的预报成功,至今仍是世界地震科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先例.陈颙并不讳言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挫折.但是,他说:这次挫折使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要准确地预报地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也鞭策他们奋发图强,提高中国地震工作水平.10年来,全国已在重要的地震区带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监测台网;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地震地质、地壳深部探测、大地形变测量等工作.在监测预报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震例资料,不同程度地预报了若干中强以上地震;编制了1/300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完成和正在进行若干大中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地震小区划的震害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