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重力与水准资料计算研究了华北地区的背景单层密度变化和1985-1992年单层密度时变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背景地壳密度变化在承德至北京附近呈向西舌形结构,地壳物质总体具有向西不均匀运移趋势;(2)地壳密度时变主要显示三河至唐山存在相对高值异常,与背景地壳密度变化差异明显;(3)研究地区地壳密度时变与活动断裂带明显相关,地震活动与地壳密度变化的高梯度和等值线拐弯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珊溪水库地区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该地区近地表至地壳中部的精细几何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在纵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横向显示出以断层为界的块状结构特点。研究区内走向北西的双溪-焦溪垟断层向深部延伸超过20 km进入中下地壳,为该区域内主要控制性断层,主要影响周围浅部断层的发育,是该地区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利用赤平极射投影等资料,计算了丹江水库及邻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东向,主张应力为北北西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生代以来应力场基本一致;晚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应力场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处理唐山临时地震台网资料,得到该地震区中上地壳的速度图像。图像表明:上地壳速度在唐山断裂带两侧差异明显,速度结构特征是北西侧为高速区,东南侧为低速区,唐山断裂带为速度陡变带;中地壳速度表现为在研究区中部近东西向展布的低速带,其位置和方向与近东西向的丰台 野鸡坨断裂有对应关系;唐山震源区无论是在深度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存在地壳速度陡变。  相似文献   

5.
介绍建立大地构造内波假说的根据,即:(1)全球海陆分布的低阶球谐特征;(2)全球大洋中脊体系的存在;(3)大陆永存及生长的事实;(4)地壳均衡及莫霍面的化学分界面性质;(5)地槽活动的现象、规律等。在分析以在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地构造运动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认为从薄地壳底部向厚地壳底部迁移的地壳物质流,引起地壳厚度的自激波动,推动地槽运动和大陆生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地区38个GNSS基准站2011~2016年连续6 a的观测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变量最大的区域为山东西南部地区,形变速率约为-24.0 mm/a;西北部地区形变速率较大,为-15.0 mm/a;东南部以及沿海地区沉降速率较小,为-0.5~3.0 mm/a;而在中部地区(泰山山脉)呈隆升趋势,形变速率为0.3~5.0 mm/a。  相似文献   

7.
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金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 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地热梯度的增加不仅引起地壳的体积变化,而且使地壳的荷载发生变化。定量计算表明,在均衡深度以上,局部地壳地热梯度的增加将产生重力负异常。随之而来的地壳均衡运动会造成2km左右的地壳上升,用以补偿膨胀后地壳的质量亏损。  相似文献   

9.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本区地壳内部存在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下地壳底界)和上地幔顶部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本区上地壳厚约12 km,中地壳厚约9 km,下地壳厚约11 km,Moho面深约32 km.地壳厚度(或Moho面深度)由海向陆变厚(或变深),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交界处的北海、合浦,Moho面深度(或地壳厚度)由34 km变为30 km左右.PS转换波测深结果还表明,本区内NE向钦防-灵山断裂、合浦-博白断裂以及NW向小董-合浦断裂向深部延至中地壳,属壳断裂性质.北部湾陆缘地壳性质上仍为陆壳,由陆向洋明显减薄,北部湾盆地发育于这一减薄陆壳的前缘,是由地壳进一步伸展减薄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Դ������ǰ�׹۵�Ľ�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ü?????????????????????????????????????????????????????,???????????????????????????????????:?????????????????????????????????????????????????????????????μ??????????????????????????????У??????????????????λ?????????????????????????Щ????????????????????????????????????????????????????????????????????????????  相似文献   

12.
地球内部的热应力和重力是驱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力源,而这些构造应力往往在地壳薄弱处──断层带发生作用。本文从断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关参数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出发,讨论它们的重力效应,所得结果表明,断层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发生变化时,重力场将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洋中脊是大洋的胚胎,从洋中脊为地堑式中央裂谷的形态特征来看,大洋是拉张应力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据大陆漂移造成海底被动扩张这一结论来分析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源问题。大陆漂移的方向是有规律的,根据世界大洋年龄图等资料进行逆推,还原不同阶段的洋陆展布状态,可以看出,白垩纪以来南半球大陆分解向北运动、北半球大陆分解向南运动,大陆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的过程中向西运动,这种大陆漂移的方向性特征与地球自转力作用的方向性特征完全吻合。根据模拟实验,在空心不锈钢球体的中高纬度表面吸附具有一定质量的磁扣并旋转不锈钢球体,当达到一定转速时,磁扣会向赤道漂移,同时向西漂移。同理,地球上的大陆高出大洋,当中高纬度的大陆自转离极力大于前方大洋阻力时,必然会造成大陆在大洋之上仰冲,也就是大陆在大洋之上漂移。根据离极力理论计算可知,中心在中纬度的大陆产生的离极力足以使前方大洋破裂屈服,从而发生指向赤道方向的逆冲运动;而向赤道运动的大陆因旋转半径变大会产生强烈的向西的同步力,造成大陆西侧大洋破裂并发生逆冲运动,从而向西漂移。板块运动的本质就是大陆挤压大洋造成洋壳破裂逆冲,陆壳于洋壳之上作仰冲运动,大陆前方的古大洋逐渐被俯冲消亡,最终与前方大陆碰撞造山合并成新的大陆;而由于大陆的前行造成其后的岩石圈普遍处于张裂状态,导致原大陆被拉张分解为2个或多个陆块,分裂的陆块之间沿洋中脊增长生长为新大洋。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力除造成板块运动外,还可能使岩石圈内部发生断裂,并在已有断裂上积累和释放势能,从而造成地震。  相似文献   

14.
提出地球重力场中不平衡地壳固体环压、环拉定位集中原理新概念。由于这一新概念的确立,关于地壳斜向滑力最大集中量的物质质量来源理论上可以达到纯固体地壳全部质量的量级。从而找到了地质演化力源中尚未找到的第一力源。指出在斜向滑力等诸力作用下地球壳、幔中固、液环流的存在,论证了基于固、液环流的地质演化的6种地质区型,进而划定了9种地震成因的地质界线。  相似文献   

15.
????????-????????жι????ò???????????????????飬???????????????????????????????????????о????????????????棬?????????-????????жι?????λ????????????????????-???????ж???????????????и??????Ъ??????????????м???????,??????????????,??????????????????????ж??????????λ???2~3 km???????????????????????????????γ?????????棻?????????????????NE-NEE???????????????????????????????????????  相似文献   

16.
天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研究是天体理论物理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探讨板块构造运动驱动力的唯一方法。本文根据动量守恒原理结合天体演化,天体运行规律。推演出地球内部物质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第一种运动—壳、核的南北向相对运动及第二种运动—垂直自转轴的开普勒式旋转运动。从而获得地球内部板块构造驱动力的存在。所以,板块构造驱动力的起源,不在地下而在天上。存在于无垠宇宙的、天体运行之动量守恒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孔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壳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过程与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较合理地解释了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ؿǷֲ�͵ؿǺ�ȶ��봨����ͬ��ЧӦ��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λ???????USGS???????????????????о?????????????????????????????????????????PSGRN/PSCMP?????????????????????????????α???????仯??????????????????????????????Ч?????????????????????????λ???й??????????????????????????Ч????????????????????????????Ч?????????????????????????????????????10%~20%????????????????????30%?????г????????????????????????λ???γ??λ??????λ????????仯???????????18.4????18.0%??15.8%??16.2??????????40 km?????????????λ???γ??λ??????λ????????仯???????????4.6%??5.3%??3.8%??3.8%???????70 km??????????????3.5%??4.6%??3.0%??2.5%??  相似文献   

19.
对洋壳活动断层特征进行分析,认识到洋壳活动断层内存在洋壳生长,内部存在对称、褶皱和火山构造.洋壳生长不仅会形成新洋壳,而且会释放热量,产生推挤力,并在洋壳地形上留下演化痕迹.断层内部洋壳生长会促进断层两侧洋壳发生相对运动,众多洋壳断层活动的综合影响造成洋壳块体的相对运动.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产物,转换断层区域是洋壳块体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北省区域测震台网数字波形数据,利用震源机制解获取江汉盆地东北缘现今地壳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受力源影响发生自NWW向SEE方向位移,使得皂市断裂和长江埠断裂在4~6 km深度范围内发生以走滑为主、兼少量逆冲的剪切破坏,震群活动与古近纪以来的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