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GIS支持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讨论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确定权重的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以昆明市为例,介绍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今后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以山东省东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运用GIS技术对用地的自然、社会属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全氮、全磷、土壤盐分五个评价因子,各因子的适宜度的确定和各单元因素适宜性的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改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将GIS引入到土地适宜性的空间评价中评价方法更科学,使评价结果能更好地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项基础工作,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评价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的特点,从新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土地多用途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是寻求解决人地矛盾途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择生产潜力评价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模型,对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以GIS为平台建立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迈阿密模型,以济南市的土地生产潜力为背景,以所得出的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衡量指标采用中国人均热量消费不同生活水平下的耗值,计算济南市目前生活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最后提出了济南市今后在土地利用和缓解人地矛盾方面的对策和应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史冲 《北京测绘》2013,(5):61-64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逐渐得到城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入手,以GIS技术为支撑,提出了一套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法作为评价方法、德尔菲法作为权重确定方法,构建了基于GIS的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以改造前(2007年)的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2号地块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块处于“基本适宜”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京山县平坝镇为研究区域,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遥感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在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探索遥感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从而确定土地对农林业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为湖北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空间监控预警是基于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城市土地适宜性理论,评价城市土地承载力并形成城市土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给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从而实现对空间的监控预警、控制城市增长。我国正步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可扩展空间有限,适当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布局不仅能够节约集约用地,而且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城市增长控制中,处理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不断更新的、日趋繁杂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可以使我们更容易、也最大可能地接近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鄂州市生态环境矛盾和生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红线原理和目标,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及连续性,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灾害危险评价等3方面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展开生态适宜性分析。在GIS与RS支持下,创建了鄂州市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生态适宜性评价,将鄂州市划分为红线、黄线、蓝线、绿线等4个区域,同时,叠加整合已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并将红线区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明确重点保护方向,确定生态红线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