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洞穴(以下简称洞穴)幽深神秘,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景观,还有地下河形成的飞瀑流泉;既有凉风习习的水洞,又有热烘烘的旱洞,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探险家和旅行家为之探奇览胜.洞穴旅游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类旅游资源,也是广西的拳头旅游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济南南部山区是山东喀斯特洞穴发育地区之一,所统计的34个中,长度在50~500 m的较大洞穴有7个.从洞穴发育的基本特征看,较大的洞穴多呈单通道水平廊道状,洞内保留有许多典型的溶蚀小形态(如窝穴、波痕类),但洞内沉积物较为单一,主要是一些崩积物、残积物和渗流水造成的碎屑物,碳酸钙化学沉积物相对较少,溶洞多表现为一种单调的干洞特点.从成因上看:较大洞穴属于具有潜流成因的次生渗流带洞穴;较小洞穴有裂隙状的渗流带洞穴、差异风化成因的壁龛式洞穴等.这些洞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仙女洞是青海省发现的首个喀斯特地下岩洞穴,溶洞由7个大小各异的洞厅和一个落水洞组成,洞内喀斯特地貌发育,有天窗、落水洞、石笋、洞穴角砾、石钟乳、石幔,石花及溶蚀坑等,是典型的高原型干旱喀斯特溶洞;是青海地区目前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唯一一处喀斯特地下溶洞。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价值。仙女洞的发现终结了"青海省没有真正意义上旅游洞穴景区"的观点,填补了青海省喀斯特地下洞穴旅游景区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河流如何切开分水岭而实现袭夺过程一直是河流地貌学所关注的问题。清江上游河谷的发育过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关于河流袭夺的新模式。清江袭夺模式即位于分水岭两侧的相邻盆地水系首先依靠地下水贯通形成地下通道,尔后伏流管道系
统不断扩大,最后随着洞穴顶板逐渐塌陷导致地下河出露完成地表水系的袭夺过程,并形成险峻的峡谷地貌。清江袭夺模式有助
于解释喀斯特地区河流在切过分水岭时留下的特殊河谷地貌形态,是一种新的河流袭夺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岩溶洞穴的地域分布特征、发育地层时代以及洞穴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山西岩溶洞穴主要发育于奥陶系中统、寒武系中统的质纯灰岩中.洞穴形态千姿百态,洞穴沉积物千奇百怪,洞穴文化瑰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考古、观赏价值,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岩溶古水文网研究、现代岩溶水的形成和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提出了山西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尼日利亚主要的油气勘探区。研究区K油田位于尼日尓三角洲前缘深水区,其A
油藏储集砂体为重力流水道及其伴生的天然堤和决口扇,其中重力流水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可达24.21%,平均渗透
率可达1.413μm2。三角洲前缘深水区的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决口扇分别对应钟型-箱型、指状与漏斗型测井相,其地震几何形
态特征和成因标志典型,空间配置关系明确。重力流水道砂体在空间上具有侧向和沿古水流方向迁移特征,使得其平面上呈现出
弯曲的条带状;重力流水道复合体由多个正韵律水道砂层叠置而成,水道轴部主要由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水道边缘砂泥互
层。地震剖面上,水道下切较深,具有典型冲刷充填几何形态,其内部发育强振幅叠瓦状、波状反射构造;重力流水道两侧的天然
堤与决口扇呈楔状或丘状,地貌上略高于重力流水道。上述重力流水道及共生的成因相构成一个内部结构清晰且成因构成单元
完整的重力流水道体系,可以作为大陆边缘三角洲前缘深水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充填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粒度分析化验、岩心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地震层序分析等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的充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水道由东、西两支水道组成,西支水道沿斜坡近轴向发育,东支水道近垂直斜坡发育;水道充填演化可分为低位期、海侵期和高位期,井区(交汇区)砂岩物源主要由东支水道供应,砂岩粒度较粗,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两段式,以悬浮次总体为主;水道砂垂向上具有正粒序充填、内部5个次一级正粒序发育的特征。该结果对轴向重力流水道钻井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模糊评判法在公路黄土洞穴发育程度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影响黄土洞穴形成的黄土湿陷性、崩解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微地形地貌和水文及气候条件等工程地质特性和地质因素;在公路沿线地区,公路工程质量及人类活动也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影响因素。洞穴发育程度分区预测和评价极具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为此,在对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土区公路沿线洞穴发育程度分区进行了研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表明,预测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黄土区已建公路洞穴灾害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9.
涟源含煤区测水煤系的主要可采煤层——5煤(或3煤)的沿煤巷道中,常常能见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砂岩包体。晏家铺向斜南端,利民煤矿1434溜子道所见最长的砂岩包体,长轴38米,短轴1米;最小者如鸡卵、核桃甚至更小。除以上煤中发现砂岩包体外,在金竹山煤矿等地5煤以下地层中,也有类似的砂岩包体存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对洞穴及其古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不断深入,洞穴与外部环境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即洞穴呼吸,日益成为洞穴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洞穴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人工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对洞穴呼吸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洞穴呼吸的机理,分析了洞穴呼吸系统的构成,总结了洞穴呼吸的主要方式。同时认为洞穴呼吸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及地貌形态等)、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洞穴发育特征(包括洞穴规模、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程度等)等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并建立了洞穴呼吸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响应-耦合关系,从理论上探索和分析了这三大因素对洞穴呼吸的影响方式和途径等,为洞穴呼吸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1.
以GFRP管直径、管厚度、纤维缠绕层数和角度,以及长细比、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抗压强度、型钢截面面积、型钢屈服强度为主要参数,设计25根足尺GRS组合短柱试件;基于钢材的双线性本构模型和考虑RPC约束效应的非线性本构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25根足尺GRS组合短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提取荷载—位移曲线和轴压承载力,分析不同参数对试件轴压承载力和极限位移的影响规律;采用1stOpt软件统计回归足尺GRS组合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随试件的GFRP管直径和管厚度、纤维缠绕层数和角度、型钢屈服强度和截面面积、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试件轴压承载力显著提高;随试件的GFRP管厚度、纤维缠绕层数和角度、长细比和工字型钢截面面积增加,试件极限位移明显增大;随试件的GFRP管直径增加,试件极限位移逐渐减小.试件表现很好的持荷能力,呈连续鼓曲的破坏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页岩三轴加载条件下低渗储层中水力裂缝的特征,以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 象,采用自行研制的三轴加载水力压裂试验装置进行了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试验,在不同环压和流量下,对裂缝扩 展过程中的缝内水压、声发射特征参数进行了监测,并分析裂缝的形态.研究结果显示:(1)由试样水压曲线可 知,随着环压增大,水压曲线峰值、试样起裂压力值增大;从时间上则表现为水压波动时间变短、实际裂缝贯通时 间增长;随环压(压差)的增大,裂缝形态从纵向延伸转为横向扩展,最终演化为复合型裂缝;声发射幅值则随环压 增大而增大,而振铃计数则先变小后增大.(2)随流量的增大,水压变化率在压力急剧上升阶段逐渐增大;而当裂 缝起裂后,不同流量下的水压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裂缝形态显示,大流量对沿注液方向的裂缝延伸具有增强 效果,而小流量则对裂缝的转折发育和次生裂缝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声发射幅值与振铃计数都随注液流量的增 大而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T738井区位于上奥陶统浅覆盖区,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型储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该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和岩溶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及主控因素,并建立了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上部,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洞、裂缝和大型洞穴,具有层状分布特征;加里东Ⅰ幕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以及颗粒灰岩中保留的原生孔隙整体规模较小;在岩溶水补给条件充足、先期裂缝和溶蚀孔洞提供优势运移路径以及以深切沟谷和断裂为排泄通道的水文地质背景下,形成了顺层岩溶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白龙洞位于攸县酒埠江风景名胜区漕泊乡漕联村梅山坳腹地,地处攸县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同内.为约3亿年前发育的石炭纪白云质灰岩岩溶洞穴,化学沉积物类型多达十几种,丰度极高,因洞内岩溶景观"白龙"而得名.白龙洞曲折幽深,规模宏大,长达7公里.内分上下18厅.洞内宽大幽深,景观丰富,壮丽,造形奇特,多姿多彩,以奇、险、全著称.石钟乳、石笋、石柱、鹅管、石瀑、石幔、石旗、卷曲石、月奶石、石花、石珊瑚、石葡萄、石田、边石坝等化学沉积形态应有尽有,形态各异,尤以帷幕状的洞顶和洞壁沉积物最为发育.洞中有洞,楼上藏楼,三步一景,五步一阁,景象万千,被喻为湘东第一洞.  相似文献   

15.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6.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7.
线性体密度是一种反映断裂裂缝带等线性构造密集程度的参数,最初用来分析探测矿产及能源赋存和工程地质及地震地质的构造条件,后用来预测现今岩溶系统中连接落水洞和岩溶泉的洞穴路径。针对目前地震属性预测洞道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塔里木盆地轮古油田中斜坡区奥陶系岩溶洞道为研究对象,运用以反映断裂信息的蚂蚁追踪属性为基础,裂缝的各向异性和地层倾斜方位为约束条件的线性体密度法,在地震振幅属性预测洞道的基础上,通过线性体密度验证并修正该结果,使岩溶洞道的预测更准确且有据可循,最终将有效地指导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天堂山地区花岗质岩石中条带状构造异常发育,据成因可分为分异条带状构造和构造置换———复合条带状构造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岩石变形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递进变形变质阶段;重熔活化阶段;构造置换改造阶段。分异条带状构造是岩石在递进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具不同熔点的矿物发生分离和分异形成的;构造置换———复合条带状构造是重熔活化阶段形成的长英质脉体和先期分异条带一起又受到强烈的构造置换改造,发生平行化而成。  相似文献   

19.
油气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其输导能力受自身的活动性所制约。只有在成藏关键时期活动,沟通有效的烃源岩及储层,且具有顶封能力的断裂,才能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优势输导通道,使成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能够向储层中运聚成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勘探证实油气并非是围绕着整条油气源断裂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断裂走向拐点、断裂交汇部位及断裂末端等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应力集中,易引发地震,地震活动会进一步激发流体运移。结合目前变换构造发育位置通常与油气分布关系密切这一现象,认为油气源断裂上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为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从变换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结合坳陷内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将变换构造划分为4种类型:趋近型、转换斜坡型、传递断层型和撕裂断层型。在厘定油气源断裂的基础上,利用油气源断裂的断距-距离曲线等方法识别断裂上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并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分析油气源断裂变换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渤海海域太古宇变质岩油气藏为潜山新增探明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亿吨级储量规模。通过详细分析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信息,对渤海西南部太古宇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岩性与裂缝关系及其控缝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以自然伽马为主、岩石密度和补偿中子曲线为辅助的岩矿和测井联合识别方法能够经济有效地划分出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引入加权裂缝面密度和岩石脆度等量化参数,可以准确反映构造裂缝的整体发育情况,并进一步总结出了成缝优势岩性序列(由好到差):浅粒质混合岩>混合岩化浅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综合分析表明,构造裂缝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矿物成分、晶粒大小、(成分/结构)非均质程度以及混合岩化作用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其中岩石类型从根本上决定了裂缝的密度和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