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下岩体变形、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中,多种物理场、化学场是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的,其中应力场、渗流场和热场是其最重要的物理场.文中综述了近40年来地下岩体应力场-渗流场-热场三场耦合作用的研究现状,基于渗流场与热场、应力场与热场、以及三场耦合作用的研究,从场与场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入手,综合分析了从以变量为媒介到以场为媒介,从松散耦合到强耦合,从观测统计模型到数值模拟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地下岩体三场耦合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禾青  杨明芝  罗国富 《地震》2020,40(3):99-111
对7次7级地震和不同地区的8次6级地震研究频次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问题。结果表明, 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多分量显示的特点, 大地震前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中有3~4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发生异常变化, 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个两个贡献率最大的典型场时间因子必定显示出异常变化, 异常典型场占总场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频次场时间因子变化比较敏感, 曲线起伏较大, 异常变化形态复杂多样。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表现出中期、 短期和短临性质的异常变化。采用较大起始震级进行频次场分析能使异常的特征更清晰、 更突出。分析地震频次场时的网格划分往往大于分析地震能量场的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在生物成像(脑磁和心磁)以及磁探测(陆地测磁、海洋测磁、航空测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的物理实现及谱学发展,随着量子磁感技术的发展,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专家学者已证明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是一种与传统核磁共振互补的检测方法;然后,简要介绍了基于原子磁力计的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装置结构及原理,与传统高场核磁共振相比,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消除了对昂贵超导磁体和永磁体的依赖而优势明显,应用潜力巨大;结合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的特点及技术优势,本文设计了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在油气检测应用方面的可行性方案和三组不同种类油(烷烃)、油水两相混合溶液、饱水玻璃珠样品的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的实验方案.随着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的发展,这种技术在井下进行油气探测有希望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了采用泵浦光、探测光传播方向和外磁场方向三轴垂直结构在井下进行油气探测的零场-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前言 地震影响场是指地震破坏影响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有宏观影响场和微观影响场之分,目前常用地震烈度来衡量宏观破坏现象,所以,烈度的分布可以视为一种宏观影响场。本文所说的影响场就是宏影响观场。 影响场需要建立确定的标准,这一标准要反映地震的破坏作用,又要与宏观烈度标准有对应关系,因此,亦可以看作是烈度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有潜力的方法,计算地下任意电导率分布的电磁(EM)响应。基于一个满足波动方程的虚拟波场,散布的EM场就有一个唯一的积分表达式。我们指出,这个积分表达武可以廷拓至包括整个矢量场。我们的算法正是利用了波场和真实EM场问的这个关系,特别是对波场实施数值计算,然后再把结果转换到时间域EM场中。  相似文献   

6.
张毅  顾左文  袁媛  张明  顾春雷  王雷  徐如刚 《地震》2009,29(2):133-140
通过在苏、 鲁、 豫、 皖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开展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了该区域地磁基本场和地磁异常场总强度和水平强度的曲面样条模型, 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 探索研究局部地磁基本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区域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能相对精细地反应区域地磁基本场空间分布, 分辨存在的地磁基本场异常, 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关地球物理场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复杂构造地震波场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地震波场十分复杂,信噪比低。本文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复杂波场的形成原因。在模拟物性差异较大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时,密度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本文用含密度项的声波方程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并进行分析。设计了一个具有起伏地表、低速覆盖层和高速地层出露的复杂构造,从瞬时波场分布分析了形成复杂波场的原因。低速层对地震波场的影响明显,低速层中产生很强的槽波,低速层顶底形成的多次反射向地下传播又形成了复杂的反射波场。为了验证波场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模拟波场用与正演模拟不同的算法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了与已知构造相同的偏移叠加剖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讨论了利用P_n波走时资料对莫霍面的慢度场层析成像的方法与原理。在地震波慢度场的非均匀分布相对背景场为一挠动量的情况下,其走时为背景场分量与挠动场分量的线性迭加,因此,从观测走时中可提取出相对背景场的异常量。对走时异常分量的表达式作适当的变换即可得出拉冬变换形式,运用反投影重建或拉冬逆变换,可以直接求出慢度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张礼平 《湖泊科学》2003,15(Z1):77-82
经SVD分析,截取足够多的预报场和因子场时间系数,使其相互关系代表两场的大尺度联系,预报场时间系数与其奇异向量线性组合估计场能反映原场主要特征.借助最优化技术,选择合理的系数,建立预测公式,由因子场时间系数预测预报场时间系数,同时订正预报场时间系数心a1 a2 aN本身的误差和反演过程中分析误差造成的场格点趋势预测的误差.最后将预测的预报场时间系数和对应奇异向量反演为整个场的预报.预报过程重点考虑可预报的大尺度变化,滤去不可预报的小扰动,依据两场主要耦合关系,预测预报场未来的主要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地幔内部的粘滞度及施加在地表和CMB 的边界条件对地幔对流环型场的激发分析表明,当粘滞度侧向均匀时,环型场与极型场自然解耦,且环型场不影响重力位,当粘滞度侧向不均时,环型场与极型场耦合在一起.两者共同影响重力位.当引入板块运动速度时,边界条件非零,也能激发环型场;对侧向均匀粘滞度地幔,零边界条件不能激发环型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波场反变换从瞬变电磁信号中提取虚拟波场是定位电性界面和刻画地下导电目标形态的有效手段.波场反变换过程中,降低虚拟波场速度有利于改善虚拟波场对电性界面的分辨能力.然而,波场变换核函数随时间、虚拟时间以及虚拟波场速度变化的动态范围极大,且随虚拟波场降速而进一步扩大,造成波场反变换问题高度不适定,制约了虚拟波场提取的精度和效果.对此,在虚拟波场降速的条件下,本文以核函数在无穷区间上积分的解析解为准绳,通过最优化与数据拟合得到了经验公式,确定了波场反变换所需的最优积分区间;在适应采集时间与虚拟波场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缩短了积分区间长度,降低了核函数变化的动态范围,压制了波场反变换方程的病态程度.此外,通过引入精细积分方法求解波场反变换方程,提高了波场反变换方程的求解精度.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对正演模拟的电性源瞬变电磁垂直磁场分量及其时间导数分量进行了波场反变换;结果回代后的拟合数据与正演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5%.在所提取的虚拟波场记录中观察到了合理的运动学特征,如实反映了低阻目标层深度、厚度和二次场观测时间范围的变化.在计算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虚拟波场速度,改善了波场反变换的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讨论了利用Pn波走时资料对莫霍面的慢度场层析成像的方法与原理。在地震波慢度场的非均匀分布相对背景场为一挠动量的情况下,其走时为背景场分量与挠动场分量的线性迭加,因此,从观测走时中可提取出相对背景场的异常量。对走时异常分量的表达式作适当的变换即可得出拉冬变换形式,运用反投影重建或拉冬逆变换,可以直接求出慢度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依据瞬变电磁扩散场与虚拟波动场之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波场反变换得到虚拟波场,进而借用地震勘探上成熟的成像方法定位地质界面的位置以及形态.本文首先将时间域波动方程转换为频率域波动方程,将总波动场分为背景场和散射场、总波速分为背景速度和扰动速度,然后运用Green定理得到了散射场关于地质界面速度扰动量的表达式,并使用Bor...  相似文献   

14.
分形滤波(S-A)技术能够有效地揭示地球物理场的空间相关性,对背景场以及异常场进行分解。应用分形滤波(S-A)技术分解内蒙古某银矿区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结果表明:对研究区高精度磁异常进行了有效分解,获得了研究区背景场以及异常场特征,并剖析所获得的异常场,分解异常8处,并据此结合地质情况提出研究区的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陈伯舫  冯戬云 《地震学报》1988,10(2):192-205
本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研究转换函数和磁场振幅比的某些源场效应,这些物理量常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我们研究了几种水平均匀源场的情况,其中包括圆偏振的源场和极化方向不同的几种线性枞化源场。结果表明,即使在最简单的均匀水平源场的情况下,磁场振幅比肯定受源场变化的影响。然而,单台转换函数就不受均匀水平源场性质变化的影响。因此,转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适用于监测地震前兆,尤其适用于中低纬度地区,因该地区的源场垂直分量比较小。   相似文献   

16.
陈化然  蒋邦本 《中国地震》1998,14(2):131-139
本文利用1950-1995年长达45年的地磁资料,建立了中国地磁基本场时空变量统一模式。然后,又以此模式场作为正常场,计算出1970年中国地磁异常场,并与地质构造相比较,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三维VSP资料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波混杂一起形成复杂的波场.因此,波场分离是三维VSP数据处理关键的第一步.从不同波场的偏振方向和传播方向之差异着手,提出了一种高保真的VSP波场分离方法.首先通过射线追踪和偏振滤波的结合,把复杂波场(分解为简单波场;然后根据简单波场中不同波的传播方向截然相反的特点,进行方向滤波,达到波场分离的目的.实际数据处理表明,与常规波场分离方法相比,本方法大大降低了混波作用以及由此而生的波形畸变.  相似文献   

18.
柯璇  石颖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1):4468-4479
通常工业界实现逆时偏移算法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模拟地震波场,波场模拟常常受稳定性条件限制,且易产生数值频散,成像精度降低.本文引入了一步法波场延拓方法,首先构建声波传播算子,借助Chebyshev多项式和Jacobi-Anger展开式近似传播算子中的e指数项,进而实现波场递推,该方法时间步长的选取不受稳定性条件限制而且不存在空间频散现象.本文将一步法波场延拓方法用于逆时偏移成像的波场模拟,并提出双缓冲区存储策略,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逆时偏移方法的波场存储量.波场模拟和逆时偏移成像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一步法波场延拓方法模拟地震波场精度高,消除了频散影响,可在较大时间步长的情况下实现高精度波场模拟;提出的基于一步法波场延拓的逆时偏移方法成像质量好;基于双缓冲区存储策略的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存储成本低.  相似文献   

19.
逆时偏移是基于双程波动理论,没有倾角和横向变速限制,能够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在逆时偏移成像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源波场进行正推和对接收波场进行逆推,由于这两个波场外推方向不一致,需要对其中一个波场(源波场或接收波场)进行存储,这部分存储量很大,是制约逆时偏移成像应用的瓶颈.本文探讨了一种有效的边界存储方法,即先让源波场正推到最大记录时间,在研究区域边界存储所有时刻波场记录,同时记录最大时刻该区域全波场.然后将边界存储波场和最大时刻全波场分别作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进行波场逆推来重构源波场,这样就解决了源波场与接收波场外推方向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可以克服逆时偏移成像存储瓶颈,并将该方法应用到逆时偏移成像.通过简单层状模型和复杂逆掩断层模型试验,并和直接存储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系统研究了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能量场的前4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最后分析不同时间段研究区域均值能量场空间变化图像,显示出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确实存在长期的能量场高值危险区背景,短期的能量场均值异常显著变化;宁夏南部及邻区也存在长期的能量场高值危险区背景,只是短期的能量场均值异常不明显,未来几年或稍长时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