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临床表现急性胸痛并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心率范围50~75次/min,身体质量指数范围18~28。A组为实验组,采用单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00 k V,对比剂三段式团注,用量60~70 m L。B组为对照组,采用多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20 k V,对比剂两段式团注,用量90~100 m L。比较两组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和CNR(对比信噪比),同时比较两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经t检验显示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实验组内肺动脉、肺静脉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40.19%。结论: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使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动脉CTA与胸痛三联排查扫描(心电门控) CTA主动脉图像质量的比较,明确施加心电门控的CTA在临床选择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影像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行胸痛三联排查与主动脉CTA的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行胸痛三联排查扫描(13例),B组行主动脉CTA (49例)。评价主动脉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可评估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67.000 HU±28.73 HU,B组主动脉根部CT值为335.24 HU±45.73 HU,t=1.653,P=0.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内膜片、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形态学可评估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口位置与数目、主动脉弓分支与真假腔可评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加心电门控的主动脉CTA较常规螺旋扫描主动脉CTA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各项指标,在进行疾病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方案与制定手术/血管内治疗计划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主动脉夹层应用多层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CT血管显像确诊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患者6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6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总体异常61例,主动脉瓣异常41例,主动脉弓部异常44例,胸、腹主动脉异常45例,冠状动脉异常6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总体异常、胸、腹主动脉异常以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率均为100%,相比于超声心动图的91.8%、86.7%及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动脉瓣异常、主动脉弓部异常诊断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且操作简便,能够对诊断主动脉弓部异常、DebakeyⅠ型主动脉瓣具有较高准确性。而多层螺旋CT相比于超声心动图具有更大优势,可进一步准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异常和冠状动脉异常等,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12月97位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64层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以明确病因。结果:64层CTA诊断12例正常,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动静脉畸形,75例动脉瘤,所有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手术对比证实,其中12例正常病例行DSA检查,64层CTA漏诊1例,但其总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且简单、快速、微创、安全和经济,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联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在预测急性胸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对294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心室局部运动功能,并对患者2年内MACE的发生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来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及左心室运动功能异常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冠脉狭窄者MACE发生率(22.9%)是无明显狭窄者(1.6%)的14倍。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RWMA)与RWMA者其MACE发生率明显不同,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0.9%和12.5%,在冠脉狭窄≥50%组其MACE发生率分别为8.1%和39.4%。结论:CTCA有助于提供急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中,以100 kV扫描为参照,评估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量化的一致性。方法:选取70名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且适合行CCTA检查的患者,使用256排宽探测器CT,分别用70 kV和100kV管电压进行单心动周期CCTA检查。比较两组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信噪比(SNR)。对冠状动脉的9个节段进行狭窄程度分析。将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轻度(1%~49%)、中度(50%~69%)和重度(70%~100%)四个等级。记录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使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70 kV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100 kV扫描的,分别为(0.26±0.08)mSv和(1.07±0.05)mSv (P<0.01),信噪比显著低于100 kV扫描,分别为16.53±5.87和18.19±6.07(P<0.05)。在63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608个(96.5%)分级一致。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组扫描方法评估狭窄程度差异性的95%可信区间约在15%~30%之间。结论:70kV冠状动脉CTA成像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分级与常规100kV扫描基本一致。但是对冠状动脉的精确量化测量与常规扫描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并行64层螺旋CTA检查的患者资料。下肢动脉分为4段(髂动脉段、股动脉段、腘动脉段和小腿动脉段)。统计下肢动脉病变部位、数目、性质、长度(<5 cm,5~10 cm和>10 cm)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根据4分段法,80例患者中病变动脉148条,多节段病变55(37.16%)条,其中受累股动脉104(70.27%)条,受累的小腿动脉134(90.54%)条。总病变325处,其中闭塞性疾病179(55.08%)处,狭窄性病变约146(44.92%)处。>10 cm闭塞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腿动脉66处,占小腿动脉病变的49.25%,以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为主。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CTA表现主要以多节段硬化闭塞为主,多累及股动脉和小腿动脉。无创性CTA可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与DSA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复查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析两者的评估价值。结果: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部位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直径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手段对不同材料支架冠状动脉成像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52例患者共置入96枚支架,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及DSA进行检查,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及DSA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采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评估时与DSA评估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CTA资料,其中6例有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7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10例,女7例,其中导管旁型8例,导管前型4例,导管后型5例;5例行外科旁路搭桥手术,1例行血管置换手术,1例行球囊扩张手术;3例合并其他畸形,包括1例双上腔静脉,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17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侧枝循环形成,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增粗;5例手术患者旁路血管管腔通畅。结论: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主动脉缩窄,对并发畸形、侧枝循环能良好显示,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脂水平诊断糖尿病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合并冠脉病变(T2DM-CHD组),35例无冠脉病变(T2DM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脂水平,并行冠脉CTA检查。以CAG检测结果为准,分析CTA联合血脂水平预测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价值。结果:血脂TC、TG、LDL-C随着冠脉病变的发生和程度加重而逐渐增高(P<0.05),HDL-C则逐渐降低(P<0.05)。CTA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与CAG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2,P=0.000)。联合血脂和CTA检查明显提高诊断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92.31%、95.15%、95.34%和96.37%。结论:CTA检测有助于预测C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CTA联合血脂水平可提高对T2DM合并冠脉病变的检出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