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统计基础上,指出广东省丘陵山地遭受的各种“合法”破坏行为.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丘陵山地林业在经历了3次大破坏之后重新获得恢复和发展,然而自90年代末开始又遭受到大种桉树的影响;近10年来为占用耕地作建设用地,山地丘陵被以“易地开发”、“易地保护”的合法手段大肆“开发”;近期更是提出“25°以下坡地开发规划”,这将使丘陵山地遭受全面破坏.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禁利用水源林地、水保林地等生态林业用地种植尾叶桉;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加强用地监控;严格土地开发审批的相关手续,发挥群众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作用;对非法滥用土地的相关领导实行问责制;切实追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造假和腐败行为,以从源头上整治对丘陵山地的“合法”破坏并保护好耕地和山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属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地跨十三个省(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当地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土地资源复杂多样,物产丰富。境内地形起伏,多山地丘陵,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见,整个地区2/3以上的总面积为山地丘陵所据。土壤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富铝风化,属多种类型的红壤、黄壤。河谷平原多种水稻,产量约为全国水稻总产量的90%。这里不仅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如柑桔、龙眼、荔枝与香蕉等),而且还盛产油茶、油桐、漆与乌桕等木本油料和经济林木。这个山区又是我国竹木主要产地,珍贵水产丰富。因此本区历来是我国农林牧副渔的重要生产基地,有“鱼米之乡”的称誉。 但是过去对广大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加之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掠夺式的经营,重采轻造、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烧山取肥、铲草皮等,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致富饶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有利的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出现,水冲沙压良田。这就导致粮食生产基地的土壤贫瘠化,造成低肥低产状态。  相似文献   

3.
刘成武  黄利民 《地理研究》2015,34(12):2268-2282
认识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正确判断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咸宁市4县1市1区的23个村组、1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对1981年以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面积明显下降,农户用地方式出现“省工性”变化,劳动力被农机要素替代,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物质投入显著上升。② 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61%、29.69%与50.56%,但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农户家庭平均粮食占有量却分别下降了10.49%与10.50%,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弱化。③ 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三率”提高幅度高于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水稻总产量与家庭占有量均略有提高,但平原地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粮重心在空间上出现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倾斜的现象。④ 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用地规模,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应对农地边际化作用的关键。从事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生产的农区与农户,应成为国家惠农政策与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德国在农田保护上同样存在很大的压力,全德国的农业用地每天都在减少,我们努力不让他们把我们的土地锯成一小块一小块。”德国北威州农业与环保部农业司司长威尔斯塔克博士和萨克森州农业协会主席沃尔夫良·吕勒博士就耕地保护问题谈了许多。在高度工业化的德国,农田保护方面的压力很大。据两位农业专家介绍,由于建设高速公路、兴办工厂以及其他非农事业的发展,农田正在不断受到侵害,德国的农业用地每天以100公顷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工业的发展,在城镇中心居住的人口比100年前要少得多,人们纷纷搬到郊区去居住,给农田保护带来新的压力。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形势,德国农业方面有一句话,就是“不能让他们把我们的土地锯成一小块一小块”。由于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都很多,农田不断减少的总体趋势相当严重。农田被侵占,不仅减少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自然诸要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们进行农、园、林牧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生产力和利用的适宜性各不相同。地貌决定了土地的形态特征,同时地貌类型、地形高度。坡度。地貌部位。地表物质组成和现代地貌过程等地貌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也影响其他土地要素的形成。发展和性质。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山地丘陵面积达80%以上。地貌条件对本区的土地利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土地资源的地貌条件建阳市地处武夷山脉及其所环抱的闽北地…  相似文献   

6.
<正> 一、风沙区旱作农田概述 1.地理位置:风沙区旱作农田多位于内陆盆地河谷高中高阶地或山前冲(洪)积平原,处于湖盆周边山地和河漫滩之间。它无河漫滩及低阶地灌溉之便,又无高山区丰裕降水之利。由于我国内陆盆地都处于西南信风带,一般风力强劲,加之河湖相沉积的地质条件,多为含沙量丰富的土壤。它有别于黄土丘陵山地的旱作农田,两者由于所处自然气候条件及空间布局的不同,山地旱作农田以水蚀为主,而滩地一风沙区旱作农田以风蚀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地环境的自然特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包括丘陵和山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广泛分布的山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开发利用和改造问题。因此,对我国山地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地理学理论上和工农业生产上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针对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的现实,深入分析区内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开展全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1.土地生产潜力分区 河南幅员广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不同,土地生产潜力存在着明显而复杂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计算全省土地生产潜力的精度,现依据各地自然地理特征(如水、热、地貌条件)的区域差异性,种植业结构的相对一致性,经营管理水平和自然灾害的类同性,尽量保持县界完整性等原则,将全省分为九大土地生产潜力区,即Ⅰ.豫北平原潜力区;Ⅱ.太行山地丘陵潜力区;Ⅲ.豫东平原潜力区;Ⅳ.豫中丘陵潜力区;Ⅴ.豫南平原潜力区;Ⅵ.豫南山地丘陵潜力区;Ⅶ.南阳盆地潜力区;Ⅷ.豫西山地丘陵潜力区;Ⅸ.豫西黄土丘陵  相似文献   

9.
新疆属干旱区,但山地降水较多,北疆山地能形成森林和优质草场,南疆中高山带亦有疏林和草场。山地生产的地表径流是平原区的主要灌溉水源,山区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新疆山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一半,因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急待整治。因此,研究新疆山地的合理利用,对农林牧业发展的布局,国土整治规划及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都有深远意义。本文在综合评价山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山地合理利用方向提出几点区划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西南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少军  邵景安 《地理研究》2018,37(4):659-677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是评判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是否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生态”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土地整治理论与规划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为研究区,立足146个土地整治项目,借助生态位思想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计算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潜力指数,对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布局进行定向。结果表明:①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指标影响显示出显著异质性,其中耕地连片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是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首选因素。② 土地整治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性低于临界水平,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性高于临界水平。③ 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各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均值为0.72,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7434 hm2,占9%。临界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54530 hm2,占67%。不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18845 hm2,占24%。④ 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整体呈多样化格局,Ⅰ等潜力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布局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Ⅱ等潜力区分布范围较广,布局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Ⅲ等潜力区主要位于鹤大台地区,布局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1.
1995-2010年山东省粮食单产变化空间分异及均衡增产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ESDA方法,对山东省1995-2010 年间县域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农业生态区划,分析山东省粮食均衡增产潜力。结果表明:① 山东省县域粮食单产水平之间的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鲁北和鲁西北平原农业生产基础差,单产增长速度最快;鲁西南平原农业生产基础差,单产增长速度较慢;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农业生产基础好,单产增长速度较慢;② 县域粮食单产变化的Global Moran's I 值为0.5708,表明单产变化的区域分布并非完全随机,而是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 种集聚类型中,“H-H”类型区和“L-L”类型区占主导,“H-H”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鲁北和鲁西北平原,“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③ 全省可划分为4 个一级、9 个二级均衡增产类型区,粮食单产增产潜力鲁北和鲁西北平原>鲁中南丘陵>山东半岛>鲁西南平原;总产量增产潜力约为9.50×106 t,其中鲁中南丘陵>鲁北和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山东半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功能发展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异特征日益明显。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揭示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与调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乡村“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资源丰富的醴陵市、浏阳市等地区生产功能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荷塘区、岳塘区等地区生活功能较强,生态环境较好的茶陵县等地区生态功能较强。② 基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共划分为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丘陵生态生产区5种类型功能区,其中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为长株潭地区的三生功能优势发展区,基于“优化主导优势功能、提升中等功能、改善弱势功能”的原则,提出各功能分区的调控路径与发展策略,从而为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转型发展与主导功能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4.
山区气候分析和县级气候区划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气候学提出的两个新课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目前,平原多已开垦,复种指数较高,只有广大山地丘陵地尚有开发余地,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地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国是10亿人口的大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较少,利用山区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解决山区气候调查和分析问题迫在眉睫。县级气候区划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并不仅是一种由特定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因此, 认识在长时间尺度上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农业政策及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稳定少动但对农田生产力形成有 重要影响的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 机理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国家尺度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应用1981~2000 年的NOAA/AVHRR 卫星遥感数据驱动GLO-PEM 模型, 以10 年为时间尺度分析20 世纪80 年代 到90 年代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10 年的时间尺度上, 地形特征控制着农田生产力变化空间格局分异规律, 农田生产力降低的几率随地形起伏度增大而增加, 山区耕地发生生产力下降的可能性比平原耕地高10%~30%。在研究时期内尽管中国农田生产力总量增加, 但仍有24%的农田发生农田生产力下降, 其中71%在丘陵山地, 尤其是地形起伏破碎的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沟道农业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地耦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人地系统科学认知出发,对现代沟道农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方向、典型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为系统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主要结论:(1)沟道农业是乡村地域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协同解决土壤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功能农业,通过“3C”模式,即农业自身内循环、农业外循环、基于农业多功能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生产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伸和城乡功能互补。(3)创新推广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模式、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和土地流转规模生产模式,有助于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4)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理论-实践”贯通式研究,探索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支撑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保障体...  相似文献   

17.
龙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莆田县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龙眼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龙眼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人多耕地少,充足的劳动力对低山、丘陵、山地和木兰溪河谷阶地等适宜龙眼栽培的土地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加上长期栽培加工,总结有一套丰富生产经验,使得莆田素有“兴化桂圆甲天下”之美称。但近年来,世界各龙眼产国普遍重视龙眼的生产发展,特别是泰国,一跃成为龙眼出口最多的国家,占领了港澳、东南亚鲜果市场,甚至打人了中国市场,对中国的龙眼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台湾省龙眼生产也在迅速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唐林楠  刘玉  潘瑜春  任艳敏 《地理科学》2016,36(10):1514-1521
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 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生产功能较强、镇中心及周边村域生活功能明显、山地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功能分布格局。 基于评价结果和空间属性,平谷区划分为西部平原生产区、东部山地生态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中部近郊平原生活区、东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区。其中,西部平原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北部山地生态区是平谷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强功能重优化、中等功能重提升、弱功能重改善”的原则提升乡村地域功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山地气候的基本状况 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究竟有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因为什么是山地,也还没有定论。从气候学观点看来,凡因地形起伏,使气候产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的地区,都可以叫做山地。这样,本文所说的山地,包括相对高度各不相同的山体和丘陵、高原,某些山间盆地和峡谷。山地面积共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仅西半壁的干旱区域和高寒区域大部属于山地,而且东半壁的季风区域,除松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几大平原之外,都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可见山地在我国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金发 《地理研究》1998,17(4):346-351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土地退化的形成,是由其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决定的。土地退化不仅表现为土壤退化,还表现为植被退化和土地状况恶化,其发展过程是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过程多重循环的结果。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