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在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西北部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研究区内的典型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查明繁昌区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切坡段的孕灾地质条件,查找出切坡转化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发育规律,总结成灾模式,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为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鲁甸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鲁甸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13处、崩塌10处、地裂缝3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占62.79%,其次为中型和大型,有少量巨型地质灾害.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找出成灾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下,老泥石流堆积体上的地质灾害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以川藏线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公路别托段穿越的老泥石流堆积体为例,介绍其形成演化过程和物质结构特征,分析沿线各地质灾害点的成因,总结在这类流堆积体上进行人类工程活动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由于自然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危害较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实施合理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收集资料,对该县的各种地质灾害类型,灾害的地质背景,成灾机制及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的,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对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宋国虎  李强  王灿  向波 《云南地质》2020,(1):110-117
云南石屏县地处云南高原南缘,县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倾向红河河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条件比较脆弱。经实地调查,其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点大多沿断裂带集中分布。石屏县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控制因素,雨季的强降雨及人类生产活动常常是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背景复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利于揭示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法]本文在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探讨了巴塘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巴塘断裂带附近碎裂岩体结构为地质灾害孕育提供...  相似文献   

8.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深  张涛  李倩 《安徽地质》2023,(4):326-330
怀远县荆山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高陡边坡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本文系统研究怀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按崩塌的形成机理划分为滑移式崩塌,并总结崩塌的成灾模式。结合怀远县近十年的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综合分析主动防治法治理效果显著,提出优化防治建议,为崩塌地质灾害的勘查设计和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涉水型古滑坡是西南水电工程区常见的灾害类型,揭示这类滑坡的成灾机理有助于降低链式灾害发生风险概率。以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拉金神谷古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InSAR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结合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演化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①拉金神谷滑坡成灾过程为前缘局部变形阶段→后缘拉裂阶段→滑坡—堰塞湖阶段→堰塞湖溃决阶段; ②库水位上升和降雨共同作用是诱发滑坡大变形的直接原因; ③若该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持续恶化,发生滑坡堵溃型链式灾害的风险很高。通过对拉金神谷古滑坡的成灾机理研究,提出了引入InSAR等监测调查技术手段开展类似涉水古滑坡排查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建议,这对防范类似的高位链式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候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7·21后,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掌握新时期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借助全区突发地质灾害新一轮的详细调查数据,对全区的突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再研究。研究表明,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仍是形成本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基础条件,而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强化及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上海及其邻区活动断裂构造及有关地区潜在地质灾害特点的研究,论证了上海及其邻区潜在地质灾害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构造背景与成因机理;指出: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的存在与活动是诱发有关地区潜在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文中明确指出了上海及其邻区楔形断裂系统的研究在相关地区进行潜在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方面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灾害地貌学的性质及研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地貌学是一门崭新的、正在开拓之中的边缘科学。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灾害地貌的分类和灾害地貌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冒建  路璐 《城市地质》2015,(Z1):146-149
功能需求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数据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分析、会商上报、应急管理、三维展示和系统管理7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其中预警分析中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是预警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发生频率较低,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但多是专注于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规律总结的依据主要为地质灾害隐患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2004~2014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近10年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连刚 《城市地质》2015,(Z1):13-17
本文在阐述北京市地质灾害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几十年来地质灾害从被动避防到主动防灾,再到防灾体系初步形成不同阶段历程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北京市城市运行的地质安全.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完善防灾保障体系、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健全群防群治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在山区引发了各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基于201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论述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现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专家打分综合指数法"将研究区划分为突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等级,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光忠 《贵州地质》2003,20(2):115-117
目前,对已建项目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追溯到选址阶段来进行。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估难免有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本意,而且,评估所提出的有关防治措施不切合实际。评估应该实事求是面对客观现实来进行,除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外,还应加上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估等内容。构成这类已建项目灾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完整内容体系,以区别于目前对建设项目在选址阶段进行的单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不仅在灾中或灾后能为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而且更是社会整合其有限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平台。本文结合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现状及特征,从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安全性、可达性及有效性3方面,对传统的AHP方法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避险场所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