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肃北公婆泉斑岩型铜矿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研究,探讨了成矿模式和矿床成因。本区铜矿的形成主要与含矿斑岩体的侵位、演化有关,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接近地表时,含矿的高温流体强烈交代斑岩体和围岩,大量的成矿物质沉淀、富集,形成了斑岩型Cu矿床。  相似文献   

3.
北江水铜矿床位于鲁西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内,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构造、地层、岩浆岩等方面分析了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利用矿区内最新施工的钻孔资料及物化探资料,对区内矿体的成矿规律、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型,铜矿体呈脉状严格受北江水断裂控制。区内铜矿体赋存岩性为黄铜矿化石英脉,矿体侧伏方向为NW 300°,矿体沿侧伏方向富集明显,且深部未封闭。区内NW向断裂是重要的导矿、控矿构造,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铜矿床,一般具有延深大于延长的特点。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指出了找矿方向为研究区西北部及矿体深部。  相似文献   

4.
乌和尔楚鲁图钼矿是二连-东乌旗成矿带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隐伏斑岩型钼矿床。根据最新的矿床勘查成果,详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简要评述了控矿因素、综合找矿信息。结果表明,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与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拱桥状产出。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斑岩体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以富硅、富碱、过铝型以及w(K2O)>w(Na2O)为特征。矿区围岩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主成因类型属低品位斑岩型钼矿床,初步估算钼矿体(3341)资源量为7万多吨。乌和尔楚鲁图钼(铜)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找矿信息,对本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位于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西部伊里安查亚省的格拉斯贝格铜金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矿床之一。对该矿床的形
成背景、矿体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矿体主要赋存在格拉斯贝格杂岩体中,矿体从海拔4600m的地表一直延伸到
海拔3000m的深部,而在海拔3000m以下仍可能存在矿化;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磁铁矿、黄铁矿
等;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磁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等;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其成矿时代为上新世,属于典型的环太平洋西部新生代
斑岩型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为高盐度、高温和高成矿金属浓度的岩浆流体。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总结龙窝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铜矿的控矿因素,认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是龙窝铜矿主要的含矿地层,紫红色砂岩为有利的容矿岩石;近NE—SW向断裂,褶皱构造的转折端、倾伏端及两翼是重要的成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明显的铜矿化围岩蚀变标志。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广西岑溪市义水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认为矿床产于NNW向断层破碎带中,矿体展布方向、延深、厚度及矿石品位严格受断裂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石主要为压碎状、角砾状结构构造,属中低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柳塘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赋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联合控制。矿床类型、矿体分布、围岩蚀变种类均与岩体接触带、地质构造及控矿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区域地质背景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铜凹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认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广西隆或金矿最初发现的是似层状矿体,近年又在台缘同生断层中发现了具中型规模的脉状金矿体,因此而成为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中同时具有断控和层控矿体的少数矿床之一。文章介绍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了其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1.
蓝家庄金矿床位于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南部,为一处严格受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次之的大型金矿床。控矿构造内煌斑岩的大量出现,显示控矿构造具有贯通下地壳的特点,可以为幔源含矿岩浆流体浅部就位提供空间条件。研究认为矿化蚀变带中心发育的正长斑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床地质特征和穿插关系显示矿床形成经历了4个热液成矿期,第Ⅱ和第Ⅲ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要的金成矿期,矿物组合特征显示应属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深部可能发育的超壳断裂和斑岩体,为研究胶东金矿矿床成因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帮布勒矿床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矽卡岩型铅锌铜铁矿床,地表圈定铅锌铁矿(化)体76个、铜矿(化)体2个,矿体地表长10~480m,平均厚度0.75~30m,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矿体主要产于石英斑岩与大理岩、灰岩、砂岩的接触带以及大理岩、灰岩的层间分界面等.在该矿区实施了1∶10000 地面高精度磁测和1∶10000 激电中梯测量、激电测深工作,综合利用磁法和电法,总结了本区主要铅锌铜铁矿(化)体的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控制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大理岩、灰岩层间分界面,通过激电测深二维极化率反演推测了矿(化)体在地下空间的展布形态,结合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成矿预测,有效地指导了帮布勒矿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3.
阿巴嘎旗必鲁甘干钼铜矿床位于二连-东乌成矿带中部,为一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探求钼金属量405 971t,铜金属量16 008t。矿床受断裂带和晚二叠世林西组与花岗斑岩接触带控制。钼矿床紧紧围绕NE向断裂与接触带交会复合段集中分布。接触带及其附近发育的构造裂隙为铜钼矿容矿空间。NE向断裂下盘为玄武岩或硅质角岩,上盘为含铜钼矿化花岗斑岩及硅质角岩,控制了花岗斑岩及含矿带边界,断层在成矿期及成矿后均有活动,属控岩控矿断裂构造。通过成矿地质条件,找矿规律研究,为下一步区域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质科技通报》2018,37(5):168-175
通过对香厝坑铁多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矿床 的 成 矿 模 式。结 果 表明: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汤泉岩体)侵入活动是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热能;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因素,北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政和—大浦断裂带)和太华—长塔复式背斜控制了岩浆的侵入,区内滑脱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 成和就位;地层是矿床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一方面在含矿流体的运移、矿质的沉淀和矿体的定位过程中,地层成为十分重要的成矿地球化学障;另一方面地层作为矿源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矿床成因属接触交代型和风化淋滤型铁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5.
平度、莱西是山东省石墨矿主要产地,形成的矿床数量多,规模大,出产的石墨片大质优。该文论述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总结了莱西南墅、平度刘戈庄、刘家寨、刘河甲等大中型石墨矿床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开展了成矿规律研究,认为区内石墨矿是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地层中的有机碳受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层控矿床,其控矿因素包括地层、混合岩化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圈定铁岭庄和阎村2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近年第一手地质资料,总结了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石平川钼矿主要受石平川正长花岗岩控制,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靶区预测经证实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王家庄、碑楼铜矿床位于邹平火山岩盆地内,区内为山东重要的铜矿产地.在收集以往地质工作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王家庄铜矿床与碑楼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赋矿岩石、围岩、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分析了矿石中金属矿物与矿石类型;对王家庄与碑楼铜矿的成矿期次与成矿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邹平火山岩主要经历了3次喷发与侵入...  相似文献   

18.
对柬埔寨柏威夏罗文德邦已发现的铜矿体进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石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矿区含矿岩石为闪长玢岩类,含矿岩体与围岩同为二叠系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含矿岩体受NWW向的构造控制;岩浆的侵入成岩和含矿热液作用,使近矿围岩受到广泛的交代蚀变,在岩浆沿构造上升交代蚀变过程中,岩浆中的黄铜矿、黄铁矿开始结晶熔离,岩浆上升达到赋存空间,使岩石绢英岩化,同时使有益元素黄铜矿、黄铁矿形成工业矿体,有局部的地段沿微型裂隙充填形成含矿石英脉和黄铜矿细脉;该矿床属热液交代-充填型;磁铁矿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等标志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柏威夏罗文德邦铜矿床特征与区域上已发现的矿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①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②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③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20.
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最大的钼成矿带,拥有6个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对东秦岭成矿带多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秦岭成矿带主要赋矿地层为前寒武系,以元古宇地层为主要找矿标志。斑岩型钼矿床主要产于碰撞造山环境和陆内造山环境,燕山期深大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控制了斑岩型钼矿的成矿空间,矿体围岩多具有面状蚀变分带,含矿岩体为强酸性岩体,具有高硅、高碱、高钾的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明显,Mo、W、Bi为主要的指示元素,异常范围与矿体具有良好的套合关系。元素还呈现明显的分带性,由矿体到围岩,元素的水平分带大致为 Mo-Bi-W-Sn-Cu-Pb-Zn-Ag,显示了成矿元素由高温-中温-低温的变化规律。综合东秦岭斑岩型钼矿带多个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初步建立了其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