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义马煤田古植物古气候特征,结合本区构造经历,笔者认为该区侏罗-白垩纪的构造演化与古植物古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构造演化的强弱直接影响古植物的盛衰,控制着古气候古地理的发展演变。只有当地壳下降比较平缓,构造地貌反差不大,古地理条件适宜.气候温暖潮湿,植被极为繁盛时,才会有较强的聚煤作用发生,义马煤田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文章还就研究意义及煤田预测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的响应。通过分析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研究了宁南盆地古近纪气候条件、古盐度和氧化还原环境。Cu、Cs质量分数变化以及Rb/Sr比值、Sr/Cu比值特征,揭示寺口子组沉积时期至少存在一期由潮湿-干旱转变的气候事件,从寺口子组沉积末期到清水营组沉积初期,古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Sr/Ba比值和B/Ga比值反映清水营组沉积水体盐度与寺口子组相差不大,仅在石峡口水库处古盐度值极大,其他地区略有减小。寺口子组沉积过程中,水体盐度有所增加。氧化还原指标V/Cr、Ni/Co、U/Th、V/(V+Ni)、δU、δCe、Ce/La和Ceanom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U、Ni、Zn 和Cr 的质量分数变化指示清水营组沉积时期水体氧含量整体小于寺口子组沉积时期。寺口子组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清水营组沉积水体为氧-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3.
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主力烃源岩之一,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为进一步明确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环境与形成机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具有近源沉积特点,沉积时处于炎热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换期,整体处于中高风化程度,沉积分选与再循环作用较弱,较好地保存了物源信息,且源岩为长英质岩石;暗色泥岩从太原组沉积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有机质的富集不是由单一因素所控制的,而是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古气候、沉积速率等多个要素共同控制与相互耦合的结果;太原组沉积期,表层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相对还原-硫化的水底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保存;山西组沉积期,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表层水体也保持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同时较高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但较低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黏土矿物以及其他无机矿物稀释,相对较难保存。  相似文献   

4.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 然而迄今为止, 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 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 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 33.6) Ma和[31.3, 29.8)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 31.3) Ma和[29.8, 25.2]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 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 ,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 ,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 ,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 ,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红原日干乔泥炭剖面的孢粉研究,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带。自13.6ka以来,日干乔地区古气候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13.688~11.093ka以温湿气候为主,11.093~8.512ka气候较为干旱,2.74~5.39ka,8.512~5ka气候转暖,温和湿润,5ka至今,该地区气候环境最好,温暖湿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温湿的草原环境,孢粉记录反应了红原县日干乔地区第四纪更新世经历了潮湿—干燥—潮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诸城盆地作为早白垩世伸展盆地,与其东南侧胶南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一直以来仍缺少相关研究。基于野外地质考察、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及主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了早白垩世诸城盆地的物源方向、莱阳群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物源区风化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诸城盆地莱阳群砂岩地球化学类型主要为铁砂岩和杂砂岩,其源岩具有长英质火成岩或中性岩特点;砂岩的化学蚀变指数(45~58)、化学风化指数(47~69)、斜长石蚀变指数(58~73)和化学组分变化指数(0.86~1.02)体现了源区风化作用很弱的特征;Dickinson分类图解及古流向指示砂岩源区主要为盆地东南侧的胶南造山带,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风化特征等共同说明早白垩世时期胶南造山带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结合前人关于该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胶南造山带的本次快速隆升是岩石圈减薄作用的结果,因而诸城盆地的快速沉降与胶南造山带的隆升是相互耦合的。上述结果一方面从地球化学角度证实了胶南造山带早白垩世时期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城盆地原型是伸展断陷盆地,二者均是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油砂的时代归属及古气候特征。【方法】基于油砂上下层段的孢粉化石的研究,追溯了孢粉组合的时代,并通过古植被分布特征恢复古气候。【结果】本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以古松柏类Paleoconiferae和松科Protopinus、Pseudopicea、Piceites、Pseudopinu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较少。同时我们识别出多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孢粉类型。【结论】推测油砂富集层位可能为下侏罗统延安组。依据孢粉谱和孢粉类群的古生态特征,认为在下侏罗统延安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大量存在常绿针叶林植被及少量草本和灌木,整体属于温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9.
过对鲁西东部中下寒武统研究表明:利用δ13C和δ18O以及Sr,Ni,V,Ba,B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判断沉积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温、氧化-还原条件,而且还能提供海平面变化旋回及暴露-间断面确立的依据。研究证明此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蒙古西乌旗新郭勒河边的ZK07钻孔进行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西乌旗地区154.3ka 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过程具体为:154.3~146.3ka,以榆属和云杉属为主,且发育少量湿生 水生植物莎草科和香蒲属,降水量增多,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寒冷湿润;146.3~133.9ka,周Χ 山地森林萎缩,植被稀疏,转变为草本植物为优势的景观,气候变得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疏林-草原植被景观; 133.9~121.0ka,气候凉爽偏湿,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121.0~102.9ka,树林覆盖率较低,落叶阔 叶树榆属增加,此时气候为温和干旱,植被类型为稀树-草原植被景观;102.9~81.4ka,气候温暖偏湿,植被类型 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景观;81.4~60.0ka,云杉突然大量增多,榆树减少,气候变得寒冷湿润,植被类型为针叶 林植被景观;60.0ka至今,温度回暖,气候为温暖偏干,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沉积体系类型认识存在争议。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与中东部地层的对接关系,以元素录井资料为主,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盆地西缘海域古环境特征及其与中东部海域的差异,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重点层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建立古环境及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奥陶系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古环境演化趋势与盆地中东部的基本一致,纵向上,自三道坎组至乌拉力克组沉积期,海平面呈振荡—上升趋势,古水体逐渐加深,古氧化还原性和古生产力逐渐增强;古气候对古盐度影响明显,其中三道坎组—桌子山组沉积期古气候为干热型,古盐度逐渐升高,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沉积期古气候转为相对温湿型,古盐度呈下降趋势。古环境演化对沉积体系类型具有一定约束作用,三道坎组—乌拉力克组沉积区域集中发育于Y窄相带—X宽相带,三道坎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的浅滩和礁滩,桌子山组以台地前缘斜坡相为主,克里摩里组发育盆地边缘相—开阔陆棚相,乌拉力克组发育盆地相。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以盆地南缘坎苏瓦特剖面古近系紫泥泉子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沉积构造特征观察及地层实测,分析古气候条件、建立岩性序列、总结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明确沉积体系,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坎苏瓦特剖面紫泥泉子组发育一类干旱气候环境下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受气候影响显著,与潮湿环境下形成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相比,砂地比明显偏低;冲积扇扇体具有规模局限、叠置频繁、隔夹层广泛发育的特点;辫状河具有改道频繁、持续时间短、延伸距离有限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 均 温 (MAT)为 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 2.5~16.7℃、最 热 月 均 温(WMMT)为 21.6~28.1℃、年 均 降 雨 量(MAP)为828.0~1900.0mm、最湿月均降 雨 量(MPwet)为 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 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 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 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相似文献   

14.
恐龙化石对研究地球演化、生物进化、地层对比、地质年代、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但恐龙化石发掘后面临着严重的风化问题,许多化石发掘后十几年甚至几年内就迅速遭受风化破坏。为深入研究探索恐龙化石地质遗迹的深层次风化原因和机理,该文采用TM(温度和应力)耦合分析方法,对山东诸城恐龙化石风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据化石与围岩间膨胀的不协调性,探索在温度变化情况下化石与围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对风化造成的影响。结果揭示了温度作用下化石风化的初步原因和规律,可为化石保护提供参考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物碎屑和岩屑组成沉积岩的基本颗粒,其大小、形态、组构、来源等是大地构造环境、气候和水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沉积物颗粒大小是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气候干旱和潮湿的指示剂。从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参数中可以解译出大量气候和环境的演化信息。一、粒度概述及其分析方法1.定义通常我们所说的颗粒大小是指其体积值,  相似文献   

16.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延长油矿延223井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研究以及古植被的恢复,探讨了该区晚古生代孢粉植物化石组合的地层学和古气候意义。根据孢粉化石主要属种的时代分布及其在各样品中百分含量的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aevigatosporites minimus组合、Sin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和Lueckeisporites permianus-Platysaccus radialis组合。根据对划分孢粉组合的特征分析,通过与邻区及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的对比,探讨了孢粉组合的时代意义。通过孢粉组合,推测了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在相同地质时期所建立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研究区二叠纪植物群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反映了一种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晚期随着松柏类植物所占比例的增加,气候有变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对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目前多认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北祁连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中的硅质岩 w(SiO2)值、Si/Al值、Al/(Al+Fe+ Mn)值、Fe/Ti值、(Fe+ Mn)/Ti值、
w(∑REE)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Al2O3/(Al2O3+Fe2O3)值、U/Th值、Ti/V 值、(La/Ce)N 值、δCe值指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w(Al2O3)值与w(MgO)值、U/Th值、Al2O3/TiO2 值均反映硅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陆源碎屑的影响;Al2O3、TiO2、Cr、Rb、Ba、Zr质量分数特征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硅质岩的形成与岛弧以及弧后盆地有关。综 合 分析与奥陶系硅质岩伴生的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西水地区奥陶系阴沟群硅质岩应属大陆边缘背景下,其弧后盆地靠近岛弧一侧的产物。这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的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通过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应用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采自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两口页岩气探井的泥页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化学蚀变指数(CIA)和Sr/Cu比值反映本区山西期为温湿气候,Rb/Zr 比值反映本区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水体较浅;② (Th)-(Zr)、(Th)-Y/ Ho相关性图解以及Y/ Ho比值更接近于陆源碎屑物质,表明本区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主要来源为陆源碎屑物质;③V/ Cr 比值、V/ (V+Ni)比值、δU 和Th/ U比值表明山西组泥页岩形成于以弱还原环境为主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④Sr/Ba和TOC/S比值反映本区山西组沉积水体以淡水为主,并兼有少量混合水;⑤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水体富氧,缺少有机质保存的还原条件,有机质被氧化分解,不利于后期生烃。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区泥炭腐殖化度指示的古气候意义存在着分歧。运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东北哈尼泥炭腐殖化度进行测定,结合14C测年数据的年代框架,对比东北哈尼、神农架大九湖、青藏高原红原、福建天湖山地区泥炭腐殖化度气候代用指标,分析不同地区泥炭腐殖化度古气候意义异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尼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包含温度-湿度组合,较高的腐殖化度指示气候温暖潮湿,较低的腐殖化度指示气候干燥寒冷;从哈尼、红原、大九湖、天湖山泥炭腐殖化度时间序列的对比可以得出,虽然其古气候意义有所不同,但其记录的中国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趋势大体相同,都反映了中国早全新世阶段的升温现象、中全新世的大暖期现象及晚全新世阶段的降温;温度、湿度、季风、经纬度及地质地貌等因素都对泥炭腐殖化度有影响,但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其他因素通过对水热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影响腐殖化度;阐述不同区域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没有固定模式,需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年均气温、季风、降水、植被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