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庄煤田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煤田地质特征,对不同矿区、不同煤组的煤进行了稀土元素的含量测试,得出了煤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分布模式,讨论了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来源、含量异常以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煤中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西南地区各含煤时代煤中稀土元素含量测试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地质特征,分析了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讨论了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研究区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为13.53~810.94ppm;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
平庄煤田煤田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煤田地质特征,对不同矿区、不同煤组的煤进行了稀土元素的含量测试,得出了煤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分布模式,讨论了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来源、含量异常以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煤中的稀土元素具有重要的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成煤期火山灰沉降及成煤后热液流体的影响,都可能造成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变高。稀土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复杂,因各自的形成环境不同而不同。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的供给,并且还受成煤过程中的微环境和古地理条件的影响。侵入煤层的岩浆只有温度足够高才可以改变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煤的变质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含量和迁移规律几乎没有影响。利用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识别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5.
淮北花沟西井田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环境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件煤样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分煤层、分类型(稀土元素、环境意义微量元素)讨论了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各样品的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矿物质中,稀土元素含量均呈正常质量分数水平分布,各煤层的稀土元素分布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受陆源影响的煤,ΣREE含量高,稀土元素主要由陆源物质继承而来。受海水影响的煤,ΣREE含量低,分布模式具有海水性质。形成后受河流冲刷的煤,灰分增加,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增加。该研究成果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贵州凯里梁山组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及其地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艳艳  秦勇  易同生 《地质学报》2010,84(2):280-285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结果,分析了贵州省东部凯里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在煤中赋存方式和地质成因。结果表明:凯里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远高于中国煤、美国煤和世界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平均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煤层中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研究认为: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与黄铁矿有关,也存在一部分稀土元素通过原生富集而赋存在惰质组和壳质组中的可能性;相对较弱的泥炭沼泽水动力条件以及偏碱性还原的环境更有利于稀土元素在煤中的富集,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是造成煤中富硫以及利于稀土元素富集环境条件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 ICP-MS,XRF 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花沟西勘查区 24 件煤样和 8 件岩浆岩样品中稀土元素 (REE) 的含量进行测 定与分析,并通过对 8 号煤层和 10 号煤层中稀土元素丰度的研究,探讨了淮北花沟西勘查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和 岩浆侵入对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花沟西勘查区煤中 ΣREE 平均值为 92.09×10-6,LREE/HREE 平均值为 6.54~8.53;岩浆侵入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增加,使煤中稀土元素发生了二次迁移与富集,且岩浆组分对煤中稀土元素的 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MS)对渭北煤田韩城下峪口矿二叠纪主采煤层及其顶底板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和分布模式,探讨渭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及赋存状态。结果表明:与华北和中国煤均值相比,本区煤层中稀土元素相对不富集,∑REY平均含量为87.70 μg/g;剖面上,2号煤中稀土含量稍高于3号煤,3号煤层中自上而下,稀土元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在顶底板中出现富集。研究区煤层中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Ce呈微弱正异常,成煤沼泽受海水的影响程度较小。Eu明显负异常,且∑REY含量与CaO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时的成煤环境为酸性还原环境。煤层与其顶底板样品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成煤期间物质来源基本一致,陆源物质供应相对稳定。煤中稀土元素含量与灰分呈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16),表明煤中稀土元素可能以无机态和有机吸附态共存。  相似文献   

9.
华北若干晚古生代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北聚煤盆地几个主要矿区晚古生代煤系中稀土元素的研究,发现煤系中(煤层、煤层顶板、煤层底板、夹矸)的稀土元素分布复杂,不仅受到宏观地质背景的控制,而且成煤过程中微环境的变化也对稀土元素的分布影响很大。煤系中稀土元素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明显的δEu亏损,含量的不同是它们的主要差别。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的供给;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高于太原组;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的特征;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海水的不相似,海水对太原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模式影响较小;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可导致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的变化,使之趋于岩体稀土元素的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晚二叠和晚三叠世煤中稀土元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华南地区贵州六盘水、江西乐平、露庆和湖北黄石矿区晚二叠和晚三叠世煤层的稀土元素ICP—MS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研究区煤中稀土元素的含萤分布特征、赋存特征、配分模式以及地质控制因素。含量分布表明晚二叠世稀土元素含量总体高于晚三叠世;煤中稀土元素与灰分成正相关关系,部分煤样品由于有富稀土元素的重矿物组合的存在而出现稀土元素的异常高值;同一矿区、同一时代煤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地区同一时代和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煤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具有较大差异;煤的沉积环境,煤中无机矿物组成以及海水的影响是控制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淮南深部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来源及地球化学特征,采集淮南煤田深部山西组煤煤样、夹矸、顶板和底板共20个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及伴生元素含量,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深部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为40.85 mg/kg,低于中国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煤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要是H型配分模式;Eu元素明显负异常,表明煤中稀土元素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Ce元素呈微弱正异常,表明成煤沼泽环境中海水的影响并未造成Ce的严重亏损;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与灰分呈正相关(R2=0.55),与陆源碎屑元素Al、Cr和Th等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海相特征元素(B、Sr和Ca)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运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光学显微镜及煤的工业分析对聚乎更矿区主采煤层下1煤层及其顶底板中的稀土元素、主量元素、显微组分及工业组分进行测定,分析稀土元素的含量、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模式对成煤环境的指示。结果表明:聚乎更矿区下1煤中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3.01×10~(-6),相对不富集; LREE/HREE平均值为3.38;表明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下1煤层顶底板泥岩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远高于煤中,均值为煤中的8.6倍,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顶底板与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相似,受煤炭堆积沼泽水体变化和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稀土元素含量有轻微的分异,煤中稀土元素与陆源岩关系密切。煤中δEu负异常明显,结构保存指数与凝胶化指数图解显示成煤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与Eu异常指示的成煤环境一致。Ce呈现负异常,可能与其处于强的还原环境有关。煤中稀土元素与灰分呈中等正相关关系,与SiO_2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聚乎更矿区下1煤中稀土元素呈无机态赋存。煤层顶底板泥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与粘土矿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伊利石含量与稀土元素富集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AES),系统测定了淮南煤田朱集井田补勘阶段29个钻孔中197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以储量为加权因子,对比研究了岩浆侵入煤层与正常煤层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得出岩浆岩或者岩浆热液中的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受岩浆影响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并无直接关系;10个煤层的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特征基本一致,呈窄振幅的Ce/Ce*值和Eu/Eu*中度亏损(0.49~0.70)的特点,说明泥炭沼泽沉积演化和区域断层对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淮南矿区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采用INAA测试了淮南矿区 13个煤层煤样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得出以下认识 :各煤层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变化都很大。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来源于海水和植物的不多;稀土元素在粘土矿物中含量高,主要以高岭石的形式赋存。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随着成煤沼泽中海水影响的减弱,陆源影响的增强,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增加;煤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也作有规律的变化,从类似于海相生物的分布模式到类似于陆源碎屑岩的分布模式。Eu异常是由源岩继承下来的,Eu负异常的减弱,估计是由于陆源控制减弱、海水影响增强引起的。在成煤沼泽环境中,海水的影响并未造成Ce严重亏损。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延安组2号煤层稀土元素的异常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以2号煤发育较完整的榆林大海则煤矿为例,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分析煤及夹矸中稀土元素(REE)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并揭示稀土元素异常原因。结果显示:煤中总稀土元素(∑REE)含量为3.71~46.21 μg/g,轻稀土元素(LREE,La-Eu)比重稀土元素(HREE,Gd-Lu)更富集;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显示少数样品为Eu正异常;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的样品和拥有Eu正异常的样品主要分布在与夹矸距离较近的煤层中,表明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受到了夹矸的影响;在夹矸中发现很多晶型较好的锆石、磷灰石、透长石及锐钛矿,这些矿物是在聚煤过程中接受火山物质的直接证据。综合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2号煤沉积期,盆地周缘存在一次火山活动,火山灰降落覆盖在泥炭沼泽之上,影响了聚煤作用,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异常。研究结果解释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煤中稀土元素异常原因,为研究区煤的加工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晋北两层中高硫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通过对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得出如下认识;成煤环境对稀土元素的含量具有控制作用。但中高硫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会受到沉积期后酸性溶液下渗淋滤作用的影响;同一煤层中各分层的稀土元素应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模式,异常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指示了沉积期后地质作用的影响;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为无机相,主要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煤中与稀土伴生的有害元素有V,P,Mo,Cr,Cu,Mo,Th和Cd等,在加工洗选过程中有洁净潜势。  相似文献   

17.
对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矿煤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和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岱沟露天矿煤中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48.12×10-6,约为中国煤平均值的2.83倍。LREE平均含量为236.66×10-6,HREE平均含量为11.46×10-6,LREE/HREE平均值为20.81,(La/Yb)N平均值为1.59,表明煤中LREE相对HREE富集。煤中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富集在勃姆石和黏土矿物中。稀土元素分配曲线δCeS变化区间(0.89~2.21)和δEuS中度亏损(0.46~0.86),验证了沉积环境在煤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煤中稀土元素输入的稳定性。黑岱沟煤层中微量元素明显偏高的有Ga、Pb、Se、Sr、Th 和Zr,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中国华北晚古生代和美国煤的算术均值,也高于地壳克拉克值。  相似文献   

18.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测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参数和分布模式,探讨了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煤中的主要赋存方式。研究表明:与华北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本区煤层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产于石盒子组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山两组的,在同一煤层中自下而下稀土元素含量有增高趋势,在顶底板中可能出现富集。Ce呈正异常,Eu明显负异常,不同煤层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似,稀土元素和灰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REE与灰分、灰分中的主要元素以及典型陆源灰分中的微量元素正相关,与反映海相的低灰组分相关性较差。结合煤中矿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获知,淮北煤田二叠纪成煤环境基本不受海水影响,稀土元素主要由陆源供给,而且主要赋存在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中。  相似文献   

19.
煤中稀土元素(REE)可以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与物源信息,同时也是潜在的稀土元素矿产资源。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方法(XRF)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豫西裴沟矿二_1煤层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与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煤层(50)REE含量范围为22.15~278.45μg/g,平均为90.68μg/g;稀土元素的赋存与无机组分相关,与黏土矿物特别是高岭石关系最为密切;稀土元素在不同分层样品中的含量差异显著,成煤后剧烈的构造运动和煤体变形对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没有明显影响;部分煤分层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已经达到工业开采品位,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集黔北煤田花秋勘探区9、16号煤层及其顶板30余件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分析表明,该区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曲线呈明显的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字型,轻、重稀土有明显的分离;其分配模式曲线特征与淮南、淮北二叠纪煤样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曲线相似,但其稀土的总量明显高于淮南、淮北等矿区;受海相影响较大的16号煤层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受海相影响较小的9号煤层,说明煤中稀土元素一定的继承性,同时也表明影响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因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